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孝邪?其笑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帶著「孝經」、「感恩父母」字眼的文章已經遍布朋友圈,所謂的「孝道」已經鋪天蓋地的充斥著家人組建的微信群。退又退不得,不得已,只好屏蔽之。

曾幾何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①還只是我為了不理髮而敷衍教導主任的言辭,如今卻穩穩地站在《孝經》開篇向每個年輕而渴望獨立的子女叫囂著。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主流思想。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孝經》里的觀點充滿著政治意味,而且適用於那個講究忠君的封建社會。儘管他最後落得一個與「流亡列國」並無區別的下場,但當今他的儒道學說卻深受後世推崇,究其真相,發現竟然是後世之人篡改了儒道的初衷和內涵,打著「孔子之言」的名義使之為自己的觀點代言,同時也讓大家深深誤解了孔子的思想。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真相是什麼。

《論語·顏淵》裡面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齊景公聽說孔子很賢明,於是去問他該如何治理好國家。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了大受啟發②。在我看來,孔子只不過想要表達當天下之人盡自己職責,做好自己的本分之時,那國家也就治理好了。這是人之本態,與忠君無關。不可否認的是,孔子的思想裡面確實包含著忠君的部分,不過這種「忠」絕不是愚忠,而是以仁義和「道」作為前提的。

事實上,孔子的「忠」是選擇性的忠。和他推崇的孝道一樣,孔子忠君,必忠有道之君。孔子很推崇蘧伯玉,他一向對判斷君子的標準極為嚴苛,卻直呼蘧伯玉為君子。孔子說他在君主聖明的時候,就出仕為官,造福百姓;在君主昏庸的時候,就辭官不做,把內心的想法深藏起來③。這看似在說蘧伯玉,實則是在說自己的觀點。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孔子選擇做蘧伯玉而不是愚忠的史魚。這正是孔子的思想,忠天下而不是忠君。不過這種思想顯然不是封建君主想要的,這孔子周遊列國也未得到重用的原因。

可孔聖人的儒家思想對帝王們就真的沒用了嗎?不!歷史一向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思想,也是這樣。

自秦皇焚書坑儒之後,似乎儒道已幾近沒落。大量典籍的丟失,使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進入了和孔子初衷背離的狀態,及至漢朝,儒家思想開始不斷擴大影響,不過這時的儒學已經不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了,它似乎離忠天下的仁義越來越遠,卻靠忠君越來越近。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變成了封建帝王推崇的御下秘籍④。雖然劉徹口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終究還是逃不脫封建君主治國的魔障,不管外教為何,從根本上治國的還是法家思想。就這樣,儒家的發展離孔子的初衷越來越遠,乃至到了後世,世人知儒道只識「忠孝」而不識仁義。

誠然,忠孝是「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愚忠和愚孝絕不是禮義所推崇的。在現代,忠君一事似乎已成了過眼雲煙,不再是困擾世人的問題。但是孝道卻是始終存在的。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是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⑤。誠如夫子所言,孝不等於「順」,而應為「敬」。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孝順」和「孝敬」混為一談,認為盡孝道就一定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所有言語和行為,稍加駁斥就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父母認為自己訓斥孩子是天經地義,認為孩子要無條件服從自己,可是無論從孩子的心理發展還是從世界客觀規律來講都是不科學的。

孔子之所以強調孝道,是因為春秋末年,社會動蕩不安,臣弒君、子弒父的犯上作亂之事時有發生。而為了維護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彆強調「孝」。這種強調從聖人之口說出,沒想到到了後世竟然成了人們的信條。可是孔子的「孝」和現代我們所說的「孝」真的是一回事嗎?

雖然我們現在一直在呼喊著人人平等,但是中華傳承幾千年的「孝道」思想似乎還是在對我們的家長和孩子說,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告訴世人的明明就是:「父母做的對了,就支持他們;父母做的錯了,就提醒他們,直到他們改正。」可是,如今的父母,想來是沒有多少可以接受子女的批評的。那麼我們所提倡的孝道是不是已經和聖人之道背離了呢?

鋪天蓋地的「孝」和「愛」,早已給孩子在無形中施加了萬噸重壓。當各位父母打著「愛」和「孝」的幌子,要求孩子一切都要順從自己的時候,這就已經變質了。自古中華即為禮儀之邦,莫讓孝道蒙羞,莫讓聖人背黑鍋。每個家長,每個曾經是、現在是或者將來是家長的人,還是仔細品味品味何為「孝」吧。切莫應了那句笑話,「其孝邪?其笑矣」。

註:

①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孔子答曾子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n終於立身。」

② 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n」

③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④ 出自《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西漢董仲舒將之歸結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還有一種三綱的說法為: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出自《論語·里仁》。


推薦閱讀:

郭德綱集相聲各家之長,弟子眾多,又被同行排擠周遊列國,死後會不會被封為相聲屆的郭聖人?
「Our greatest glory i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孔子」的古文原句是什麼?
孔子為何敬鬼神而遠之?
為什麼荀子的地位沒有孟子的地位高?
世界上還有沒有喜歡打坐勝過喜歡美女的男人?

TAG:儒家 | 孔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