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啊,你還是不了解那群少年——《少年班》
如果說這部電影裡面非要選男主的話,大概是孫紅雷飾演的「導師」周知庸,雖然每隔大概十分鐘他才會出現一次。作為第一屆少年班的學生,四十餘歲的周知庸作為「導師」在全國各地尋找資質聰慧的少年們,為了他自己的願望:攻克國際數學競賽IMC,來向世人證明「智商超群」的人才是世界的未來。
這群少年大多性格奇怪,心理測試不及格,並且和大學裡面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很符合世人對於「天才少年們」的想像。而其中的大部分男孩子同時愛上了學校的校花,並為她做出許多瘋狂的舉動,包括偷別人家的馬,把整幢樓的電路搞壞,和人打群架……到最後的炸了別人的車並且被開除。而周知庸也被校長發現偽造文件招生,少年班的教學馬上被停止,而這些少年也就分散在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裡,有的再有聯繫,有的再也沒有了消息。
至於他們的數學難題有沒有攻克?電影中只借周知庸的話提了一句,「他們馬上要攻克難題了,就差最後一步」。再也沒有了下文。
導演肖洋說,這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改編的,但是他如同電影中那個最有亮點的吳未一樣,他曾經在那群人的身邊卻從未真正的了解過他們。電影中的吳未是一條「鯰魚」,周知庸為了激勵其他人把他招了進來。這點讓我很奇怪,你把天才放傻子群沒準能激勵他們,把一個傻子放在天才群裡面天才哪有空管他呢。吳未知道自己和別人的智商差距,知道自己喜愛的女孩子不喜歡自己,知道自己的母親恨自己不爭氣……但是他卻默默的忍了,幫那群所謂的「天才」們收拾爛攤子,甚至最後頂替了他們被學校開除。正如他說的,「我不就是蠢了點嗎?」
但我覺得,他才是電影里最像「少年班」的少年。
我男朋友的研究生同學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智商應該都比電影里測出來的人的要高,某日他們約著去打牌問我男朋友去不去,我男朋友說好啊,順便帶上了我。結果一去發現,只有我一個妹子。我第一次遇到說要打牌真的是為了打牌的年輕人們。他們好單純我竟無言以對。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商業的需要,導演把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套在了一個很狗血普通的故事裡面,可是再有趣故事的內核還是不變的,不就是一群人追女神而不得的故事嗎,而這群人智商150還是50並不重要。但是世界上明明有那麼多比男女之情有意思多的事情,比如做數學題,比如讀論文,比如和朋友們討論最新的政治局勢。就算是男女之情也應該是,世界那麼大,我們一起去看看。真正聰明的少年們啊,他們想的比你遙遠的多呢。
也因為這種選題,電影的很多人物就沒法再好好刻畫了。拍女神的細節浪費了許多鏡頭,翻來覆去都是一個模子,膩味。周冬雨的角色也變得可有可無了起來,其實刪掉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放著倒是更顯得突兀。幾個少年也沒有什麼心理的描寫,而是用了直接「貼標籤」的形式來描述他們。
至於像我這種觀眾比較好奇的類似於少年班到底教啥,誰來教,自學的自由度有多大,英語還要不要考四六級……這一類問題一個都沒有解答,甚至連做題也變成了一群人上黑板擦擦畫畫,我數學差你不要欺負我不給我草稿紙啊。
我心中的那些天才少年是什麼樣的呢?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熱情和好奇,對自己的能力和智商有足夠的了解,也許心懷抱負也許只是安於窩在自己的卧室里解一些或許一輩子都解不出的數學難題,他們也有自己的苦惱和小缺點,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男朋友的大學裡面有個不到二十去了劍橋part 3的「神童」,據說每天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圖書館裡面溜達,到處問問人「你沒有題目要問我嗎」?想來真是可愛。
推薦閱讀:
※有沒有可能讓頂尖的人才去當老師做教育?(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
※魯迅的醫學成績怎麼樣?最後為什麼會決定「棄醫從文」?
※根據用戶使用頻率去確定首頁更新頻率
※關於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父母極力反對我玩遊戲王,如何說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