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性別——給孩子成長為「自己」的機會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無疑是父母極其關注的話題,一些父母甚至在寶寶還沒有出生時就給不同性別的孩子的擬定了不同的名字、穿著打扮、興趣愛好乃至人生計劃。然而這些飽含著愛和期待的「教育方案」究竟是否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積極作用?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不讓性別成為孩子發展道路中的牽絆甚至限制?我們嘗試給出幾個關於性別教育的建議,期待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為他/她想要成為的自己。

(一)接納並滿足孩子與性別有關的好奇,珍視並解答孩子的疑問

像全世界的一切其他問題一樣,和性別有關的問題也會在某些時候突然出現在孩子的小腦袋裡。「是不是每個男孩都有小雞雞而每個女孩都沒有?」、「為什麼媽媽的乳房比爸爸的大?」、「為什麼男孩不能穿裙子?」同樣的,孩子有時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尋找答案;當然,孩子也會在自己找不到答案時詢問他們最信任的人——自己的爸爸媽媽。然而,也許由於害羞,很多家長常常在面對與性別有關的問題時選擇迴避或拒絕。一兩次得不到答案可能不會澆滅孩子的熱情,但長期如此無疑會給親子關係蒙上陰影。更何況孩子的疑問是不會因忽略而消失的,在成長中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會從四面八方湧向孩子。關於性別的疑問最終以何種方式被解答,答案是否正確——父母在這些問題上都最終因害羞而失去了控制。

其實,孩子真的開口詢問某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他/她在已經嘗試過其他方式但找不到答案,這個問題又實在讓他/她好奇的時候。用簡單而清楚的語言將科學事實告訴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到問題的答案,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更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滋養出更多的親密感。如果實在在當下對孩子的問題沒有做好準備,不如告訴孩子回答這個問題自己需要準備一段時間。當你信守承諾將自己準備好的答案告訴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反應會讓你感覺到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困難。

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父母應該對孩子的疑問和要求全盤接受。一些父母會制定自己的規矩,比如孩子一歲後只和同性家長一起洗澡。當孩子提出想看異性家長身體的要求時,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如我不喜歡讓別人看到我的身體),並用插圖、人體模型來滿足孩子的好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不因性別而限制孩子的發展

「性別」作為人最重要的身份之一,曾經被強加了太多不合理的標籤:關於氣質、職業、地位、權力……誠然,男孩和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生理、心理的不同特點而發展出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乃至人生軌跡,但「性別差異」的概念其實只在群體之間比較時說明問題。當我們聚焦於個體時,這些固定而嚴格的劃分其實給兩性帶來了同樣消極的限制。直到今天,這種限制仍然或顯性、或隱性地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使他們的人生髮展不那麼自由。

其實,對每一位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特別、最獨一無二的存在。因而,將在群體層面上的建立的性別印象乃至自身的期待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我建議父母不因孩子的性別不同而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和要求——不因寶寶是男孩而避開粉色衣物和布娃娃,乃至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也不因寶寶是女孩而刻意引導溫柔內斂,乃至「富養千金」。在選擇玩具、感興趣的遊戲和活動、和男孩還是女孩做朋友等話題上,父母要做的其實是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自由的發展,被給予孩子陪伴、理解和支持。

與此同時,在性別這個話題上,家長也可以找到很好的機會引導孩子接納、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在之前的回答中,我介紹到了孩子在3~5歲經歷的「性別刻板期」——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階段對不同性別對應的特定活動有著近乎嚴苛的標準和要求,與此同時,這也是孩子完成性別社會化的第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沒有固定的遊戲、玩具和模樣,甚至幫助孩子獲得「差異讓世界豐富多彩」的基本認知,有助於孩子接納不同、消除歧視,並學會欣賞世界的多元,建立包容的價值觀。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她凝聚了自己和伴侶最甜蜜的愛、最美好的期待和最真摯的祝福。因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特定的男人/女人,這種想法其實再正常不過。但如果我們能稍稍放下這些屬於自己的期待,用我們的愛支持孩子發展出自己的人生,那麼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點滴,都會像倏然綻放的花朵,伴隨著沁人的幽香,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


推薦閱讀:

和「隱私部位」相比,我為什麼更建議家長告訴孩子什麼是「身體權」
【短故事】胎記
【招募】幼兒園一線教師支持團隊

TAG:生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