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影響一生么?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家庭關係和親子互動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擁有這樣的父母,孩子們可真是幸福啊!而關於敏感期和早期教養重要性的指導文章也層出不窮,廣為流傳。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們因此緊張焦慮,生怕錯過任何敏感期,或者害怕教養不當引發不可逆的後果而追悔莫及,那就事與願違了。

什麼是真正的敏感期

認知神經心理學上確實有敏感期這個概念,但是跟通俗讀物強調的兒童更易於學習某項技能的敏感期不同,它是指認知神經發育過程中的特定時期,這個時期經驗對特定神經通路的形成以及與該神經通路對應的行為的發展具有特彆強烈或者特別持久的影響,因此接受正確的經驗在此時非常重要。

比如,如果出生兩個月後才接受視覺刺激,那麼孩子的視力近乎於零,且終生無法改善。或者如果孩子超過12歲才開始學習外語,大部分孩子基本不可能習得外語精確的發音,因為在語言經驗的影響下,腦的神經突觸連接已經出現差異。

但更多的所謂敏感期並沒有神經生物學基礎,比如邏輯思維、剪塗貼、動植物收集、認字、繪畫、音樂、交朋友敏感期等,孩子們的發育狀況也不同步,父母完全不必有心理負擔生怕錯過所謂的敏感期,自然地跟隨孩子的興趣就好,或早或晚,孩子總能找到機會主動發展他的認知和愛好,不會因為錯過某個[ 敏感期] 而事倍功半。

弗洛伊德,空前絕後

至於童年母子關係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跟其他所有人的關係,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美國心理學史專家黎黑曾說 [ 如果偉大可以由影響的範圍去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創建了精神分析派,提出了很多劃時代的理論,雖然他的觀點都是猜測性的,大部分最終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是錯的,但是其顛覆性令人耳目一新,其新異性尤其是從性慾角度解釋人的發展動力與心理問題,帶給人們的震撼衝擊和人性反思是曠古絕今的。至今移情、阻抗這樣的概念仍然在現代心理諮詢中頻繁使用,而在心理學發展相對落後的中國,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心理學就是精神分析,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應該追溯到童年經歷。

其實精神分析發展到現在除了保留了古典精神分析中的一些概念,依戀理論和心理動力理論仍然在發展,其他部分已經成為了後精神分析學派,性慾引導一切的分析已經被摒棄,聆聽不評判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起點,應該說在操作方式上和人本主義存在交叉和重疊了。

埃里克森,影響深遠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派的重要人物,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會理論。他把人的一生髮展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要應付的危機。積極的解決辦法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順應能力,同時增加了積極解決下個階段危機的可能性。我重點介紹下兒童期的幾個階段:

1. 信任對不信任(0~1歲),如果嬰兒能從護理人那裡獲得滿足,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信任感佔優勢的兒童具有敢於冒險的勇氣,不會被絕望和挫折所壓垮,更注重未來。反之,則會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質。

2. 自主對羞怯(2~3歲),如果父母等家人尊重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支持並鼓勵兒童做力所能及的事,那麼,兒童將信任自己的能力和對環境的影響力,逐漸養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徵。相反,對孩子過分溺愛和不公正的限制將使孩子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從而喪志自我控制感。

3. 主動性對內疚(4~6歲),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獨創性行為和想像力,耐心對待並細心回答他們的問題,適當評價鼓勵他們的活動和建議,兒童就可獲得勇氣,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相反,父母粗暴對待他們提出的問題或設想,甚至過分限制或譏笑,兒童在考慮種種行為時總是易於產生內疚感,容易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隘的圈子裡。

4. 勤奮對自卑(6~11歲),如果兒童通過勤奮學習而獲得了成功與讚許,他們就會繼續勤奮努力、樂觀進取。如果兒童屢遭失敗,沒有形成這種勤奮感,他們就會自卑,喪失成為社會有用成員的信心。

5.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l2~20歲),如果前面四個階段都能順利達成,那麼就能建立同一性,即孩子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並對未來自我的發展作出思考。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混亂,無所適從。

6. 親密對孤獨(20~24歲),愛的能力。

7. 繁殖對停滯(25~65歲),家庭和社會責任感;

8. 完善對絕望(約65歲以上),一生回顧與反省。

現在網上流傳的精神分析派對親子關係的看法,比如[ 如果7歲之前孩子的心理營養得不到滿足,那麼孩子將一生尋求關注。] 在我看來都是對埃里克森理論的抽取和簡化。

蒲公英一樣的孩子,從未落入理論的圈套

埃里克森的理論對於鼓勵我們與孩子更好的互動無疑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的。但是其聲稱這八個階段的發展順序由遺傳決定,是不可變更的,卻並沒有得到承認。

受不同文化影響,孩子的發展階段是不同的,且不同階段的問題有可能是同時解決的,上一階段的未完成並不會導致下一階段的無法抵達。nn

而孩子存在心理問題,也並不一定都能歸因於某一階段的問題未能解決,還可能跟孩子的神經特點、人格特質、應激環境有很大關係。且孩子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真的有兒童早期的心理問題影響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也會不斷地尋求與自己和解的方案,現代心理學對韌性(resilience,也譯為恢復力)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其實孩子所需要的 [ 心理營養 ],就是接納、尊重與愛,大多數的家庭都能滿足,無論是愛說教的父母,還是情緒化的父母,無論是激進還是保守的父母,無論是固執還是民主的父母,只要不是長期地虐待、打罵、忽視、冷漠對待孩子。

所謂 [ 一生尋求關注 ] 針對的往往是有嚴重的家庭問題或者長期遭受虐待的孩子。大多數孩子都像蒲公英一樣頑強,只要環境差不多,就能健康生長,沒有理論能夠圈住這些蒲公英一樣的孩子。

埃里克森的理論能夠提醒我們更好地注意與孩子互動的方面,但並不是沒有我們特別的支持,孩子的發展就會出現危機。家長可以不用記住這些理論,只要記得接納與愛,放手讓孩子成長。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養育。父母有時在跟孩子的互動中被激惹,甚至有時心情煩躁遷怒於孩子,或者有時候工作過於忙碌以至於忽視孩子,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持久的心理影響。我們提倡正面管教而不是打罵,是因為打罵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有效方式,而不是因為一時的打罵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請記住,孩子是在主動地成長而不是被動地受影響。更何況,父母只是環境影響的一部分,孩子大部分時間是跟其他人在一起的:在學校里,在社團里,跟朋友、老師和其他人在一起,這些時間和影響因素足夠他們成長為健康的人。

所以,請順其自然,把與孩子的互動視為驚奇的發現和幸福的放鬆,而不是沉重的責任和無奈的必須。享受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快樂和驚喜吧,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擔心和悔恨中。越是輕鬆自然的態度,越能養育出健康有成就感的孩子。


推薦閱讀:

如果發現自己的弟弟妹妹看不符合他年齡的視頻怎麼辦?
小孩洗牙會把牙洗壞?凃氟會中毒?窩溝封閉是什麼?寶寶看牙7大常見問題解析
拐賣兒童是我國特有的嗎?
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立好規矩?
兒歌正在衰落嗎?

TAG:儿童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