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好人好事

大家一般都會說,宗教嘛,都差不多,總是讓人向善的,不要幹壞事,不要吵架,不要偷東西,要善待你的鄰里,要善待你的家人,好好努力,健康向上。如此之類。

這個說法,總地來說是不錯的。除了稀奇古怪的邪教之外,一般的宗教,大致來說,都是由一個境界比較高超、道德比較完美的人所創造的。如果這個宗教不能符合人類的一些善良的價值觀的話,也很難進入主流社會,被高水平的人認同,繼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別的宗教怎麼樣,他們跟佛教的差別,是個有趣的話題,以後可以談,但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就說佛教。說的就是這個燒香拜佛、觀音地藏、參禪打坐的佛教。

在最容易被了解的層面上,說佛教引導人斷惡修善、好人好事,沒錯。說佛教是讓人心平氣和、不要發火,也沒錯。說佛教戒殺放生,不說妄語,這就更對了。但這都不是全部。

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上面說的那些,每一個都是以因果為核心原理的。絕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知道佛教說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但事實上,其實除了「善」「惡」之外,還有另外一對因果。

那就是「凡」和「聖」。

「凡」因「凡」果,「聖」因「聖」果。種下凡夫的因,得到凡夫的果;種下聖人的因,得到聖人的果。

這要從「佛」說起。「佛」這個字,是「Buddha」的音譯,就是「覺悟者」的意思。佛這一輩子,弘化的事業,其實不複雜,基本就是「說法」,講道理而已。直到今天,佛陀留給後人最大的禮物,不是別的,而是佛經。

而佛經中記載的,佛陀所指出的離苦得樂之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之類的,是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這意味著,每個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為對象,進行一番修鍊,轉變自己的身心,最終才能達到佛陀所說的解脫境界。

不是神諭,不是交易,不是恩寵,不是預言。

這個道理,論典中說的更直接: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翻譯過來,就是:所有的佛出現在世間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用什麼「聖水」去洗掉眾生的罪業,也不是用自己的雙手去安撫眾生的痛苦,更不是將自己證悟的功德用神通轉移到眾生身上,而是通過說法,展示出「法性諦」的道理,讓眾生得到究竟解脫。

當然,你要問佛菩薩會不會做一些什麼事情,去幫助眾生減少痛苦?當然會,別說佛菩薩,我們的朋友都會做點什麼幫助自己。但這不是佛出現在世間的「根本目的」。

「法」,指宇宙中的萬物,一切現象。

「性」,本質。

「諦」,道理。

所以你看,佛教就是為了告訴你宇宙人生的本質道理。

每次想到這裡,我都覺得,佛教真是一個智慧的宗教呀。其實再說透一點,我甚至覺得,佛教已經智慧到不像一個宗教了。

在佛教裡面,斷除十種惡行、培養十種善業,是最基本的修行,基本上就是一般來說的好人好事。然而在這個基礎上,真正的修行,是「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攝」之類。

在聲聞乘中,最低程度的「聖人」階位,是「初果」。在菩薩乘中,「聖人」最低程度是「初地」。而這兩種「聖人」,都是以「智慧」的程度為判斷標準的。

怎麼修行才能從凡夫到聖人,在佛教的經論中有著詳細的記錄和指導。大概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差甚遠。轉凡成聖,並不是說像網路遊戲一樣,到哪個npc那裡轉了個職。也不是說像大學畢業一樣,到哪領了個證。不是這回事,這個過程是在修行中完成的。

可能那天他吃了早飯,他就繼續進行他的修行,以菩薩為例,他可能在打坐。找個不冷不熱的地方,喝點水,就坐下來,把腿盤好,就開始了。具體的過程在這裡就不詳細講了,或許各位也不感興趣。經過一番修持特定的內容之後,當他起座的時候,他就是聖人菩薩了,就初地了。

聖人跟凡夫一樣,會吃飯,會說話,會與人交往,也會點贊留言。但是他知道自己是聖人,已經不是凡夫了。但同時,他又不會執著自己是聖人,已經超越了「凡」「聖」的對立。菩薩,凡夫菩薩跟聖者菩薩,區別主要是「內心」,是智慧的程度。

當然了,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肯定是不僅僅是這一點而已。但這一點又確實是佛陀處處宣說、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內容。那麼各個法門之間到底關係如何,以後有機會再談談這些問題。

到最後,這篇文章的題目補充完整來說,應該是:佛教修行不僅是好人好事,更是要修行悟道、轉凡成聖。

--

最近學修比較忙。少更,各位見諒。


推薦閱讀:

有十種人和事不能相信
別人問你問題答案,而你舉例去隱寓,而不表明觀點,這種叫什麼??
何為佛法無相?

TAG:佛教 | 佛法 | 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