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念與積極/消極生活

看了很多篇關於正念的定性研究,大家在講述自己做正念的經驗的時候,有一部分會提到自己做完之後會有消極的感覺,因為正念會告訴大家要「變空」(emptiness)。於是大家表示,如果都放空了,那麼生活的還有什麼意義?我是誰?我做事情的意義在哪裡?

確實,大家經常提到的關於佛教的都是「四大皆空」「放下」「無我」等等,看上去在否定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其實,佛教中的「emptiness"的含義是被人誤解了。

emptiness並不是指一切都是虛空的,而是在強調一切都是相關聯的。就好像一棵大樹,離開水,空氣,土壤,養分就沒有辦法生存,人類的生存也是建立在所處的環境中的。這裡的emptiness強調的是我們無法離開其他的條件而生存。

另外,emptiness其實是和fullness一樣的,既是空,也是滿,滿滿的其他的必須的生存的元素。就好像「左」這個方位的存在是因為有「右」這個方位的存在。

並且,佛教強調反對二元對立,認為不能簡簡單單的講事物分成非黑即白,非對即錯。emptiness就是強調要多元角度的看待事物,放棄對事物的對立的看法。

破除了對emptiness的誤解,就可以理解到正念並不是要大家放棄生活,生活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去欣賞這個豐富多彩,各方互相連接的世界。

從另外一個方面講,西方世俗化的正念專註於降低參與者的心理壓力,並沒有收取佛教關於「正道」ethics (梵語sila)的內容,所以有時候看上去可能就僅僅是要求參與者放下,放空。但是其實,放空之後,是可以用love, compassion來填充拋棄的東西的。

最關鍵的點,佛教的正念告訴大家要活在當下,不積極也不消極的去生活,而是,好好的活著。感受生活的苦,為了脫離苦而努力,活著。


推薦閱讀:

正念失戀 | 愛無能的深層恐懼
《得意忘形》播客 #11:不如我們停止自我攻擊,看看會發生什麼?
通過佛經學冥想(3)

TAG:正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