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對孩子到底重不重要?

由於我的年齡關係,身邊很多朋友同學的孩子都漸漸到了入學年齡,因此看到不少關於擇校的討論。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看似簡單的」擇校「兩字,其背後是一套非常費時費力的複雜工程。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的一個上海的朋友,本來住在楊浦區(上海市北部)。後來為了孩子能夠上徐匯區(上海市南部)的一所比較好的學校,於是在孩子入學前3年就在徐匯區學校的邊上買了一套學區房。但是由於自己資金有限,他買的是一套非常小的一室一戶,顯然不適合自己和家人住,於是把這套學區房租了出去。

後來孩子開始上學了,他們意識到如果住的遠的話非常不方便,為了趕上上學時間,天還沒亮孩子就要起床,晚上回到家已經天黑,孩子這麼小每天橫跨大半個上海太辛苦,於是他們決定舉家搬去徐匯區孩子學校附近。如果要把楊浦區的房子賣掉,再去買徐匯區的房子太過倒騰,而且受到限購政策的影響,於是他們把楊浦區自己的房子出租,然後再在徐匯區租了一套3室戶。也就是說,這位朋友有兩套房,出租兩套,自己再租一套,住的還不是自己的房。

更讓人感嘆的是,朋友的工作地點在楊浦區,也就是說他們放棄本來離自己工作地點近的居所,他自己每天要開車來回大半個上海,為的就是孩子上一個更好點的學校。

這樣的例子絕不是個例。這就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學校對孩子到底重不重要?我們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擇校付出這麼多的努力和犧牲,到底值不值得?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擇校是全世界所有家長都面臨的問題,並不限於中國。

比如在英國,孩子在4歲左右,家長就需要為他/她決定,是選擇上公立學校(學費免費),還是私立學校(學費比較貴,一般每年在2萬磅-4萬磅左右)。那麼英國的私立學校(即大家眼中的好學校)和公立學校(即大家眼中的普通學校)的區別,除了學費以外,究竟在哪裡呢?

讓我們聽聽英國最有名的學校之一,伊頓公學前校長,Tony Little的看法。Little說:我認為好的教育讓年輕人形成一種意識,即對自己的價值的認識。而這種自我價值的認識讓這些學生有更強的為他人產生價值的能力。

伊頓公學為英國培養了19名首相,其中包括英國現任(2016年7月)首相大衛卡梅倫。其他著名校友有: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等。

那麼在前校長Tony Little看來,伊頓公學的與眾不同在哪裡呢?我們來聽聽他的見解。

1)nThe schools history, which gav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improved theirnself-worth.

2)nStudents also had much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eachers- at 16 years,nthey look for a specific teacher to be their mentor.

3)nAs a single gender school, boys were less constrained by stereotypes (boysninvolved in theater/string instruments).

伍治堅翻譯:伊頓公學給予學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點:

1. 伊頓公學歷史悠久,因此從伊頓畢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有更強的自信。

2. 在學生16歲時,每個學生會被學校指定一個導師,也就是說在伊頓公學,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更加緊密。

3. 因為伊頓是男校,因此學校中的男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的特長,比如戲劇,音樂等在其他學校被認為通常是女生玩的項目。

當然,伊頓的學費也是非常高的。比如上圖所示,英國人的平均年薪為27,000英鎊,最低工資為12,115英鎊,而伊頓一年的學費為34,434英鎊。也就是說,普通工薪階層是上不起伊頓的。當然,伊頓也給一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提供獎學金。比如上文提到的Tony Little,那時候就是靠獎學金進伊頓學習的。

這樣看來,學校對於孩子的成長確實重要。如果孩子有幸進了像伊頓這樣的學校,讓人感覺一個腳已經踏進了議會對不對?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藉此得出結論:好學校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用證據主義思維,去學習一下關於這個問題的學術研究。

英國有位學者John Hattie, 檢驗了超過800篇關於哪些因素對於孩子的成就的影響更大的學術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較有趣的結論。比如在Hattie看來,影響學生成就的最大因素是學生自己,和老師。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無聊:影響學生的最顯著因素當然是學生自己啦。那麼Hattie所指的學生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Hattie做的研究中,他把對於學生成就有影響的因素分別給予分值,然後區分出分值高的因素(即上圖中藍色部分),分值低的因素,以及負分值因素(即上圖中紅色部分)。讓我們逐一來仔細研究一下。

在所有對孩子的未來成就有影響的因素中,Hattie發現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們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說,有很多研究發現,學生們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是非常準的。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學生估計自己高考成績在450分左右,那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最後的成績離這個估計值不會太遠。

一個好的老師,會善於激發學生的潛能,並且不斷提高他/她的期望值。這是區分一個好老師和一般老師最重要的標準之一。這讓我想起自己在初中時代的數學老師沈君佑老師。我剛進初中時,數學成績應付教綱還算可以,但是到了競賽就會完敗,完全屬於那種重在參與型的湊數群眾,所以我滿足於完成平時的作業和學校內的考試。沈老師經常鼓勵我去挑戰一些教綱以外的數學難題,引導我去參加一些數學興趣班,讀一些有趣的數學課外書等等。每當我考試考的不錯,沾沾自喜時,她會及時給我潑冷水,指出我的不足之處,並且和我分享一些其他更厲害的數學學生的例子。在沈老師不停的鼓勵,甚至是推動下,我看到原來我也是有希望在數學競賽中獲獎的,後來到了初三終於不負她的期望獲得了一個數學競賽獎,這也大大超出了我自己的期望值。

我知道上面這段讀起來像小學生作文,但是這確實是我的親身經歷,因此有發自肺腑的切身感受,希望可以幫助讀者朋友感受到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產生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如果細細想來,這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基本上在各個年齡階段,在各個行業,一個重要的導師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力都是不可忽視的。從古希臘開始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到價值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和億萬富翁巴菲特;從卡斯特羅和查韋斯,到甘地和曼德拉,都建立了非常有名的師徒關係。在學校里的道理也相似。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自己如果和某一門學科的老師關係比較好,那麼自己就對該學科更感興趣,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績。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看來,孩子的情商教育至少和智商教育一樣重要。因為無論孩子到了入學年齡開始去學校上學,還是以後成人後進入工作單位,都需要面對一個有很多其他人的社會環境。當然學校的環境相對來說更單純一些,但不可否認學校也是由人組成的,因此不管在哪裡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我這裡提到的情商教育,絕不是教孩子去溜須拍馬,勾心鬥角,或者試圖操縱別人。恰恰相反,情商教育強調的是人的同理心,即體會他人的喜悅和悲傷,想人所想,不以自我為中心的那種能力。

除了學生的期望值之外,還有其他什麼因素對孩子的成就影響比較大呢?Hattie整理的研究發現,下面幾個和老師相關的因素也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首先是老師對於學生提供的高質量反饋,其次是老師因材施教的能力。

練過網球的朋友都知道,一個好的網球教練,能夠在觀察一位網球手一段時間後就給予非常精確的反饋,比如你的發球姿勢不對,你的跑動路線不對,等等。而網球手如果順著這些高質量反饋去進行練習,那麼他的進步速度就會非常快。在學校里老師是否能夠對孩子提供及時的反饋,收集一些證據來告訴孩子問題在哪裡(比如你的時態總用錯,或者你的幾何公式知識點明顯有些弱),對於孩子的成績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因材施教的作用也不難理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的理解力,反應力和創造力肯定大相徑庭。如果有條件進行小班授課或者小組討論,並且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老師和學生進行互動,那麼這對提高學生的成就也會有明顯作用。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可是我們家長最多只能選學校,無法選老師啊。從家長角度出發,我們能夠做什麼呢?家長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因為從研究匯總的結論來看,僅次於老師對於孩子的影響力的,就是父母的參與程度。

除了老師,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甚至突破自己固有的期望值,同時幫助提供有效的反饋來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家長需要花不少的時間和孩子共處,以摸透孩子的性格,了解孩子的長處和缺點,然後因材施教,提供對於孩子來說特別的建議。

當然,除了家長和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之外,學校也有一定的作用。Hattie的研究匯總發現,學校對於學生的影響主要在下面兩方面:首先是英才計劃,即對於那些學有餘力,天資聰慧的學生,如果學校有條件讓他們根據其能力走的更高更快,那麼對於這些學生的能力提高有顯著作用。這可能也從一方面驗證了「少年大學生」,「天才班」的作用:即把一小部分天資特別聰明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單獨進行訓練的話,可以更快的提高他們的成就。

其次是學校的風氣,比如班級裡面上課的紀律,同學之間是否互相尊重,學校是否容忍一些歪風邪氣,流氓行徑等等。這基本上是學校的因素,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影響。

學校施加的另外一個影響在於同學。有很多研究發現,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中一起學習的效果,要遠遠好過單打獨鬥孤軍奮戰。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好學校可以提供的一個重要資源,可能就是那些和你有共同追求的同學,甚至以後的終身摯友。

說完了比較重要的因素,我們再來談談哪些因素不那麼重要。

Hattie的研究匯總了7個對於學生來講最不重要的因素,他們分別是:

1. 學校的校長: 研究的發現是,再有能力的校長,也需要老師的支持來實現其宏願,因為老師才是和學生接觸的第一線人員。

2. 家庭作業量:研究發現在小學階段,家庭作業對學生的成績基本沒有影響。家庭作業的作用從初中開始變得明顯。

3. 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比如體育,藝術等和學生的成績沒有關係。

4. 校內分流制:這種做法在新加坡比較普遍,即學校內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將他們分入快/中/慢班。研究發現這種做法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沒有作用。

5. 性別:在很多國家有傳統的男校,或者女校。研究發現這些學校和其他性別混合校的學生在成績上沒有顯著差別。

6. 學校大小:佔地百畝的貴族學校,其優勢不在於它的面積。

7. 大班小班:很多家長覺得班級一定越小越好,因為這樣老師在每個學生身上花的時間會更多。但是反過來講,小班的壞處在於班級中腦袋不夠多,因此很難撞擊出思想和創造性的火花。有研究表明班級規模太小(比如小於15)肯定不好,而規模太大(比如大於60)也不夠好,在這之間,班級的規模對於學生成績幾乎沒啥影響。

那麼有哪些因素對於孩子的成績肯定有負面影響呢?研究匯總的結論如下:

1. 搬家:頻繁的搬家和更換學校對於學生的成績有明顯的負面影響。當然這也可能和家庭背景有關,比如有一些單親或者低收入家庭更容易頻繁搬家和換學校。

2. 看電視:看電視的時間和孩子成績成反比。

3. 寒暑假:有不少研究指出,學生間的差距並不是在學期中造成的,而是在寒暑假中形成的。因為不喜歡學習的孩子把整個寒暑假都玩掉了。當然我不希望這條研究結果成為廣大家長送自己孩子去暑假補習班的擋箭牌。

4. 留級:這個研究發現似乎顯而易見。留級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他們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自卑和缺乏信心,並可能陷入厭惡學校的惡性循環。

總結

研究匯總的結論是,對於孩子最重要的影響力量,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老師。所以將老師稱為這個社會上最重要的職業之一,其實並不誇張。當然我希望不會有家長看完此文後回去開始琢磨給老師送什麼禮這樣的問題。我想說的是,絕大部分老師是有職業道德的,他們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因此我們家長應該給他們應得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去污染這樣一個高尚的職業。

其次是我們家長自己的參與程度,即如果家長可以從家庭環境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和孩子共同提高,那麼其作用也是相當明顯的。再次,學校的一些因素,比如校風,同學質量等對孩子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第五期選校日刊」性價比神校UMass - 「好吃不貴」就是它
首經貿與北工商如何選?
留學怎麼選校&選offer?4步教你建模選校,從此不再人云亦云!
給孩子擇校前,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同伴效應」吧
在北二外(BISU)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TAG:儿童教育 | 择校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