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味的基本,介紹一個使用香料的訣竅
本文所有照片、文章皆為zhuyi原創,僅發佈於知乎和微信公眾號:HomeBistro
滷味難在哪裡
年底一次聚餐我帶了自製的滷菜去,大家都覺得好吃,後來寄了一些給朋友也是多好評,所以被催著寫食譜。
仔細想了想,要寫一個滷菜的方子還是太難了。
- 首先香料品類極多,太多不確定性反而導致味道多變
- 滷汁在不斷使用以後,香氣變弱,需要重新調味,這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這樣一來,固定的配方就形同虛設
如果對香料的味道沒有真正的了解,下一鍋滷汁味道就變了,也不能說做得不好吃,但作為鑽研料理的人是必須要有一個可控而且穩定的做法。
滷汁要講的點比較多,第一篇大概就只能說說香料了,否則文章拉得太長。
一個家常菜搭配就是,滷味、菜頭湯,葷素都有了,辣椒粉是蘸食滷味的干碟子香料使用的訣竅
和過往文章一樣,我傾向於初次做滷汁,要用數量儘可能少的香料來奠定基礎味型,多加香料複雜度也增加,但如果減少就不成味型。如果自己願意嘗試,可以重點增加某一味香料,來體驗味道的變化。
其實也有一些經驗,比如在一些很「重」的香味下面,一些細微的香味大多數人其實是不會去分辨、甚至分辨不出的。此外,香料品類用得過雜、份量過多,就會有發苦或者過重的藥味出現。
真正重要的是,如果要掌握香料的使用,一定需要非常熟悉每一種香料的味道。如何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嘗味,並記住味道,反覆這個過程:
一個香料的「杯測」過程:
1 取香料若干,用水沖洗乾淨,放進杯子,大顆粒的香料也可以敲碎再放入
2 用滾開水沖泡香料,就像泡茶那樣,靜置至少1-2小時。3 品嘗這杯水的味道,並記住味道把不同香料泡出來的水等比混合在一個杯子里,再喝一口,看看能否分辨出之前單獨的香料味道,反覆去辨識其中的味道。
請不要失望,上面寫的這個方法就是訣竅,並沒有其他秘技。這個過程不難,跟喝中藥一樣。也許你會感到很驚奇,這麼些藥味的東西和葷腥之物在一起燉煮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如果能過掉分辨香料味道這一關,那麼恭喜,你真正可以自己製作、並維持一鍋滷汁的動態平衡了。
看圖識香料
拍照片容易,要介紹這些味道,很主觀,深深感到語文學得不好,能動用的辭彙乏力。如果把一鍋滷水理解為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會有明亮和低沉的聲部,那麼不同香料的配合大致也是這樣效果,可以算通感吧。
如果下面這些香料中有不熟悉的,那就請儘快熟悉起來吧。
八角、香葉、肉桂、陳皮實在太常見了,已經可以建立最小的滷味系統。
白豆蔻,香氣太強烈了,滷汁里無法忽略的一抹亮色。草蔻,低沉的香氣,和白豆蔻相比簡直是性格完全相反。
白芷,大多買到手是被切成一片一片的形狀,強烈的葯香,放多了太濃烈就會有中藥味,這個味道我自己是大愛,如果比喻為一個樂團,那麼白芷就負責了重要的中音部。草果,火鍋里也常見,有人還以為是罌粟殼,完全不是。草果有很難忽略的香氣。砂仁,又是一個負責亮部的香氣,類似樂團里的銅管樂器。
小茴香,香氣很平和,中低音部分。丁香,照片上很大,實際上就只是火柴頭這樣的小顆粒,味道驚人的突出,用很少的量就可以達到效果。山奈,也就是沙姜,圖中是切成小塊兒並晒乾的製品。我個人習慣上用得不多。篳撥,又是一種沉下來的香氣,我用得也不算太多。還有些其他的,就沒有一一拍攝照片了,比如甘草、羅漢果之類的,增加了甜味回甘的複雜度,滷汁本身會有加糖、陳皮,所以不一定需要。花椒、辣椒這類,我更喜歡用在干碟子裡面。什麼是干碟子呢?就是一盤香料研磨出來的調味粉,滷菜可以蘸食。
再下面一篇文章,會講滷味的製作流程、顏色、火候、干碟等等,敬請期待。
版權聲明
Home Bistro的所有照片、文章皆為zhuyi原創(微博 @zhuyi),未經許可均不允許轉載(知乎團隊產品除外),歡迎反饋各種心得體會給我。微信公眾號:HomeBistro
推薦閱讀:
※照顧好自己就是對爸媽最好的回報
※網紅奶蓋茶,自己在家輕鬆DIY
※台南有哪些美食?
※陝南寧強的核桃饃怎麼做,好吃嗎?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