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共享經濟和萬眾創新
今天的話題源自一個在我腦子裡盤亘了很久的困惑:為什麼行業內顛覆性的創新常常來自於行業外的人。馬雲沒有練過攤兒,卻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網上集市。馬斯克(Elon Musk)沒有學過造汽車,卻生產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動汽車特斯拉。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是個純粹的宅男碼農,但他的Uber徹底顛覆了全世界的計程車行業。Brian Chesky是個學美術的暖男,可Airbnb已經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公司……噢,還有Goooooogle Map,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改變了大家對地圖的認識。
這個問題也許永遠找不到答案,可這並不妨礙我享受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被各種頭腦風暴衝擊碰撞帶來的欣悅。今天聊的內容不代表我個人專業角度的看法,各位看官大可認為是個外行人在滿嘴跑火車的胡諏。
「地理信息+」概念的提出雖然有點撿「互聯網+」臭鞋的意思,但不得不說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打出的好牌。上一次打出好牌是國家測繪局更名為測繪地理信息局,高調的把地理信息產業正式納入測繪產業管理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地理信息+」從構詞結構看,儼然比肩「互聯網+」。把地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量齊觀,肯定會被人噴的滿臉唾沫星子。那是不是完全沒有可比性呢?倒也未必。地理信息是帶空間位置信息的數據。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產生或使用的數據包含空間位置信息,就離不開地理信息技術。它是一種原始的大數據。在雲計算、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等技術方興未艾的今天,整個城市每天都在產生海量的地理信息數據,有大量的行業需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來提升其數據的使用價值。可以說,地理信息技術天生就具備滲透到幾乎所有行業的能力,從這點上看,它倒是和互聯網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一種具有黏性的基礎性的技術。
「地理信息+」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它是一個公式的縮寫:地理信息+X,這個「X」代表某個對空間數據有需求的行業。我的師兄張曉祥老師帶領的XGIS小組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XGIS=GIS+X的觀點,並且一直堅持不懈的實踐著。這個「+」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也不是把地理信息技術強加於行業之上。這個「+」是一種滲透,潤物無聲。地理信息技術和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從而提升行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這個過程應該是溫和的,無侵入性的,無需重新改造行業已有成熟系統或生產方式。
互聯網巨頭布局「地理信息+」已經好多年了。如今的我們早已習慣了互聯網地圖,手機地圖以及各種LBS應用,這些都是地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無線感測器等技術融合的產物。當地圖成為互聯網應用的入口時,便意味著「地理信息+」完成了對2C(to customer)市場的滲透,能夠為2C市場的「互聯網+」應用提供更好的、更快捷的地理信息及位置服務。
2G(to government)市場的開墾歷史更為悠久,國內幾大地理信息廠商這幾十年攻城略地封疆擴土,已經把幾個地理信息需求較強的行業翻個底朝天了。地是開墾透了,結果的卻不多,張成參天大樹就更少了,多的是殭屍系統,沒人會用,沒人想用。這些系統的共同點是強化地理信息技術,弱化業務需求。這就讓系統略為顯得有點雞肋了。剛開始還挺新鮮,滑鼠點一下,表格數據就能夠可視化展示出來。時間久了問題就出來了,系統除了看一看地圖,查一查數據,就沒有更多業務功能可用了。用的人少了,數據更新也就成了問題,到最後沒人想用也就不奇怪了。不過也不是一點正面促進作用沒有,至少給很多政府管理部門普及了地理信息的概念。
「地理信息+」真正需要滲透的是2B(to business)市場。企業用戶可不是人傻錢多的主,一分一毛都是自個人腰包里掏出來。企業市場的信息化程度有些兩級分化,有錢的國企信息系統一大堆,沒錢的私企民企非必要的系統一概不建。滲透這樣的市場,恰恰是地理信息技術擅長的。對於前者,地理信息技術的黏性可以充分發揮出來,通過地圖把企業已有的數據統一管理起來,甚至把眾多業務系統黏合起來,在地圖上展示各類業務系統的輸出,實現非侵入性的集成整合;對於後者,簡單的空間數據展示,查詢已經能夠幫助企業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何樂不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理信息廠商盯著2B市場,想要淘第一桶金的屌絲GISer們,可得加快腳步了。
這兩年互聯網思維火遍全中國,各種O2O此起彼伏,前赴後繼。去年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更是風靡全球。「共享經濟」的核心是按需分配,合理調配資源,藉助信息技術將個體進行自由組合和連接,或交易閑置物品,或分享知識經驗。它解決的是碎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單物件的使用效率。可就算Uber,滴滴火的一塌糊塗,地理信息行業好像絲毫不受影響,和互聯網思維,O2O模式完全絕緣,一點兒想改造的慾望都沒有。在我看來,地信行業可謂是碎片滿地啊。拿軟體來說,ESRI,超圖,中地這些平台廠商,這幾十年大大小小也賣了幾千套平台了。一套平台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用戶掏錢買回去之後處理一點數據,發布幾個服務就束之高閣,不聞不問了。而更多經費有限的用戶,買不起商業平台,就只能選擇開源的產品甚至放棄使用地理信息平台,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啊;再看數據,撇開基礎測繪數據不說(國家有保密法規限制,多說無益),很多單位/公司手裡都有空間數據,其中一些並不涉及單位利益,可以對外提供。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數據的價值,對他們而言只是普通的數據而已。而很多創新的產品恰恰需要這些數據來提高服務品質,甚至從中發掘出價值。"Data is Money",沒有無價值的數據,就看怎麼去用;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農經權確權,土地確權,不動產登記等項目。為了搞清楚農村地區的情況,必須挨家挨戶實地調查。而很多村子裡,由於年輕勞動力都進城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留守。空有青山綠水,卻只守著空樓一幢,良田幾畝。通過實地調查,順便就可以了解村子裡空閑房屋、閑置良田、閑散勞動力的情況。這些數據對農經權等項目本身而言是無意義沒有價值的。可對於想發展鄉村農家樂,開展經濟農作物種植的公司而言確是個寶。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創新了。自從去年李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之後,現在全國開始陷入全民創業的格局之中。以前我是不太贊同這種模式的,怕最後陷入一地雞毛的格局,這個其實是有先例的,運動式文化,總是容易陷入各種不太好的境地。但這次提出的「萬眾創新」理念,我卻很是贊同,地理信息行業尤其需要創新。創新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創新不能只依靠想像力。地信業內人士創新應該是基於對行業的深刻理解提出的有突破性的解決方案。比如上面提到的購買平台的痛點,企業引進地理信息技術需要承擔數十萬的平台採購成本,這放在其它行業的信息化項目里是很難想像的。能不能把閑置的平台資源利用起來,通過互聯網四維把碎片資源和零散需求對接上;又或者平台廠商能提供PaaS服務,用戶可以按需採購平台服務資源。畢竟,開個啤酒瓶蓋卻被要求購買一把瑞士軍刀的模式一定會被淘汰的;再比如,地理信息系統常規功能大多是大同小異,對地理信息技術要求不高的用戶沒有必要去重新開發建設一套系統,現在慢慢興起的SaaS服務就能夠很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我不敢說這些都是創新,只是希望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地理信息行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大廠商的推動,更需要眾多GISer的奇思妙想,奇淫巧計去干去創新去突破。我想萬眾創新應該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找不到優秀的GISer?
※地理數據可視化:Simple,Not Easy
※學GIS的本科時有什麼有用的證可以考么?
TAG:地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