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光環下的誤導——「涓滴理論」
文 | 邁爸·張
斯蒂格利茨錯在哪裡之一
「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論正確與否,都要比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凱恩斯
按:《不平等的代價》一書大概是去年購入,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也就放下了。前幾天偶然看到胡舒立對斯蒂格利茨的專訪,算是找到看不了下去的原因。視頻看後不吐不快,又細看了一下這本著作,寫了約有八千字的評論,算作書評,太長,分四次發出。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1979年克拉克獎、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參加2015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後接受《財新周刊》總編胡舒立的專訪。斯蒂格利茨還被譽為「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的批評者,採訪中對自由市場和社會的不平等問題提出了一貫的批評。
採訪中斯蒂格利茨說到「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conomics):「當你給予富人足夠的金錢,那麼其餘所有人都能夠獲益,但這種理論是無效的。」進一步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嘗試過將數萬億美元投入到大型銀行中以應對危機,但結果是普通群眾依舊失去了住所,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養老金,並且沒有得到任何幫助,經濟進去了嚴重的蕭條期。」
這個觀點也出現在其著作《不平等的代價》一書中:「不平等的辯護者提出相反的論調,他們認為給上層群體更多的錢會有益於每一個人,部分原因是那樣做會產生更大的經濟增長。這是一種被稱為『涓滴經濟學』的想法。最近這幾年恰好是涓滴經濟學的反面,聚集到上層群體的財富是以犧牲中下層群體為代價的。」(《不平等的代價》 斯蒂格利茨 著 張子源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年版 p.7)
斯老認為「涓滴過程」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將對經濟產生嚴重影響,最終演變成為社會問題。但是,果真如此嗎?用一個真實世界的例子,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涓滴效應」的本質。
喬布斯創建蘋果公司,並憑藉其才華和努力將蘋果打造成為世界一流公司。姚明不僅個高,而且籃球打得好,刻苦訓練,最終登陸NBA,成為球星。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用結實的身體和勤勞的雙手,在上海某個建築工地上賣一份苦力,成為一名熟練的建築工人。
姚明在美國的時候曾為喬布斯的蘋果代言,並因此獲得一筆不錯的代言費,這部分代言費成為姚明財富的一部分。姚明後來回到中國,定居上海,在上海購買了一套房子,而這套房子正是某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參與建設的。姚明從蘋果公司拿到的代言費的一部分,最終為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支付了工資。農民工帶錢回老家消費,給孩子買糖買玩具,或者在老家蓋房子。
「涓滴」的過程明顯:喬布斯的部分錢以代言費「滴落」到了姚明手裡,姚明的部分錢以房產購買費用「滴落」到了地產商那裡,地產商的部分錢「滴落到」農民工手裡以支付工資,農民工的部分錢「滴落」到了文具店。
那麼問題的源頭,喬布斯的錢從哪裡來?答案是淺顯可見,當你在用iPad我在用iPhone,喬布斯的財富有你我的一部分貢獻,其財富源自於全球自願主動購買蘋果產品的每一個消費者。消費者購買其產品的同時,也是在購買喬布斯那獨步天下的才華和企業家精神。才華和企業家精神並非人人都有,而是一項稀缺品。
回頭再看,是否真的如斯蒂格利茨所言,「聚集到上層群體的財富是以犧牲中下層群體為代價的」?喬布斯把蘋果產品賣到全球,每一筆交易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消費者自願主動,甚至排隊把錢給蘋果公司,作為交換得到蘋果產品,這個過程消費者犧牲了什麼嗎?沒有,如果他認為是犧牲、有損失,他一開始就不會購買。這就是消費者主權。
那麼,斯蒂格利茨的觀點錯了嗎?對錯各佔一半!斯老說,「當你給予富人足夠的金錢,那麼其餘所有人都能夠獲益,但這種理論是無效的。」他的錯,錯在這句話的主語不明確,「當你給予富人足夠多的錢」中的「你」具體所指何人,斯蒂格利茨無論是書中還是在採訪中都沒有進行明確。而正是這個主語的缺失,將帶來巨大的誤導,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某個具體的人或機構給了「喬布斯們」一筆足夠多錢,從而讓他們變得富有了。這句話正確的一半,放在這個系列評論的最後來講,暫且不表。
如前所述,喬布斯之所以成為喬布斯,是全球消費者用鈔票進行「投票」的結果,喬布斯進而能夠做出更好的產品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人為利己而利他」,這是另外一個斯前輩——亞當·斯密的思想——喬布斯給姚明錢,是因為姚明幫助他擴大了蘋果的知名度;姚明給地產商錢,因為地產商蓋了讓他滿意的房子;地產商給農民工錢,是因為農民工提供了質量合格的勞務。
金錢和財富,在「涓滴」的過程中,刺激了更多的勞動輸出和產品輸出,比如蘋果和房子。喬布斯、姚明、地產商、農民工,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受益者,沒有誰是單純的犧牲者。
2015年7月21日
(公眾號:字留地(zi-liu-di)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關注公眾號,回復「狗血」給你看這個世界是怎麼狗血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