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觀與我們
時間,既是一個物理概念、歷史概念、哲學概念,更是一個心理概念。人的心理時間雖是受物理時間的刺激所致,但卻是主觀的,受到個體身心特點及其運作規律的制約。
相比於物理時間的均勻性(一秒與一秒間、一分鐘與一分鐘間的間隔永遠相等)和方向性(由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心理時間具有伸縮性(有時會覺得度日如年,有時又覺得光陰似箭)和可逆性(既可知覺時間的消逝,也可回憶過去,還可想像和預期未來)的特點。
因斯坦福監獄實驗聞名於世的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紀就曾聚焦於時間心理的相關研究,製作出了津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這一沿用至今的測量工具,並出版了一系列有關書籍來探討人們對於時間的觀念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的,以及如何通過改變個體的時間觀來改善他的生活狀態。而2015年《時間觀理論:綜述、研究與應用(向津巴多致敬)》(Time Perspective Theory; Review, Research andnApplic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Philip G. Zimbardo)的出版則標誌著時間心理學的有關研究已經完成了快速發展期,而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從「以津巴多為主導的時間心理研究」過渡到「多個團隊的時間心理研究」。
總結津巴多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出時間觀理論,認為個人對時間的認知決定了其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他的生活方式與生命體驗;二是提出「時間療法」且成功運用於抑鬱症、焦慮症和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的治療實踐。
本文即試著對時間觀理論做一個粗淺的介紹並談談該理論對我們可能的啟示。
一般而言,時間觀可定義為個體對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時間所持的看法、態度和觀念,是指個體對於時間的認知、體驗和行動的一種人格特質。根據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的時間洞察,津巴多等提出可以將人們的時間觀分為以下六種:
過去消極(past-negative):對過去持有普遍的消極、負面的態度,這既可能是由於過去真實的創傷事件,也可能是由於當事人對於過去美好事件的消極重構。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抑鬱、焦慮、高攻擊性、低情緒穩定性和低自尊等密切相關,他們往往遺憾於曾經的不幸之事,常常沉浸在過去的灰色之中。例如「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是王維晚年回憶過去時消極思想的流露。王維一生經歷坎坷,懷才不遇,沉重的政治和生活打擊銷蝕他的勇氣和意志,到晚年回顧昔年,認為人生的種種苦惱,諸多傷心之事,只有到佛門空無寂滅的哲理中尋找安慰。這便是過去消極的時間觀的體現。
過去積極(past-positive):對過去持有溫暖、懷戀的態度。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友善、低焦慮和高自尊等密切相關,他們往往聚焦於曾經美好的日子,喜愛自己的過去,懷抱著過去的愉悅溫暖。例如「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是在被貶謫至當時的蠻荒之地瓊州三年之後,六十五歲的蘇東坡對於這三年經歷的評價。「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是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只因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其曠達豪放、積極樂觀之心,可見一斑,表現出其過去積極的時間觀。
現在享樂(present-hedonistic):持有以快樂為導向的生活態度,富於冒險精神,伴隨著高衝動性與對行為後果的不在意。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追求新奇、痴迷感官享受和低衝動控制等密切相關,他們享受當下,喜歡犒賞自己,尋找快樂、新奇的感受,並且逃避痛苦。例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唐代詩人羅隱的這兩句詩應該是最能體現享受當下這一觀念的了,千年以來沉迷享受與潦倒困頓之人在沉飲自遣時,於古人諸多解愁詩句中,惟獨最容易記起的便是這兩句。
現在宿命(present-fatalistic):相信未來已經註定,人的行為無法影響未來,我們只能接受命運的無情擺弄。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抑鬱、低未來考慮和外歸因等密切相關,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個人的努力與抉擇都是毫無意義的。例如「地雖生爾材,天不與爾時」,白居易對於時局的慨嘆透露出命運(或者說環境)的決定性作用。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
未來導向(future-oriented):注意的焦點集中於未來,將追求的目標和未來的回報作為當前行為的導向。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焦慮、責任心和高未來考慮等密切相關,他們做決定前常會權衡利弊,習慣事先做計劃並相信計劃終將實現。例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以積極用世的態度,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展現出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
超驗未來導向(transcendental-future-oriented):相信身體的死亡之後存在某種「永生」,並由此出發,常表現出某些非理性的行為,如自殺,極端英雄主義和過度奉獻等。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與宗教信仰和宗教規範等密切相關,他們往往會在活著時就為死後做打算,相信死亡之後將出現美好時光,或者相信有更好的來世。例如「洗凈凡塵鉛華夢,世間萬象本為空」。
簡而言之,持有消極的過去時間觀的人,聚焦於曾經的挫折失敗、對過去環境的不滿和錯失機會等引起的悔恨情緒等等,他們帶著墨鏡看待生活,天空在他們眼中似乎也是灰色的;而持有積極的過去時間觀的人,則傾向於關注那些美好的時光,例如與家人、夥伴在一起的記憶,他們也常會回憶曾經類似情境中管用或不管用的行動,來決定用何種方法完成當下的事。而持有現在導向時間觀的人,既可以是享樂主義者,注重快樂、冒險和尋求感官刺激,只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喜歡能立即帶來愉悅的東西,而躲開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也可以是宿命論者,不關注對於環境的掌控,因為有「無形之手」掌控著每個人的命運,事情如果失敗,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責備,而若是成功,也往往會否認這是由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持有未來導向時間觀的人,主要定位於工作目標、任務期限等設定的實現,怎樣提高效率,以最少時間做成最多的事是他們常常思考的,而持有超驗未來導向時間觀的人則將目光聚焦於人死後的世界,認為人死後的精神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觀都有不同的傾向,而一個人完整的時間觀念則是三個維度的不同組合。
通過數十年的研究,津巴多等研究者發現人們經常根據自己的時間觀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他們自身往往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影響。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因為這種選擇已經成為一種反覆進行的心理慣性。具體來說,過去導向的人依據相同情境中消極或積極的記憶做出選擇。現在導向的人則是基於享樂或規避的原則快速採取行動,而常不考慮行為的後果。未來導向的人則基於對為未來後果的推理評估、通過成本—收益推理等進行當下的選擇。
那麼,時間觀具體是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呢?
其實,我們所擁有的時間觀的不同,可以詮釋我們身邊的許多事。
為何有些情侶總感到對方難以溝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時間長河的兩岸,一方持有未來時間觀,做著對未來的規劃藍圖;另一方則「活在當下」,只願享受現在的快樂,不願做長遠打算。
為何總會有人沉溺於網路、酒精和賭博等等?因為他們是典型的現在享受時間觀者,他們缺乏延遲滿足能力,無法也不願抗拒近在咫尺的誘惑。
為何有些人浪費時間會有罪惡感?因為他們是未來時間導向者,將成功放在最高優先順序,為此,可能會選擇捨棄個人興趣,甚至捨棄與朋友玩樂和同家人歡聚。
……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時間觀,他們所持有的時間觀持續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津巴多等人進行的大量研究表明,最好的時間觀是擁有高度「過去積極觀」、較高「未來導向觀」以及中度選擇性「現在享受觀」的混合,換句話說就是,你喜歡你的過去,為將來而努力(但也不是過分努力,變成了工作狂),並適時尋求當下的享受。而最糟糕的時間觀是高度「過去消極觀」與高度「現在宿命觀」並存。這類人活在消極的過去,且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
對照「最好的時間觀」,我想我們可能都有必要自己的時間觀做些調整。
推薦閱讀:
※假如你是一個厲害的生物學家,在研究癌症,而恰好你也得了癌症,你會做什麼?
※宇宙和時間有邊界嗎?
※你知道哪些關於時間的好故事?
※2013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