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文明岌岌可危,替代文明必將在中國孕育

2006年,美國房價開始下跌,沒有主流的觀點告訴你,這會引發美國次債危機。

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開始出現,沒有主流觀點告訴你,這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沒有主流的觀點告訴你,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出資實體經濟層面,需求進行實體經濟層面的大規模改革,否則更大規模的全球經濟危機將會爆發。

2011年,全球經濟的災難將真正來臨。

一次次,主流的精英們,無論中國的,還是美國的,一直都在試圖掩蓋問題,而一次次我們所真正面對的卻是規模越來越大的危機。

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幾乎全球的政府都堅持這僅僅是一種金融層面的問題,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經濟將會很快「復甦」。實體經濟在結構上沒有大問題,無需對其進行調整和改革。

目前,相信全球經濟一定會「復甦」的理由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方面,貨幣刺激會促進經濟增長;第二方面,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會成為未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點;第三方面:新興市場會為經濟增長提供巨大動力。但是,我們在前面的「二、肆意貨幣擴張的結果」,「三、新興市場是鏡中之花」、「四、新能源近乎煉丹產業」部分中分別證明,貨幣刺激將使問題變得更糟,有效需求不足新興市場給全球經濟提供不了多少動力,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所謂的戰略新興產業根本靠不住。

總體來看,08年以來,全球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正在惡化實體經濟層面的矛盾,尤其是貨幣刺激政策,導致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流動性泛濫。在投機資本的炒作下,世界的一些重要大宗商品,中國的房價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暴漲。一方面,使中國本來就不足的有效消費受到進一步擠壓;另一方面,生產成本又被迫提高。雙重壓力下,中國經濟出現崩潰,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全球經濟當然會隨著中國的崩潰而崩潰。

在「六、資本主義總危機」部分中我們又證明了,由於資本主義已經充分全球化,而資源和環境危機目前又已經非常突出,支撐經濟增長的兩個掠奪已經無法繼續,資本主義已經進入總危機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危機,乃至資源、環境危機將成為常態。二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已經歷經了長達70年的和平、繁榮和擴張階段。現在看來,這個和平、繁榮的階段已經終結,全球經濟已經步入一個動蕩不安、危機重重的嶄新階段。

進一步看,經濟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文明危機。資本主義這種生活方式,自從在英倫小島誕生以來,經過三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幾乎為全球所接納,而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生活方式。它使人類的整體「財富」得到極大增長,使一大部分人擺脫物質貧乏,體會到極大的經濟自由。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在世界範圍內溝通相同村一樣方便。然而,這一切卻都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巨大改變和破壞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人類的一切「財富」都是來自自然,都是對自然的改變和破壞。人類財富的增長速度與自然的被破壞速度是等速的。這意味著,我們獲取多少,就會同樣失去多少。獲取的是財富,失去的是生態。財富固然可以使個體得到自由,而自然的生態也是人類之生存所必需。維護自然的絕對不變去禁止追求財富,對個體固然是一種痛苦;而放縱個體的物慾,肆意地去獲取財富,最終的結果將是生態的崩潰,等待我們的將是集體毀滅。

現在是該對資本主義這種生活方式,這種文明進行深刻、徹底反思的時候了,因為我們已經走的太遠。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時代,固然也存在對自然的改變和破壞,然而由於「技術」落後,「生產能力」極低,那些改變和破壞效應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然而,在經濟、技術已經充分「發達」的今天,對自然的改變和破壞與昔日遠遠不在一個級別上。這個孕育人類生命的地球已經被反過來被人類改變地太多,破壞地太多。

事實上,目前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人提出「增長的極限」的問題,而80年代聯合國就已經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是,我們的思維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框架之下,還是企圖繼續延續這種生活方式,這種文明。而「不可持續」恰恰是資本主義這種生活方式,這種文明所造成的。現在我們的化石能源快消耗完了,而且造成了對自然的巨大破壞。當前的主流思路不是去反思自身當前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而是企圖通過「技術進步」去化解這些能源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正是技術本身造成了,而現在又企圖用技術去解決它,豈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是一種貪婪,孩童般的貪婪;這是一種賴皮,孩童般的賴皮。

解決當前種種危機之道應該是,調整人類當前的生活方式,改變、甚至放棄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放棄資本主義的文明,去構建一種嶄新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可持續的文明。

全球亟需一種新文明去替代資本主義文明。

所以,2011年的末日,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末日,也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末日。2011開啟的不僅是經濟、資源危機頻發的新時代,也是文明危機的時代。文明危機是人類社會中最高級別的危機,如果不對文明進行革新和調整,其結果將是人類這個物種整體的滅亡,甚至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的滅亡。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激發人們,全球的人們去探尋一種替代性的全球新文明。

所以,即將走來的危機時代,也將是一個孕育全球新文明,全球替代文明的時代。

2011是末日,也是希望。

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末日,也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末日。

卻是全球新文明的希望。

全球新文明的成型之日也是這個動蕩時代的結束之時。反過來,這個全球新文明一天不出現,這個動蕩時代也就會延續一天。

當前全球局勢非常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其相似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都在實施瘋狂的掠奪,這些掠奪給所有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和痛苦;二是,都亟需一種統一的新文明,來消除這些威脅和痛苦。只是稍微不同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掠奪主要展開在人於人之間,表現為無休止的諸侯混戰,人與人在開戰,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而當今全球的掠奪主要展開在人與自然之間,表現為人類為追求財富和經濟增長,而肆無忌憚地開發自然,破壞自然,是所有的人在與自然在開戰,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

無論當今的世界,還是戰國時的中國,又都處於英國哲學家霍布森在17世紀時所指出的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然狀態」。霍布森在《利維坦》一書中出色地論證,如果沒有任何的外在約束,而處於自由自在的自然狀態,自私而貪婪的人們將會相互攻擊,相互掠奪,整個社會將會處於一切人對一切人戰爭的狀態。但是霍布斯僅僅將戰爭局限在人與人之間,而忽略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如果加上這一條,他的理論就完美了。戰國時代的中國的戰爭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而當今世界的戰爭則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是所有的人對自然的戰爭。霍布斯的結論是,要結束無休止的戰爭,必需給人人類施加一個外在的約束,唯有在一個強大的「利維坦」(怪獸,比喻政府)的控制下,人類社會才會和平有序。

中外的歷史證明,霍布森是對的。遺憾的是,當時以及後來的歐洲人卻認為霍布斯是錯的。後來以及現在統治歐洲人的主流思維是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堅稱人類是有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因為人人都有「同情」的心理和道德。所以,亞當斯密主張應該對人類「自由放任」,這是《國富論》的核心觀點。最終西歐走向自由放任的道路,亞當斯密的理論構成資本主義文明的理論核心。然而後來的事實是,資本主義不僅引燃了人類歷史上人與人之間最慘烈的戰爭,而且引發了最慘烈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相信如果亞當斯密復活,他會滿面羞愧地將自己寫的那兩本小書付之一炬。

為規避戰爭的痛苦,建立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先人進行了卓越而偉大的理論探索。這些探索理性、智慧而又全面,形成中華文明史上一道最璀璨的風景。所以,這個戰亂痛苦的時代又被後人稱為「諸子百家」的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儘管「諸子」的側重各有不同,但是他們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就是構建一種文明,探尋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文明中,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天下蒼生能夠永恆過上安定的生活。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就是以儒家為主體的文明體系,簡稱儒家文明。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儒家文明體系並非「諸子百家」中單純「儒家」一家的理論,而是以儒家為核心的諸子百家的集大成。之所以選擇儒家為中心,並以儒家命名,因為儒家的包容性最強,而且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最「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獨尊的是已經彙集百家之精華的儒術,罷黜的是純粹的各個流派,也包括純粹的儒家。到目前還有一些人沉浸於所謂的流派之爭,所謂的「儒法」之爭,顯然對儒家文明的形成過程沒能準確了解。

儒家文明有三個核心要點,一是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二是理性對待人類的物慾,既承認人有慾望,又引導個體進行自動克制、調節。引導人們剋制、調節慾望的手段是「禮教」;三是強調社會秩序,通過建立完備的以血緣和行政為基礎的尊卑觀念和制度來實現,也是「禮教」的重要內容。

中國的歷史事實證明,這套文明體系的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她持續2000年。如果沒有西方的干擾,很可能中國依然那樣生活著。目前全球不是在苦苦追求「可持續」發展嗎,無疑未來的全球文明必需從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如果研究文明的可持續性,儒家文明是這個地球上所有存在過的文明中最好的案例。儒家文明之所以如此成功,因為於她不僅合理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也合理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成功實現了教育人們去理性地剋制自身的物慾。

當然儒家文明也存在一些缺陷,最突出的是對國家元首——天子的選拔沿襲了傳統的血緣繼承製,而且是嫡出長子繼承製。這導致當一批「太子」沒有能力,或者沒有興趣當這個皇帝時,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同時,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皇帝的權力無法有效制約,對官僚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也是自上而下的,民眾的力量被完全忽略了。

儒家文明的成功與她的形成過程也密不可分。不僅儒家文明自身是偉大的,她的形成過程也是偉大的。而最能展示這一過程偉大的莫過於「稷下學宮」了。稷下學宮為齊桓公與公元前370年左右興建,隨著秦滅齊而消亡,存在了150年左右。「稷下學宮」的初始定位是齊國政府的智囊,但由於待遇豐厚,以及政府的態度非常寬容,並且實行的是「不治而議論」,就是只給政治建議,而不實際參與政治,比較超脫,所以,這裡形成著名的思想、學術交流、研討聖地。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事實上,可以說「百家爭鳴」就是在稷下學宮展開的。

當今世界,也亟需一個「百家爭鳴」,來研討和探索全球新文明。只是這次的關注範圍更大,是真正地理意義上的「天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天下,是心理意義上天下,而非地理意義上的天下。但是,不能以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天下,而否認諸子百家的胸懷,和百家爭鳴的意義。事實上,心理上的天下比地理上的天下更重要。心理上天下才是真正的天下。正是這種心理的「天下觀」,給予「百家爭鳴」胸懷天下的宏偉氣魄,她不僅在空間上關注所有人類的命運,而且在時間上關注人類的永恆命運,而在研討過程博採天下的眾家之長。所以,無論是關注內容上,還是研討方式上,當今世界的「百家爭鳴」,都應該從中國先秦的「百家爭鳴」汲取營養,去復興她。

總之,在未來全球新文明的設計中,不僅文明本身需要從儒家文明中汲取營養,在文明的形成過程上也亟需向中國的戰國時代學習。

我們成立「新心性書院」的目的,就是秉承「稷下學宮」之精神,在即將來臨的全球「百家爭鳴」時代,為未來全球新文明的研討和設計提供一個堪與「稷下學宮」媲美的交流場所,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早日找到那個夢想中的全球新文明,替代「損人利己,損天利己」的資本主義文明。

微信公共號:新心性主義


推薦閱讀:

諸子百家中為什麼只有墨家用創始人的名字做名號?
中國心性VS西方真理
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態,那愛惡欲是什麼?有何區別?《中庸》講,駕馭喜怒哀樂,致中和。那麼如何應對愛惡欲?
道德在現代的中國為何被邊緣化、貶義化
儒家、法家、道家對於人性論、歷史發展及國家起源有何不同的見解和思想?

TAG:资本主义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