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也許正在互相同化

這可能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人們給自己的手機套上各種各樣的手機殼、保護套的心理動機,也許和人們通過服飾展示自己、看書看電影、瀏覽博物館、參加party和展會、發朋友圈微博臉書等行為的心理動機,是一致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多數人其實並不真正關心手機的性能如何,而會為造型和品牌買單的現象。這一切都只是我們給自己打上的眾多標籤之一。

在標籤的影響下,我們不僅不太關心手機,也不太關心人。在面對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時,我們多數時候所做的事情是迅速找到對方身上自己能夠識別出的標籤,然後評價對方,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定位」,以便自己做出一系列的決斷,例如談論的話題、是否保持聯繫、甚至是否當場翻臉。

然而標籤形成的背景,很可能是文化差異及多元化所帶來的差速。這與我之前在《從美的這一邊到美的那一邊》提到過的對美的定義相關:美本身沒有固定的文化定義,它與我們當下普及程度最高的技術相關。因為不同地域對技術的吸收和傳播效果不同,甚至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在地域與地域之間、人和人之間會產生「美的差速」,而這種差速就導致了我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產生了懷疑和警戒。

於是,我們需要標籤。標籤可以區分我們和別人,也能方便我們識別對方是不是自己人。

信息的流動量和速率在科技的發展下將會達到一個極大值,文化與審美的多元化很可能也將在這時達到一個峰值平衡態,這種時候我們之間的差速有可能會縮小到一個較小範圍內,形成一個較為豐富平衡、包容統一的時代。歷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或許可以作為很好的考察對象。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在世界範圍內的接受度如此之高,且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走向國際舞台。

我們或許會在信息高速流動的過程里,形成全新而趨向統一的「地球文明」。隨著科技帶來的信息流動加速,這種文化和審美上的差速很可能朝著越來越小的方向加速奔跑,直到人類真的有能力成為跨星際物種之前。當然,在高速的信息流動下,也很可能帶來人心的動蕩和不安,出現更多細化的思潮和擾亂因素,類似於湍流。但是,水流的走向不會被湍流改變,而且湍流也是跟隨著水流一起往前走的。

當我們在以討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來強調地域特色的同時,卻也觀察到像Apple這樣工業感鮮明的設計似乎並未受到太多國界地域的影響,被如此多的用戶所接受,我猜想,這大概是全球多元文化趨於平衡、走向融合一致的信號。

*一點雜思,權當茶餘話題罷。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讓你深切領悟到「小孩才不純潔呢」的道理?
我們該如何正視人心可怕這個目前知乎很火的話題?
你同意校園裡捕殺流浪狗和流浪貓嗎?為什麼?
臨終者聯盟里的佈道人
像歡樂頌里曲筱綃這樣沒用真心交朋友的人為什麼會朋友多?

TAG: | 设计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