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GISer還有機會屌絲逆襲嗎?

在上世紀90年代末,GIS行業頂著「邊緣交叉性學科」的光鮮名頭逐漸在國內興起。各個高校紛紛開設GIS課程,許多先行者也投身GIS浪潮尋找機會。1997年北京超圖成立、1998年中地數碼成立、1999年武大吉奧成立、2003年南方數碼成立、2005年北京四維圖新公司成立……。更有許多中小型公司、小團隊帶著各自的理想和希望加入這個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今天的行業版圖上,幾家大公司已經牢牢佔據了GIS的半壁江山,小公司的生存環境依然嚴峻。GISer還有機會屌絲逆襲嗎?本文最初寫於2011年,時至今日我依然希望和眾多GISer分享之。

GIS產業投入大,產出慢,社會效益多於經濟效益,對政策的依賴性比較強;那些具有國企背景或是具有高校支持走產學研路線的公司容易做大做強;普通小公司小團隊很難介入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難以真正影響行業的發展。那是不是小公司小團隊就只能吃剩菜喝剩湯,在大公司牙縫裡找機會?普通GISer就只能默默的為大公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GISer到底有沒有機會逆襲成功?既然是逆襲,自然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或能殺到痛處或能與象共舞,這就需要對產業鏈、政策法規、資源分布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先來看產業鏈的情況。GIS產業鏈粗略的分為三部分:上游數據生產加工,中游軟體平台研發、下游應用系統開發。上游門檻高(甲級測繪資質+互聯網地圖資質)、投入大(大範圍數據生產更新投入數以億計),這不是咱們屌絲的菜。中游軟體平台研發領域很關鍵,即可以牽制上游數據生產(從數據生產工具到數據建庫體系)又可把控下游應用系統開發的命脈(二次開發平台的選型是一個應用系統成功的基礎)。這本應是兵家必爭之地,奈何ESRI、AutoCAD等洋槍洋炮實在太強大,吉奧、中地、超圖紛紛被挑落馬下,或被迫轉型或開拓海外市場。ESRI的SDE空間資料庫在國內已經是資料庫建庫的標準格式,AutoCAD也佔據了數據生產端不小的份額(剩下的被CASS、清華三維、walk等軟體瓜分),受其影響最深的自然就是下游應用系統開發。下游本是中小型公司大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地方,現在來了大公司。大公司有相對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強健全的營銷體系和行業人脈積累。國土、林業、水利、公安、城管、交通等傳統行業已經被大公司完全佔領,這幾年這些行業幾乎都已經建立了規範的GIS應用系統。小公司和普通GISer沒有資源、缺乏人脈、技術落後,根本無法和大公司競爭,完全沒有競爭力。僧多粥少,拼人脈、拼價格、一鎚子買賣比比皆是。在大公司的擠壓下,中小公司與之正面競爭無異於以卵擊石。

再看看政策方向。這些年一直在基礎測繪領域工作,因此只能說一下基礎測繪的政策對GISer的影響。國家測繪局的建設目標對地方測繪部門有指導作用。「十五」期間的基礎測繪信息化、「十一五」期間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十二五」的數字城市公共平台。伴隨著這些建設目標,一大批項目應運而生。這些建設目標也影響著大公司的產品發展規劃和發展路線,誰都不願放棄政府項目。於是各種公關,各種飯局前赴後繼,大公司攻城掠地無可避免。小公司和小團隊有心無力,既沒有足夠的人手去跑市場,也沒有紮實的人脈去競爭項目。我想其它行業也是類似的。

最後是資源分布。資源包括人才資源、市場資源、政策資源。國內知名的GIS高校主要集中在武漢、北京和南京,他們每年為GIS公司提供大量的新鮮血液。這就是人才資源優勢。擁有人才資源優勢意味著能夠更快的找到合適的從業人員,從而降低招聘成本,建立人才儲備。國內的大型GIS公司在武漢幾乎都設立了分公司或是研發中心。GIS產業鏈下游依靠項目驅動,在項目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據點就能有效的掌握市場資源。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信息化發展比較迅速,各行業信息化基礎紮實,對GIS需求相對旺盛;強GIS行業用戶對GIS了解程度高,有利用GIS改造系統的原動力,這是市場資源。最後是政策資源,GIS項目主要來自政府部門或行業相關職能部門,如:測繪局、國土局、氣象局、林業局、水利局、電力局等等。這些部門的項目經費都來源於政府財政預算,也就是說,他們花的是國家的錢。既然是國家的錢,自然會受到政策的影響。這兩年各地都大張旗鼓的搞地理信息產業園,大公司紛紛參與其中,或買地或投資。雖然政府給了很多優惠條件,但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只有一個:在項目投標時得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照顧。這就是政策資源。

我們把GIS行業生態環境分析了一遍,GISer的機會究竟在哪裡?老俞覺得,GISer首先要轉變觀念。大多數GISer是技術出身,技術人員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技術好壞決定產品的好壞;產品的好壞已經不再是以客戶的需求為衡量標準,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錢做出來的產品不被客戶接受,所以好的技術人員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近十年來,我覺得能稱得上逆襲的有兩個案例:E都市和3SNews。E都市和3sNews的創立者都不是技術人員。前者是一位美術專業的普通大學生,後者從事媒體工作。這兩者的切入點恰恰都是當時GIS行業的空白。雖說E都市的建立有些誤打誤撞的嫌疑,3SNews本質上是媒體,但是這給我們GIS從業人員的一個教訓是:為什麼外行能看到我們的弱點和不足。所以,GISer要轉變觀念,在熟練掌握技能了解行業後,如果能夠以空杯心態跳出行業來看GIS這個產業,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如果說非要找出機會來,傳統的產業鏈已經沒有給GISer留下太多的機會了。大公司都在轉型升級,試圖尋找藍海,小公司再進入傳統領域那幾乎沒有成功的機會。藍海在哪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GIS……國內的GIS公司沒有一家能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甚至沒有一項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產品。這幾年風行的互聯網地圖、LBS都是外行的傑作。高德去年推出的電子地圖多少彌補了一些GIS公司的空白,國家測繪局推出的天地圖簡直不堪入目,堪比12306。

GIS產業似乎於互聯網絕緣,沒有一點互聯網的因子。其實,造成這種局面也不難理解。項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面向政府用戶,第二層次面向企業用戶,第三層次面向公眾用戶。大部分GIS公司還只能停留在第一層次,少數公司可以做第二層次的項目,第三層次也就是互聯網項目需要的技術積累、資金投入、運營經驗都遠遠超過了GIS公司的能力範圍。超圖今年推出的「地圖匯」產品是一個亮點,這個項目也許能讓超圖在GIS與互聯網的結合上找到新的突破點。中小公司如果想突破大公司的包圍,最好的切入點就是GIS在互聯網上的應用。不過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上做應用用戶選擇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面向普通公眾做基礎性應用,發展道路會非常坎坷。

在互聯網上做針對政府部門的GIS應用,會更好一些。同時,小公司突破大公司包圍,很重要的有點就是攪局。把收費項目做成免費項目,把長期項目拆成短平快的小應用,還有什麼比互聯網應用更好呢?當年淘寶用這招殺退強敵,歷史同樣可以重演。小公司要突破大公司圍剿,定位也很重要。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果不能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那麼就與象共舞。幫助大公司完善產品體系,更好的服務客戶。「美麗匯」、「蘑菇街」等應用不正是在幫助用戶更好的在淘寶上買東西才發展起來的嗎?他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幫助淘寶吸引更多的用戶,所以他們活下來了。而那些做淘寶比較購物,購物搜索的都早已不見蹤影,因為他們踩了淘寶的尾巴。最後再說一點,所有行業的GIS應用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數據更新和數據共享。幫助用戶快速簡捷地實現數據更新和數據共享,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市場。


推薦閱讀:

對個人地理信息的定位,是 Wi-Fi 更準確還是 3G 信號更準確,為什麼?
手把手教你製作數據新聞地圖(簡單、零門檻、二十分鐘搞定)
尋找地理可視化的引爆點
數字城市的末班車
心無旁騖,向死而生:WGDC2016給創企上的一堂課

TAG:地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