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變色龍效應的機制、社會功能與個體差異
作者:Tanya L. Chartrand and John A. Bargh New York University
Raj: What』s your move?
Howard: I』m going to use the mirror technique. She brushes her hair back, I brush my hair back… She shrugs, I shrug. Subsequently she』s thinking, 「We』re in sync, we belong together."
讀著文獻,小雨腦子裡就不停的顯現Howard試圖用行為模仿的方式去釣妹紙的情節。雖說該同志散發的猥瑣氣息著實不容易讓妹紙靠近,但是從心理學雜誌上學來的把戲並不是異想天開。相比起Howard對模仿行為有意識的應用,有研究者發現平日里我們的模仿更多是自動發生、無意識的。
核心問題
1.人們是否會在互動中無意識地模仿互動對象的習慣性動作?
2.如果會,那麼這一現象是的中心機制是什麼?
3.同時,這一現象有著怎樣的社會功能?
4.無意識的模仿行為的發生是否有個體差異?
核心概念
1.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指一種消極的不帶任何可見目的的無意識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Chameleon Effect refers to the unconscious tendency to mimic other』s behavior… it is a passive, direct effect of social perception on social behaviour, an effect that is unintended and not in the service of any discernible purpose.(Chartrand and Bargh, 1999)
2.念動動作(ideomotor action):指在表象過程中產生的動作,也即通過意識觸發的不明顯動作。比如運動員在頭腦里出現賽跑的景象時,他的左腿和右腿四頭肌的生物電流就發生變化(K.M.貝科夫)。
3.知覺與行為的聯繫(The perception-behaviour link):該聯繫知覺與認知是行為的觸發機制之一,如同念動動作中的例子,一定的認知或知覺可能啟動人們某些無意識的行為。
4.同化效應(assimilation effect):指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逐漸接近參照群體或參照人員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When an assimilation effect occurs, judgements and contextual information are correlated positively.
5.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指個體在相繼或同時受到在認知、意識或行為方面的更弱或更強的刺激時,自身會強化或減少在同一維度的表現。A contrast effect is the enhancement or diminishment, relative to normal, of perception, cognition or related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of successive or simultaneous exposure to a stimulus of lesser or greater value in the same dimension.
研究方法
實驗室實驗法
有感於以往研究的四個缺陷:①在測量模仿行為時沒有建立對照組②沒有測量觸發模仿行為的最小條件③沒有試圖探究無意識模仿行為的中間機制④研究中沒有將變色龍效應作為一種組內因素(within-subject factor)來考察,兩位學者通過三個實驗分別考察了變色龍效應的機制、社會功能個個體差異。實驗針對的都是互動場景,通過設置不同的實驗「變色龍觸發器」來觀察個體的具體行為。
研究結果
1.變色龍效應是確實存在的,且人們模仿他人習慣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是無意識的也不帶任何目的。並且隨著情景的轉變,人們的模仿行為也會跟著有所轉變(和揉臉的人一起會跟著揉臉,和摳腳的人一起會跟著摳腳)。
2.知覺的確是變色龍效應的中樞機制之一。儘管消除了觸發器的影響,人們也還是會繼續模仿該動作直道其他觸發器的出現。可見,原有知覺通過印象觸發了個體行為。
3.變色龍效應可以增進良好的互動氛圍,增加互動對象的好感。雖說沒到Howard形容的「we belong together」的程度,但是實驗也驗證了自身無意識的模仿是可以緩和互動氣氛的。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也許這是該社會功能背後的心理機制吧。
4.具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出現模仿他人行為的無意識舉動。實驗中作者只測量了這一個維度,但也指出變色龍效應的具體表現應該還會存在更多的個人差異。不過但就這一點來看,更加容易站在他人立場上思考的人更容易無意識的模仿他人行為,從邏輯上來說怎麼理解呢?是因為通過模仿他人行為,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人所處的立場和環境從而有更多同理心嗎?研究結果的因果順序究竟是怎樣的,小雨覺得還需要以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討論一下。
小雨說:小雨覺得這篇文章里的諸多概念和現象相比於研究結果其實更加吸引人。了解了什麼叫動念動作、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感覺人們的心理機能真是相當複雜。回到研究結果上來,變色龍效應除了代表著個體無意識的模仿外,小雨覺得還體現了一種本能的社交衝動。與Howard有意識地模仿來勾搭妹紙相比,個體可以通過無意識地模仿潛移默化地優化互動氛圍,這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自己的身體已經將社交納入到本能反應中了呢?亦或這種無意識的模仿機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形成的,只不過在社會性互動中被發現存在這樣一種社交功能。無論是哪一種,之前總以為身體的無意識行為做多也就承擔著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現在發現自己的身體還會在無意間促進社交,真是覺得她棒棒噠~尤其對於小雨這種社恐患者來說,想想身體在不經意間為你的社交活動做出的貢獻,真是感激涕零。研究的方法還是偏重實驗,這也就讓人略有些懷疑在自然情境中變色龍效應的表現情況了。不過學者指出,這種效應是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然後再拿進實驗室去檢驗的。這也就表明現實生活中效應依然存在,但該效應會受到哪些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還是老樣子,想看原文的親自行戳鏈接,去度盤下載哈~
推薦閱讀:
※小雨三談育兒:長大後,他們怎麼了?
※你憑什麼judge我:淺談階層標準的形成
※智硬低能搞不好真的沒救了:低能與不自知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