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測試中有哪些小tips可以讓你愉快地超車?

可用性測試是用戶體驗里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是指通過觀察有代表性的用戶完成產品的典型任務,從而界定出可用性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產品用起來更容易。

可用性測試具體可以分為招募對象創建任務編寫腳本正式實驗展開訪談分析數據輸出報告幾個階段(下圖是典型的使用性測試時間表和流程)。下面我們將會結合可用性測試的時間軸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技巧,讓黑車司機也能和老司機愉快地飆車。

圖片來自:《洞察用戶體驗》

  • 場景布置:測試場景應盡量接近於人們實際使用產品的場景。比如使用柔和的燈光、放一把舒適的椅子,放置一些簡單的綠植,讓參與者能夠在自然的狀態下表現出接近真實的行為。舒適的環境能有效降低用戶的警惕性,有心理學研究指出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情況下,人的工作記憶廣度、注意廣度(Carol A. Miller,2014;Ron Miyaguchi)等方面會有負面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最終測試的結果。

  • 指導語:以簡單通俗的用戶語言來介紹任務目的、任務內容等,簡單來說就是盡量避開專業術語,「說人話」。另外,在講述任務的時候,不能說出有關線索詞進行引導。比如,「您有天在商場看見一台聯想小新Air13手提電腦在搞促銷活動,這是圖片。請在產品目錄中找到它並把它放置到購物車進行購買。」購物車這個詞就是明顯的線索詞,這樣的引導會干擾到測試者的真實結果。

  • 保持中立:在和測試者的溝通過程中,除了要抑制言語的反饋更要注重抑制非言語的反饋,如表情肢體動作語氣等。心理學中的「實驗者效應」就是描述主試在實驗中可能以某種方法如表情有意無意地影響被試,使他們的反應附和主試的期望。在測試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研究者不經意間對出現正確反應時點頭、微笑以示肯定,而對錯誤則搖頭、皺眉以示否定。這些細微的動作,不管積極還是消極都可能讓用戶認為「我這樣做可能是對的」的判斷或者「我是哪裡做錯了」的自我懷疑,從而影響最終結果。

  • 任務順序:通常在可用性測試中任務和任務之間都是默認為獨立存在的,但其實實際操作中任務之間可能是存在促進或者依存的關係,這就需要研究者在測試前對他們進行優化排序,盡量符合用戶的慣常操作流程。以拍照為例,人們拍照一般的流程就是拍照片——查看照片——保存/刪除。

  • 任務備選:在確定需要測試的功能之後,可以額外多定2-3個次重要的功能任務給完成整個測試但時間仍然充足的測試者,讓他們在多餘的時間裡繼續進行測試。

  • 數據記錄:雖然很多書都將可用性研究定義為定性研究,但其實可用性研究不僅可以進行定性記錄,也可以進行定量記錄,這就需要我們提前將需要記錄的參數進行細化和準備。下圖是我通過整理《用戶體驗度量》和《洞察用戶體驗方法與實踐》這兩本書以及其他網上資料在可用性研究可能涉及的測量維度進行了分類。

推薦閱讀:

產品人與設計師的成長
下一講:學習指南 & 設計師與產品經理思維導圖下載
為什麼知乎不接受這麼多人的建議,一意孤行用新版界面?
極光日報 第 173 期 | 2017 / 5 / 10
萌白甜設計師開上特斯拉Model X後 | 白老師撩車

TAG:用户体验 | 可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