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錄(二十六)觀機逗教 智慧為重
徒:師父喝茶
師:好
徒:師父,有個問題我不太明白,您讓我帶新來的師弟練入門的基本功,給他講拳,今天我給他講的時候,為什麼您又用眼神制止我呢?我知道您當他和其他師弟的面沒有直接說出來,是給我留了面子,但我哪裡說的不對了么?
師:教人也是一門功夫,有些人自己功夫練的很好,但不會教,或者教的方法有問題,導致最終徒弟們拿不到真正的本領,或者拿不全,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教人除了因材施教之外,非常講究觀機逗教,也就是說,要在最適當的時機,以最合適對方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來教學,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否則可能會效果打折,甚至適得其反,令學習者產生了厭離的情緒,斷絕了他學習的熱情,違背了教學的初衷。
徒:哦,您的意思是我給師弟講拳的時機不對是么?
師:我觀察你在教的過程中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他沒有問,你主動講的過多。當然你對師弟負責任,希望他快點進步提升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如果沒有提問,說明他心理上沒有這個需求,這時候你講的東西再好,再重要,他也未必會重視,未必能往心裡去,更未必會感謝你。另外,他之所以沒有問題,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在私下裡練的不夠,從而沒有足夠的體認,沒有足夠的量變到質變的積累,一層功夫一層理,他的功夫和體認還在一層,沒有結合自身感悟到達一層的頂端,你直接給他講二層的東西,結果只能是他收不到,或者理解的淺顯,你覺得效果會好么?再有,他沒有經過苦思冥想,沒有經過全力以赴去鑽研想要獲得,沒有經歷過努力挖掘奮鬥,你就直接給了他結果,他以後還會去努力思考鑽研么?直接等著你給算了,看似你是為他好,其實是讓他產生了依賴,斷了他自我鑽研和奮鬥的習慣,是害了他。
徒: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師父,那我應該怎麼做呢?
師:不到他很想弄明白,就差一點就弄明白了,而且確實是自身盡到努力了,不要去啟發他。不到他冥思苦想,盡全力想要去做到做好,鬱悶到山窮水盡之時,不要去給他講道理。只有這樣,他才會之前自己做好該做的事,自己弄清楚各種可以自悟的積累,準備好最合適的疑問,只有在這個時候點撥他,他才會有醍醐灌頂的頓悟,心地頓開的恍然,否極泰來的興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刺激。這樣的學習才是高效和快樂的。
徒:哦。。原來是這樣。您這樣歸納我才回想起來,其實您之前教我們也是這樣的,只不過平時沒有注意,等到我教別人的時候,才發現有這麼多問題。
師:說明你平時觀察的不夠,用心的程度還不夠。徒:確實如此,師父,您剛才說了第一點,還有其他什麼問題?
師:第二,你有問必答,不會留白。你首先要能分辨哪些是好的問題,所謂好的問題,就是能判斷他確實是經過體認和充分或深入的思考而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首先要給予足夠的練習和體認,其次確實是靠自己思考和想像難以突破的,或者是一些舉一反三的假設和拓展,這些問題具有解釋的價值,可以叫做好問題。而另一些問題,明顯是想像和假設出來的問題,沒有經過自身實踐,或者脫離實際,或者過於膚淺,流於表層的問題,或者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問題,或者顯然是偷懶和求省事的問題,這些都不是好問題,你應該不予回答,或者以反問的形式加以啟發,鍛煉他自身解決一些基礎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探索答案的能力。還有一些問題,如果你認為此刻解釋效果未必最好,或許在對練中結合實際體認解釋,或者在其他功法的訓練過程中來解釋他更容易接受,那就要存的住,忍的住,綳的住。不要有問必答,有問必答貌似是合格的,其實是不加思考的,缺乏智慧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
徒:明白了師父,沒想到教學也是一門功夫,這裡面有這麼多門道,我會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謝謝師父指點,師父請喝茶。
師:嗯。
推薦閱讀:
※《葉問》電影中的武功、技法都有哪些?
※李小龍的雙截棍用得出神入化,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和練習達到的?
※古勞偏身詠春和葉氏詠春有何區別?
※大家認為陳式太極拳好在哪兒?
※為什麼《一代宗師》里葉問說功夫就是「一橫一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