標籤:

家庭教育:這個大多數家長認可的教育理念或許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作者:毛志傑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後比自己強。但是在實際家庭教育中,又不自覺地繼承了「父為子綱」的傳統思想,希望孩子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因為,每個家長都有這麼一個強大的理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我比孩子懂得多,自然要聽我的話,孩子才能走「正道」。

殊不知,正是這種「父為子綱」的教育思想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試想,如果孩子都生活在家長的思想框架內,家長的準則也就是孩子的最高標準,家長的成就也就是孩子事業的「天花板」,今後孩子怎麼可能超越家長?

因此,要想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不能將家長自己的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要通過系列有效的教育方式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使孩子的發展空間有著無限的遐想和可能。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慨:這孩子比我小時那會聰明多了!的確,現在10歲的孩子比30年前10歲孩子接觸的事物、範圍要多得多、廣得多。

家長們小時候,估計就玩個玻璃球兒、玩個畫片兒什麼的,活動範圍也僅僅限於學校和家之間,旅遊都是很奢望的事,眼界自然窄得多。

而今天的孩子藉助物質條件的豐富、互聯網技術甚至可以看到世界的動態,出國旅遊也成為常態。那麼,這些豐富的外界事物也就會反作用於孩子的心靈。就像吃飯一樣的道理,「獨立思考」的能力會使孩子主動地將這些豐富的信息消化吸收。

況且,在孩子的一生中,家長能賦予孩子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讓孩子養成主動思考學習的習慣,才能更有效率地吸收世界上更多的信息和知識。

而事事都聽從家長意見的孩子,即使也出國旅遊、也上互聯網、物質生活也很豐富,但由於沒有家長的「命令和引導」,就不會去主動思考、消化和吸收這些外界的信息。僅僅依靠家長傳授的知識和習慣,這樣孩子的一生其實也就毀在了家長的手中。

其實我們古文化中也有這麼一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家庭教育,這個「漁」其實指的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家長常常希望能預測未來,將孩子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殊不知,只有「未來不可預測」才使得人生充滿了希望。如果你希望孩子一生幸福,不妨就從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開始,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未知的未來、充滿希望的未來。

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養成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和孩子「平等對話」的習慣,不要濫用家長「權威」。真正的權威不是來自於責罵和棍棒,而是來自於家長以身作則的「人格魅力」。當孩子內心真正信服家長,家長的話才能聽到心裡去。而只有「平等對話」,才能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試錯、去嘗試新的事物。

另外,要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啟發樹立「理想」。沒有理想是很可怕的。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說不出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沒有目標,談何成功。當然,這個理想不是家長的,而是通過孩子「獨立思考」得出的答案。不要怕幼稚,目標和理想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調整,等孩子到一定年齡,就會主動糾正發展中的偏差。

還有,要鼓勵孩子活出「自我」。讓孩子明白,不要生活在別人的看法中,因為,千萬人有千萬種意見。只有具備正確的「自我」意識,才能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弱點,才能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過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記得紀伯倫曾經有這麼一段詩歌描述家長和兒女之間微妙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這段詩歌其實也是本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我的孩子今年進入一家國際中學學習,今後的大方向也是出國上大學,這也是經過和他一起討論的結果。這的確是件大事,但我們將最終選擇權交給孩子。在進入這所中學之前,我們告訴他:「這是你自己選擇的道路,我們相信你的選擇!」

看到他對即將開始的中學生活無限的憧憬,我們似乎看到了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10歲侄女沉迷我的世界怎麼辦?
大家在坐飛機時有沒有遇到特別熊的孩子?
關於雷楚年的事情,他是經歷了怎樣的一個歷程,這其中暴露出了當代中國的哪些問題?
主題分享第二期:焦慮
真正的教育不是拼爹拼媽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