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三談育兒:長大後,他們怎麼了?
Cultural Knowledge and Social Inequality
作者: Annette Lareau
扯了兩次關於不同社會背景的家庭怎麼養孩子的話題了,小雨倒是一直想問:這樣養孩子真的長大了就是高人一等嗎?Hoff等人和Jessica的研究都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時間不夠長。但是Unequal Childhood的作者已經準備好答案了。Lareau在2015年的ASR(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期刊上發表了自《不平等的童年》後20年的跟蹤調查的結果,發現:確實,中產階層的孩子就是有優勢。什麼優勢?人家知道「遊戲規則」。
Lareau這一次的研究和以往使用的是類似的方法,訪談。樣本包括12個家庭,分為3個階層,其中由於聯繫方面的問題,有些人在20歲聯繫到了,但在30歲則沒能成功聯繫,或者只能通過網路聯繫。因此數據算是有些折損。同時由於樣本數據沒有包括向上流動方面的證據,Lareau從學生的研究中截取了部分數據已進行佐證。
研究中,Lareau主要發現三個方面在階層這一維度上存在差異:關於社會機構運行的知識(Knowledge of Rules of the Game)、求助行為(Help-Seeking Behavior)、滿足個人需求的申請(Requests for Individualised Accommodation)。具體來說,中產階層的孩子更清楚社會機構怎麼運轉,更加積極也更善於去求助,因此他們的個人需求往往能夠得到滿足;而工薪階層和最低階層的孩子對於社會結構運轉的知識,尤其是非正式知識(informal knowledge)並不清楚,當然也不知道有什麼途徑去獲得這些知識,在求助方面也更容易表現出羞澀和被動,滿足個人需求的請求自然也就常常遭到無視甚至是拒絕。換個形象點的說法就是,中產階層的孩子玩遊戲都有通關攻略。哪裡打怪容易?哪裡有金幣?他們就算不是統統知道也知道個大部分。就算不知道攻略,他們也知道怎麼求助度娘和谷歌娘幫他們解決問題。而工薪階層的娃就可憐了,沒有攻略,然後還不知道度娘和谷歌娘的存在。
會有什麼結果呢?一個開掛,一個不開掛,這人生境界可不就拉開差距了嘛。
由於對機構運行方式更加了解,更善求助,中產階層的孩子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資源和更好的發展機會,走向人生巔峰不是問題。而工薪階層的孩子就相對命途多舛一點了。
有人想問:誰給的遊戲攻略啊?家長、老師、警察、醫生、專家……
結合以往的研究,中產階層的孩子自出生起就開始有人訓練他們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一路走一路送攻略(They had many adults showering them with advice.),這還不開掛?再加上自己會問,會求助,那攻略更是分分鐘到手呀。
那這樣說來,中產階層的孩子豈不是社會寵兒?!
並不是,這也是Lareau想在文章中修正的一點。在上一篇文章中小雨說過,高階層的家庭勝在了教給孩子社會認同的技能和觀念。這句話其實還是有問題的,因為並不是中產階層孩子的所有行為都那麼討社會喜歡。比如,在攻略唾手可得的情況下,這些孩子被發現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相對於工薪階層的孩子來說,他們啃老的時間會更長一些。之前Jessica也在課堂觀察中發現,這些孩子積極的求助行為也給老師帶來了不少困擾。所以,中產階層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寵兒,但在關鍵問題上,他們的優勢還是大大的。
工薪階層的娃就沒辦法逆襲了嗎?
也並不是。Lareau說關鍵在於那些遊戲攻略(cultural guides)。如果就算沒有先天培養,但是習慣並不是不能改。如果工薪階層的孩子能找到獲得攻略的途徑,那麼走向人生巔峰也不是不可能。最後Lareau還鼓勵社會機構能夠在這一方面幫一幫工薪階層的孩子們,具體怎麼幫,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原文的例子或者找找Stephens和他的小夥伴做的研究。
關於理論發展(不感興趣的可以繞路):
目前的理論模型實際上還很簡單,Lareau自己也認識到還有很多方面無法涵蓋進來進行解釋,比如說成功人士本身也有過rejections和setbacks。她認為後期要特別關注一下這個方面,從而完善理論模型。小雨自己之前也讀到過社會階層流動的多種模型,其中談及風險和其他很多方面。大家在社會梯子上的路途並不是康庄大道,一夜暴富或者一貧如洗都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而至於這些事情如何更好的從理論中進行體現著實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老規矩,這裡是原文,按需自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