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嗎?

一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交往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而且容易適應新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

人無法離群索居,必須依靠人際交往獲得信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智能,以及溝通協調,合作完成工作。但現在不少孩子不善交際,甚至不敢交際,作為孩子的家長您是否注意到您的孩子經常出現「在家正常,靦腆害羞以至於在校上課不敢發言,不主動和同學交流,下課不敢出教室」等現象。

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交流,只能選擇孤獨的面對電腦、遊戲機,習慣獨來獨往,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孤僻」的性格。

而孩子家長的行為往往助長了這種態勢。受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許多家長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孩子創設出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走入誤區。

聽小弦為你解析誤區,家長們也不妨對比檢查檢查:

沒禮貌?是孩子,沒關係

面對小孩子直呼家長姓名,對老人不尊敬,「人來瘋」等現象,家長都不太重視。但世界上有待人接物有禮貌將直接影響人際交往,且非短時間培養所得,能早早懂得講禮貌的孩子就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家長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應該這樣做:先控制好情緒,以免對孩子呼喝責備,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以防傷害孩子自尊心,可以採取冷處理讓其冷靜反省,也可以以柔克剛一個擁抱讓孩子平靜,或者事後開總結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

以後別和他玩

當小孩子因為搶玩具而吵鬧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對自己的小孩說「以後別和他玩」或者「他是壞孩子,你別理他」,往往記仇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孩子很快就把這事給忘了。但家長簡單將人分成「好人」和「壞人」的行為可能會對孩子留下一定印象。

其實,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後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交際=認識新朋友

作為成年人,「人脈」即是「交際」,人脈越廣似乎反映交際能力越強,但小孩子的情況並不雷同。談到孩子的人際交往,由於工作太忙,家長首先想到送孩子去幼兒園、早教中心,「外包」給機構,去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他就極有可能不願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孩子很多時間與家人待在一起,能與家人和諧相處本身就是交際能力的一種體現,更是與他人的交際基礎。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

我家孩子內向,不愛說話

父母們總覺得隔壁家的孩子更優秀,當領著自家小孩出門時,潛意識的擔心自己孩子表現不如意,有損自己的形象,所以總有家長在孩子剛要張嘴說話的時候就急忙解釋說「我家孩子內向,不太愛說話」,其實家長只是擔心孩子笨嘴笨舌。長此以往,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有些孩子寡言少語,不善與人溝通了。

家長的「面子」不應以孩子的交際能力為代價,家長也不應為孩子的交際代勞,無論孩子說的對或錯,鼓勵孩子多表達想法,多與人交流。

走出誤區的家長們,應該如何理性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小弦也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應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為這種爭執的局面,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別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

孩子的發展需要過程,一方面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家長別用成人標準去強迫孩子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要求孩子在社會交往中的近似成人的表現。

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

對孩子獨立人格進行肯定。孩子之間交往是他的權力,有責任去解決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長不應過多干涉孩子的交往方式,讓孩子在解決問題中培養交往能力。

如果沒有能力給孩子金塊,就教給孩子「點石成金」的功夫吧!


推薦閱讀:

你了解我嗎?這是我的目錄。
本專欄獲讚賞許可權,誠邀編輯作者
環境嘈雜環境中獲得優質睡眠?
將一部電影左右顛倒後播放,得到的觀影感受會有哪些不同?

TAG:教育 | 「根话题」 | 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