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禦機制和要爬牆的蝸牛
一直很喜歡把社會和樓房進行類比,尤其是在談到社會階層結構的時候。一層一層的樓即是階層,樓梯是階層間人們得以流動的通道,上下樓就是所謂的階層流動(垂直社會流動)。只不過這一上一下比不得咱上下樓找鄰居借個醬油,動輒一種生活水平和思維觀念的轉變,目測也就近期的股市比得起這種變動了。社會階層流動,尤其是向上流動在現實生活中異常艱辛,主要在於障礙太多,比如:有限的教育和工作機會、學校分級(school tracking,一個形成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制度因素),具有階層偏見的職業諮詢,居住地區隔,具有階層偏見的成就與智商測試,教師對低階層兒童的低期待,以及種族歧視(以上不少內容是美國背景下的階層障礙,中國也有另一些獨特的流動阻礙)。
關注社會流動的學者非常之多,研究歷史也很悠久,恕短短一篇文不能涵蓋窮盡。這次分享的一篇文獻是篇小文,雖然默默地覺得有點水,不過從心理機制角度來分析向上流動的成因也還有點意思。以下為文章大意:核心問題1.在障礙如此密集的狀態下,為何仍然有人得以突破並實現向上流動呢?
2.什麼因素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核心概念
1.自我防禦機制(ego defence mechanisms):指的是個體在大的社會環境或刺激下用以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心理機制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at function to allow the individual to cope with stressful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or stimuli (S. Freud 1893)防禦機制的分類:
①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投射(projection)
幻想(fantasy)
疑病症(hypochodriasis)
消極攻擊行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脫離社會(dissociation)
發泄(acting out)
②中級防禦機制:
壓抑(repression)
替代(displacement)
形成反應(reaction formation)
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
③成熟的防禦機制:
利他主義(altruism)
幽默(humor)
壓制(suppression)
提前規劃(anticipation)
升華(sublimation)
2.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或稱去感情化,指的是對直覺進行正式的不摻合感情的思考,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界需要智力感知的事物來降低對內部情緒的感知(Freud,1984)。3.提前規劃(anticipation):客觀現實的預測或者指對因未來而產生的不適進行規劃,通過現實行為去緩解緊張並運用遠見。可以被理解為情感和意識都處於清醒狀態下的理智化。
4.利他主義(altruism):內容很多,但主要指積極且本能地滿足他人的行為。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問卷與訪談研究歷時40年,嚴格篩選了278個符合要求的調查對象,對三代人進行了追蹤調查。考察了調查對象的階層情況,第二、三代的童年背景以及所有對象的能力背景變數。
研究結果
1.自我防禦機制能夠顯著地促進向上社會流動,理智化、預測和利他主義是三個最顯著的促進因素。
2.向上社會流動比人們想像的要更加常見,40%的人能實現一代一層級的向上流動,而七分之一的人能實現一代兩層級的流動。(這篇文章發表於1985年,雖然作者也承認說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形勢會有很大影響,但其影響無法完全解釋這一流動趨勢。不過時隔30年,如今的社會是否還有這麼強的流動性呢?)
3.研究發現了在向最頂層的流動中確實存在針對女性的天花板效應,也即僅在最頂層流動中,男女出現了明顯差異。
討論理智化、預測和利他主義如何促進向上流動?
1.儘管是唯一一個中級防禦機制,理智化被視作等級制系統中個體必備的能力與素質。
2.許多研究都已驗證過,在未來時間發生前的適度緊張能讓個體提升的適應能力,因而也就能更好地面對變遷。
3.利他實際上是一種互惠過程,通過幫助他人來實現自身潛能。同時,利他能增強社會支持,比如幫助一個同事,能夠維持同事間的感情。
研究局限
1.樣本代表性不足
2.理智化是隨著調查對象成年後的社會階層一起考察的,因為考察時間較短,不能對孩子的階層流動起因果性解釋
3.自我防禦機制尚未出現較為完善的測量工具,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準確測量這一概念。個人想法雖然對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並沒有很深的了解,不清楚的看官也煩請自行移步百度,但始終覺得只要有人能指出怎麼能夠往上爬總是好的。文章很難得的不斷在提醒讀者,儘管這篇描述的是個體機制,但社會環境、時代甚至是運氣都很有可能影響社會流動情況。社會心理學站在一個尷尬又可貴的位置,尷尬在於在兩方都要兼顧的情況下很難做出專業度非常強,尤其理論性很強的研究;但也正是因為其跨學科的地位,讓其始終保持一種謙遜的狀態,時刻注意平衡個體能動性和社會宏觀約束力,不至於出現過度社會化或低度社會化的猜想(也許有,只不過讀書少如鄙人沒在意罷了)。實在想最後提醒一下各位看官,這篇文獻的時效性比較差。現階段究竟是個啥情況,我還得去刷刷最新的文章啦~
推薦閱讀:
※智硬低能搞不好真的沒救了:低能與不自知的循環
※小雨三談育兒:長大後,他們怎麼了?
※跟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變色龍效應的機制、社會功能與個體差異
TAG:小雨一日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