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上很多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上世紀90年代,《紐約客》曾有一句俚語聞名全球: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那個時候,互聯網剛剛興起,其虛擬和匿名屬性讓在互聯網上的人可以充分隱藏自己,一個矮子可以在互聯網上把自己塑造得高大威猛,一個屌絲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高富帥而不被人知道。

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完全超出了一開始的想像,雖然匿名性可以讓一個人深度隱藏,但互聯網開放的屬性同樣也可能讓一個人暴露自己,隨著搜索技術的發展,這一點反應得更加淋漓盡致。

人肉搜索

2006年,一位網名「碎玻璃渣子」的網友在網上公布了一段虐貓視頻,視頻中一位女性將高跟鞋跟踏進了小貓的肚子里,接著狠狠地插進小貓的嘴中和眼睛裡……視頻公布後,憤怒的網友發起了「人肉搜索」,只用了6天時間,網友便通過搜集的照片、IP和地址信息基本將「虐貓事件」的主角鎖定。

人肉搜索能夠成功地找到一個匿名的人,除IP地址的貢獻外,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搜索引擎的強大,二是大批量用戶的參與(即現在說的UGC),搜索引擎能夠追蹤到匿名者在網上公開的蛛絲馬跡,從而可以更便捷地通過這些線索一步步推進,大批量用戶的參與更是實現了人人貢獻線索的可能,從而讓匿名者得意暴露。

論壇時代是匿名性體現得最充分的時代,而人肉搜索正誕生於這個時代,人肉搜索的本質是搜索+UGC,它可以說是匿名者的剋星,搜索和UGC正是由互聯網開放的本質決定的,在開放的互聯網上,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做到絕對隱匿。

實名制社交網路

Facebook不遺餘力地推行其用戶的實名制,馬克扎克伯格在解釋原因時說道:「互聯網世界中已經存在了太多太多的虛擬社區,在那裡網民們可以徹底拋掉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現實生活,投入到虛擬的狂歡中。與此相比,實名制的網站便顯得彌足珍貴。」

社交網站的實名制讓人「無處可藏」,電影《斷線》講了一個被社交網路影響的故事:一個熱愛音樂的孤獨少年,被兩個熊孩子盯上,後者不費吹灰之力在社交網路上把所有信息找到,並投其所好假意成為其朋友,雙方無話不談後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惡意傳播,而這最終導致了少年的悲劇。

不說電影的導向性,社交網路的發展的確讓實名制用戶越來越多,Facebook,Linkedin,認證微博都讓一個人的信息越來越容易被別人獲取。比如對於招聘市場來說,實名制讓招聘變得更透明,用人部門可以通過社交網路查詢應聘者的過往記錄甚至通過他的文字了解他的性格、興趣愛好,從而決定是否錄用。

目前Facebook全球活躍用戶數超過15億,馬克扎克伯格在今年早些時候預計到2030年時Facebook用戶總數將達50億人。試想如果全球70%的人都使用Facebook,並且都是實名制,那地球將成為一個「透明球」。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許可權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讓人無處可藏,更嚴重的是你很可能24小時都處於被追蹤的狀態。如今在中國註冊APP,很多時候都需要填寫手機號,一旦填寫,你的手機號便成了此APP(背後的公司)的數據,接踵而來的很可能是各種促銷和廣告信息。安裝APP時會有各種許可權提醒,你同意得越多,隱私也就越少。

你的使用或購買行為也會被記錄,比如根據你買貓糧或狗糧的行為,它會判斷你家養的是貓還是狗,根據你購買的頻率,它會在你剛剛需要購買的時候提醒你。你的通話信息會被記錄,它可以通過判斷你經常聯繫的人推測你的妻子、父母的聯繫方式。通過跟蹤你的位置信息,它可以輕易地判斷你的家和公司分別在哪。

可以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隱私的。

大數據時代

我們身處大數據時代,並且越來越多的相關數據會被跟蹤和記錄,軟銀孫正義曾說「在2020年的時候,每個人被連接的設備數量會達到一千個。在2040年的時候,這樣的現象將會非常普遍,所有的人和物都會通過移動設備聯繫起來。所有的數據都會在雲終端進行儲存。」

下面是KK在《必然》一書中列出的美國對公民進行常規追蹤的清單:

汽車活動——從2006年開始,每輛車都包含一塊晶元。當你發動汽車時,它就開始記錄車速、剎車、過彎、里程、事故等狀況。

高速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上的柱子和測速器上安裝的攝像頭通過車牌和快速追蹤標誌記錄汽車的位置。每月有7000萬個車牌被記錄。

拼車軟體——優步、Lyft和其他零散的打車軟體記錄你的旅程。

長途旅行——你的航空和鐵路行程被記錄。

無人偵察機——「捕食者」無人偵察機監控美國邊境的活動。

郵政信件——你寄出或收到的每封信的表面信息都被掃描並數字化了。

公用設施——你的用水和用電模式都被公共設備記錄了(目前沒有垃圾分類信息)。

手機位置和通話記錄——你通話的時間、地點和對象(元數據)會被儲存數月。有些手機供應商通常會把信息和電話的內容儲存幾天到幾年不等。

民用攝像頭——在大多數美國城市的中心地帶,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地記錄你的活動。

商業和私人空間——如今,68%的公立機構主管、59%的私人企業主、98%的銀行工作人員、64%的公立學校人員以及16%的業主在攝像頭下生活或工作。

智能家居——智能恆溫調節器(如Nest)檢測你是否在家,同時記錄你的行為模式,並將這些數據傳輸到雲端。智能插座(如Belkin)監控你的用電量和用電時間並把數據分享到雲端。

家居監控——視頻攝像頭記錄你在家裡或四周的活動,將數據儲存在雲端伺服器。

互動設備——你傳達給手機(Siri,Now,Contana)、主機(Kinect)或環境話筒(亞馬遜Echo)的語音命令和信息在雲端被記錄和處理。

商場會員卡——超市能追蹤你購買的物品。

電子零售商——亞馬遜之類的零售商不僅追蹤你購買的東西,還有你瀏覽或想買的東西。

美國國家稅務局(IRS)——國稅局追蹤你一生的財務狀況。

信用卡——顯然,所有的購買行為都被追蹤了。信用卡和複雜的人工智慧相結合形成模式,揭示你的人格、種族、癖好、政治觀點和愛好。

電子錢包和電子銀行——諸如Mint一類的信息採集組織追蹤你的貸款、房貸以及投資等完整的財務狀況。類似Square和Paypal這樣的錢包軟體追蹤你的購買情況。

人臉識別——臉譜網能在他人上傳的照片中辨認(標記)你的頭像。照片的拍攝地點代表了你過去所處的位置。

網路活動——網頁廣告cookie追蹤你上網時的舉動。上千家頂尖網站中有80%利用網頁cookies追蹤你在網上的行蹤。通過與廣告網路(adnetworks)的合約,你沒有訪問過的網站也能得到你的瀏覽歷史。

社交媒體——它們能辨認你的家庭成員、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還能追蹤你以前的老闆以及現在同事,也能了解你如何度過閑暇時間。

搜索瀏覽器——谷歌默認永久記錄你查詢過的所有問題。

流媒體服務——他們能追蹤你看過哪些電影(Netflix)、音樂(Spotify)、視頻(YouTube)以及你的評論時間和內容。有線電視公司會記錄你的觀看歷史。

讀書——公共圖書館會保存你的借書記錄一個月。亞馬遜永久儲存你的購買歷史。Kindle監控你的電子書閱讀模式,包括你的閱讀進度、閱讀每頁的耗時以及停止閱讀的位置。

健康追蹤——你進行身體活動的時間、地點通常會被24小時不間斷記錄,其中還包括每天睡覺和起床的時間。

通過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數據,幾乎關於你的一切細節都會被了解(如果這些數據的所有者想了解的話),數據的擁有者當然知道你是一條狗,甚至他們知道你有幾根毛。

作者微信公眾號:xunkong2005

推薦閱讀:

喬任梁事件,我們看到了什麼?
「隱私」生與死:四十六張圖解讀三千年隱私史
為什麼有人要一直「匿名」答題?甚至與隱私無關也堅持?
對最近外媒BBC關於芝麻信用的報道如何看待?
在什麼樣的網站上你會心甘情願留下電話和姓名?

TAG:隐私 | 互联网隐私 | 社交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