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魚與《源氏物語》

我總是一廂情願的以為,香魚是一種很有情懷的魚,所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格外跌宕。香魚看到此處一定會攤開黃色小胸鰭,無辜地說:「我只是在水裡吃飯、睡覺、打豆豆,情懷這種事兒都是你們人類折騰出來的。」好吧,此言不虛。所以,還是先說說香魚吃飯、睡覺、打豆豆的一生吧。

「年魚」

香魚有很多名字,「有很多名字」的潛台詞是被很多人喜歡。其中一個名字是「年魚」,並不是過年吃的魚,而是壽命只有一年的魚。聽到此處,總有些悲從心生的感覺,畢竟金槍魚還能活幾十年,而壽命最長的狗魚可以活二百多歲呢。 可是,生命並沒有絕對的長短,只有參照系選擇的不同。香魚只是安靜活自己的一生,並不會去窺探狗魚的人生,又怎麼會因為生命短暫而難過呢?相反,如果遇到比自己還短命的浮游生物,還會竊喜上一陣子呢。 那麼在這一年裡,香魚是怎麼度過一生的呢?

(香魚的洄遊歷程~)

在日本,大多數香魚是「洄遊型」的,洄遊是指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等影響引起的魚類周期性定嚮往返移動。還有少數香魚是「陸封型」的,即在整個生命周期都生活在湖泊中。陸封型香魚的生活貌似乏善可陳,所以我們還是說說洄遊型香魚吧。

(一隻乖巧的洄遊型香魚~)

每年秋季,香魚在江河中下游附近產卵,當年出生的體長5-6毫米的幼魚入海,在舒適平靜、浮游生物豐富的海中度過冬季翌年春季,體長35-60毫米左右的香魚從海中游出,溯河而上,在水流湍急、清澈的河水中遊歷身體變得日益強壯,到4-5月體長可達5-10厘米。食物也改以岩石上的硅藻、藍藻等藻類為主,同時攝食昆蟲類和浮遊動物,貌似吃得很不錯的樣子。到夏季,到達餌料豐富的河流中上游地帶,身體變得肥美,體長超過10厘米,因地區差異,有的可達30厘米。秋季,香魚再溯河而下,在河流中下游的礫石間產卵。產卵之後,大多數成魚體力耗盡,在江河中結束短暫的一生,而幼魚獨自上路,在未知的海洋中開始新的輪迴。

(香魚的不同生長階段~)

香魚在不同生命階段也有不同的名字,是一種出世魚。香魚在日語中的漢字寫法是「鮎」(鯰),幼魚稱為「若鯰」,成魚稱為「鯰」,產卵期稱為「落鯰」,產卵後稱為「錆鯰」。在湖泊中生活的陸封型小香魚在冬春季節可以食用,尤其以琵琶湖最為有名,這種香魚被稱為「冰魚」。

(鯰與冰魚~)

好了,雖然只是一年的時間,但是香魚也什麼都經歷了。見過自己,見過天地,也見過眾生。既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詩和遠方的海洋。如果說有什麼沒見過的,那應該只有孩子長大的模樣吧。 為了避免本文發展為傷感的香魚追悼會悼詞,咱們趕緊move on to 下一個話題哈。

「鯰魚」

上文提到,香魚在日語中的漢字寫法是「鮎」(請注意,雖然這個字中文讀音是nián,但和「鯰魚」絕不是同一物種,顏值差了一萬多個青花魚呢!!!),關於這個字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

(鯰魚君表示,沒有文化真可怕~)

一種說法是神功皇后為占卜戰況而去釣魚,她釣到的是條香魚,故以魚字旁加上 「占」 組成漢字 「鯰」,為其命名。神功皇后是個神奇的人物,傳說她在仲哀天皇去世後曾長期攝政,是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君主, 曾三度出征朝鮮半島為日本開拓海外疆土。

(神功皇后生活照~)

總之,她英武非凡,以至於明治時期的一元紙幣上也出現了她的頭像。當然,關於她的很多史實都難以考證,所以一般認為她是介於神話和歷史之間的人物(史學家滿頭汗~)。

(神功皇后西洋畫風紙幣版~)

回頭看她命名香魚的故事,作為一個為占卜戰況而釣魚的女士,按情理來說,她更應該關心的是占卜結果,而不是作為占卜結果的這種魚吧。她無心插柳地命名這種魚不知寓意何在。因為香魚是作為一種占卜結果存在的,而不是作為占卜用具存在的,難道下次她再釣魚占卜時釣上其他魚的時候也會給它命名為「鯰」嗎?除非…… 1、神功皇后一生只占卜了一次,所以並沒有這種困擾。這應該不太可能吧,占卜也是一種讓人上癮的事兒; 2、關於漢籍和漢字傳入日本,有一個說法是神功皇后從新羅帶回說。那麼,神功皇后將漢字帶回日本之後,要將漢字和日本的各種事物對應起來。所以,不斷給各種東西命名是神功皇后人生中的重要事項。剛好,其他常見魚類都已經被命名的差不多了,所以看見還沒有被命名的香魚,就隨手丟一個「鯰」字給它。

另一種關於「鯰」得名來源的說法更為實際,就是源於香魚的習性。香魚有很強的佔地性,成年香魚會佔領一塊長滿藻類的礫石,以此為自己的領地,不準其他香魚入侵,所以因「佔領」一詞得名「鯰」。 像香魚這樣身材嬌小、體態優雅、風姿綽約的魚,天生帶著惹人愛憐的無辜臉,很難把這種霸道總裁的習性和它聯繫到一起。然而,故事總有另一面。因為顏好,香魚被稱為「清流的女王」,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極高,水質稍有污染便會死亡。所以,當生活品質事關生死的時候,對這種生活品質的堅持,可能會導致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情況發生。

對於香魚的這種習性,正義的環保人士說,應該守護河川的潔凈,給香魚最後的棲息地;敏感細膩的詩人說,香魚象徵著絕世獨立的高潔精神;機智的釣魚愛好者說,利用這種習性,我們可以用「友釣法」釣香魚了,好有樂趣。 所謂友釣法,將無倒刺的魚鉤掛在一條活香魚身上,放到有其他香魚的河川里,因為佔地性,河川里的香魚會很憤怒地過來和這條餌魚打鬥。打鬥時,無倒刺的魚鉤就會掛上另一條香魚,然後……晚上就有鹽烤香魚吃了(看到此處,香魚痛苦地扭過臉去,表示被人類欺騙了感情~)。

(不太友好的友釣法~)

「香魚」

香魚為什麼叫香魚呢?因為它真的有香氣。 剛釣上來的香魚可以感受到清雅宜人的香氣。這種香氣被日本人描述為 「西瓜味」或「青瓜味」。作為一種魚,不但沒有可怕的腥臭味,反而帶著幽香,這簡直是逆天了,難怪備受日本人民追捧呢。

(這種可怕的即視感~)

以前很多人認為香魚的香味來自成魚期食用藻類,後來研究發現即使在食用動物性浮游生物的幼魚期,香味也是存在的,甚至在魚卵中也含有多種揮發性物質。所以,香味是香魚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在酶的作用下自行產生的,也就是主要原因在於天生麗質難自棄,而非後天食補之功。

然後,有科學研究表明,在香魚體內的揮發性物質中,醇類和醛類對香魚的風味起了決定性作用。醇類使香魚產生清新的風味,而醛類的不同則是影響香魚香氣的主要原因,其中壬烯醛是西瓜、青瓜香氣的主要來源。所以,聲稱香魚有西瓜、青瓜香味,並不是只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描述,而且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總之,作為一種果蔬香型的魚,香魚真的很特別,值得擁有「香魚」這樣的名字。

另有垂釣人士認為,如果水質不好的話,香魚的香氣也會受到影響。反正香魚就是這樣矯情又傲嬌的魚,以死為環保代言的事兒它們也都幹得出來呢。

食香魚

日本人釣香魚和食香魚的歷史很久。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公元8世紀)中就收錄了有關垂釣香魚的詩作。 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的著名古典小說《源氏物語》中,第二十三回提到,侍女們三五成群地共祝「齒固」。「齒固」意即壽命鞏固。日本古時,正月初一至初三,共食鏡餅、豬肉、鹿肉、咸香魚、蘿蔔等物,謂之祝齒固。可見香魚是彼時節日料理中的重要食材。

(御齒固~)

《源氏物語》第二十六回又提到,「六月中有一日,天氣炎熱,源氏在六條院東邊的釣殿中納涼。夕霧中將侍側。許多親信的殿上人在一旁侍候,當場調製桂川進呈的鯰魚和賀茂川產的鰍魚。」京都附近的兩條河流鴨川與桂川都產香魚。桂川之源曾歸皇室所有,從室町時期到江戶時期一直有專人從桂川運送香魚到天皇居住的京都御所,近30公里的路程,要保證香魚鮮活,儘快送達,護送香魚的專業人士通常一路小跑,為了天皇大人也是夠拼的。天皇大人吃香魚的方式非常壕,撒了鹽的香魚魚片堆成小山一樣,最後上面再放兩個魚頭,十分吉祥如意。

(萬龜樓復原的堆成小山一樣的鹽鯰~)

而在平安時代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今昔物語集》中則記載了三條中納言想減肥,聽了醫生的建議,夏天只吃冷水泡飯,但是佐菜是「十條三寸長的干瓜,三十尾香魚壽司」。可想而知,最後還是以減肥失敗告終 ……

關於吃香魚,日本著名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有很多心得。比如,他認為香魚按大小來說,以一寸五分到四五寸左右為宜,其中以兩寸到兩寸五分左右的小香魚為最上,過大則香氣不足,味道平庸。雖然抱籽香魚也深受日本人喜愛,魯山人卻認為香魚抱籽之後,不僅香氣盡失,肉也粗俗了,簡直不能與少女時代的香魚同日而語。從部位上來說,他認為香魚最好吃的部位是脊背上部至頭部富於脂肪的部分及其下的內臟,脂肪與內臟兼而有之的部分,才是絕味。

(魯山人喜愛的香魚做法~)

目前,日本為了保護香魚資源,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為香魚的禁漁期。隨著6月開禁,香魚迎來最肥美的季節。香魚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天婦羅稚香魚,燉帶籽香魚,香魚飯等等。香魚也可以生吃,常以背越(背ごし,香魚去頭、內臟後,連肉帶骨垂直切薄片)的方式呈現,想想那鮮甜的西瓜味吧……

(背越~)

但日本人最喜愛的還是鹽烤香魚,一道香氣四溢的鹽烤香魚是日本夏季的旬鮮美味。鹽烤香魚的烤制過程也是極唯美的,香魚被串成波浪形的「踴串」,薄如羽翼的魚鰭與靈動的尾在炭火的作用下輕輕翹起,彷彿生命的節奏依然在孱弱而優雅地延續。

(鹽烤香魚~)

享用鹽烤香魚的妙處在於魚肉之清鮮、鹽烤之焦香與香魚內臟之苦之間的味道平衡。食用鹽烤香魚最宜搭配蓼汁,以其清香與辛辣提升香魚的味道,又不會過於喧賓奪主。

(烤香魚配蓼汁,作者攝於奈良和山村餐廳~)

日本香魚也有野生、養殖之分,兩者品質還是有所差別的。養殖香魚腹部膨脹、脂肪肥厚,香氣不足。野生香魚中的「陸封型」香魚,在湖泊中長大,身形偏小。相比之下,「洄遊型」香魚,歷經河海之間不同生活環境,攝取不同養分,經過在湍急的清流中逆流而上的歷練,身體光滑通透、背鰭強壯、鰓蓋部位黃色鮮明,肉質緊實、味道更勝一籌。總之,一句廢話:要吃還是吃野生的吧!

(上:養殖香魚;下:野生香魚~)

如果實在沒吃到好的香魚,怎麼辦?不要緊,日本夏季還有一種叫 「若鯰」 的 和果子,以烤好的蛋糕皮包裹著以白玉粉、砂糖、麥芽糖調製而成的餡料「求肥」,最後用烙鐵在蛋糕皮上畫出香魚的樣子。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很像香魚,但不失為精神勝利法的成功案例。如果你已經知道日本的鯛魚燒,那就不難理解「若鯰」了。

(和果子若鯰~)

物哀

香魚和《源氏物語》有什麼關係呢?除了上文提到的《源氏物語》里關於香魚的隻言片語,其實倒沒什麼直接關係了。((某小型嚙齒類動物養殖)基地組織成員穆罕默德·碗丸聲稱對本次跑題事件負責,並不准備悔改,嗯~) 但是,看到香魚,總是讓我想到「物哀」這個詞,也許是我金槍魚腩吃多了,容易胡思亂想吧。

物哀是日本文學和美學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個概念,而物哀的審美意識始於《源氏物語》。《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既包括了對自然界的感悟,也包括對男女情感和世態的感悟。「物」是客體,「哀」是主觀情感,二者相交相容,產生共鳴。其中的「哀」並不僅限於悲傷的感情,日本學者久松潛一認為「物哀」包括:感動、調和、優美、情趣和哀感五類,當然,其中更突出的是哀感。 日本處於這種盡享山海之饒,又隨時可能在地震海嘯中付之一炬的地理環境(唉唉,為熊本祈個福~),比一般國家感受到了更多無常變化,所以對於脆弱、短暫的美尤為愛憐,比如對落櫻、朝露、殘月的情感,那麼面對一生只有一年、柔弱至美的香魚也會如此吧?

每個人都在經歷世間種種,但是否走了心,動了情,去感受所有的人與事,就是另一回事了。竊以為,物哀是對須臾之美的捕捉,所以需要細膩敏銳的感受力;是對他人他物設身處地的洞悉,所以需要同理心;是對無常變化的詠嘆,所以需要體驗的積累與對比。所以,源氏雖然不算是個幸福的人,但在物哀的道路上,絕對是完美通關者。而如果香魚有感受力的話,相比陸封型香魚和養殖香魚,洄遊型香魚一定是香魚中的「源氏」。

(以上文字內容為日料棧原創;除註明外,圖片來自網路。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日料棧】或ryori@robaiter.com)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不安全食物:壽司因含寄生蟲名列第一?
【日本哪兒好吃】可以邊調戲大師傅邊吃的壽司:上野かっぱ壽司.
魔都適合一個人吃的日料自助?
櫻花蝦和白蝦 | 再小的蝦也是肉啊~
日本飯糰是怎麼做的?

TAG:日本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