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道的廚會
(首發於騰訊道學)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天師道看做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權。天師道不僅在信仰上,而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統治著一般的民眾。而我們對天師道的研究伴隨著對道藏文獻中的教義的梳理,其宗教思想、職官和儀式等當時的宗教組織形式和宗教思想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整理。但是關於宗教與當時民眾的具體生活的關係上,則缺少相應的研究。畢竟,道教或者說天師道並不是只是一個只存在於經書的宗教,它的宗教實現必然與民眾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天師道這樣的一種政教不分離的宗教,它對民眾的生活干涉就會更大。在道藏中有關於天師道的經典,涉及到天師道治下民眾的生活的,出現最多的就是廚會。而且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在中國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紅白事中,其舉辦的過程就有參與紅白事的親朋參與飲食的環節。也就是說,在現代中國,一個家庭的重要儀式活動依舊還存在著親朋在一起飲宴的「廚會」。當然,現代的這種「廚會」與天師道治下民眾的廚會絕對不是一回事。但是作為集體性的飲宴,廚會在天師道時期必然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天師道的廚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我們知道大規模的集體飲宴,也常常出現在其他宗教的儀式上。天師道的廚會與其他宗教的集體飲宴有什麼區別與聯繫,集體飲宴在宗教學上的意義是什麼?廚會這樣的集體飲宴在天師道的社會活動中佔據了什麼作用?這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在以往對天師道的研究中,涉及到廚會研究的重要有以下幾位學者:陳國符先生在其著作《道藏源流考》中的長文《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楊聯升先生在其文章《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略論南北朝時代的道教清整運動》,劉景輝的碩士論文《北朝關中道教與豪族之關係—以道教造像碑爲考察中心》。另外蕭登福也在其探討佛道關係的論文中,強調了佛教對道教廚會制度的吸收和借鑒。
一、天師道廚會的參與與組織
廚會,二字分開來說,說文解釋為:「廚,庖屋也」。也就是說廚就是指製作食物的地方,就如同我們所說的廚房。引申為飲食吃飯。會,《廣雅·釋詁三》解釋為聚,現代漢語常會聚連用。那麼,廚會的基本意思是集合一群人來吃飯,或者叫做集體飲食。而在天師道經典中,廚會又叫做飯賢,所謂飯賢,字面意思是邀請賢者來吃飯。那麼,這些賢者是誰?或者說參與廚會的人是誰?查閱相關的道經中,這些賢者有的被解釋為「清賢道士」。而對參加廚會的人的身份解釋最多的就在《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二的第一《飯賢緣》(所謂飯賢緣,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廚會內容進行規定的內容)。
引《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可請清賢道士上中下十人、二十四人、三十人、五十人、百人;不可不滿十人,不足為福。賢者廉潔,亦能不食,食亦不多;服餌漿藥,不須厚饌,是世人所重,獻之,崇有道耳。此時應須立壇,先三日清齋,後三日言功,賢人身中多神,故饒之。德重,故厚之。食以飽為度。味以適為期。供食一如齋食,不得葷穢,犯者五刑論」。
從上面看,賢人不需要用大量的食物去招待,因為他們服餌漿葯,且較為廉潔。「賢者廉潔,亦能不食,食亦不多,服餌漿葯,不須厚饌,是世人所重獻之,崇有道耳」。賢人被認庇護他的身中神多,而且道德高尚。「賢人身中,多神故饒之,德重故厚之。」考察當時的稱謂,清賢道士應該不是指天師道男女官,而應該是指已經獲得道籙的道民,如在以下材料中,參加廚會的人員就是獲得不同階次道籙的道民,因為這些道民所受之籙的階次不同,所能代表的人望也不同。而這些道民所代表的人望,是與玄都律中不同等級的廚會所要出席的人數是相聯繫的。
律曰:正一左右平氣以上,一人當七人望;丘治道士,一人當三人;諸佩籙吏兵以上,一人當二人;更令童子,二人當三人;散民,一人當一人。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益財,下廚。——《飯賢緣》
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還專門規定參加廚會的道民必須要有良好的德行,
律曰:道士為人解廚,須擇大德之人、善心者,不用惡逆無禮之人,解不得福。違律,罰算一紀。
律曰:夫為廚,客一時來,不得參差坐,並皆心存太上善心,不得語殺生、畋漁、獵捕之事。違律,主客被考病三年。
總的來看,天師道的廚會中,所請參加廚會的人員主要是獲得天師道符籙的道民,並要求這些道民有高尚的道德,有善心。這樣的一種參會資質,應該是與設立廚會的最終目的是相符合的。如同《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記載的一些天師道的傳統中所說,「還家爲主人,燒香逕宿,三過香火,牋言爲:甲乙之家所請廚會,解求某事恩福,願得道氣覆護。故製法悉事畢,餘廚施一切人及眾生輩,爲主人祈福矣」。即通過集合這些擁有神聖的籙位而已經獲得拯救和照顧的道民,為設立廚會的主人祈福。甚至在廚會結束之後,參加廚會的道民還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為設立廚會的主人家祈福。「還家爲主人,燒香逕宿,三過香火,牋言爲:甲乙之家所請廚會,解求某事恩福,願得道氣覆護」。-老君音誦戒經n我們看到,祈福的目的在天師道的語境中,稱之為得道氣覆護。
在涉及到天師道的道教經典中,設立廚會的目的有多種,大致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慶祝子女出生,娶婦。
(玄都)律曰:生男兒設廚食十人,中章紙百張,筆一雙,墨一丸,書刀一口。生女子廚食五人,席一領,糞箕一枚,掃帚一枚。月滿則輸。不如律法,父母奪算二紀,兒子奪算。天師治不得長取,亦得奢結,鬼氣不去,及還中傷。不得隱匿他用,以營家私。此罪不輕,滅身。
律曰: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盛財,求官,保護延口,歲中無他,上廚之例。求度厄難,遠行。求遷官,中廚之例。求治疾病,消縣官口舌牢獄系閉,下廚之例。故略條品法律科格如此。違律罰算一紀。
陸先生道門科略:道科宅錄,此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數,悉應註上,守宅之官,以之為正,人口動止,皆當營衛,三時遷言,事有常典,若口數增減,皆應改籍,若生男滿月,齎紙一百、筆一雙,設上廚十人,生女滿月,齎掃帚、糞箕各一枚,席一領,設中廚五人,娶婦,設上廚十人,籍主皆齎宅錄詣本治,更相承錄,以注正命籍,三會之日,三官萬神更相揀當。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強調,「道科宅籙,此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數,悉應註上。守宅之官,以之為正」。這是陸修靜面對當時天師道道籍混亂而做的批評。從他的一系列的批評來看,道科宅籙,就是天師道治下道民的民籍,天師道政權依靠道民的民籍來進行統治,提供宗教服務。進一步作者認為,廚會設置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慶祝子女出生娶婦進而加入天師道道籍,家庭設置廚會的重點在慶祝自己的家族血脈得以延續人口增加。在各種宗教的宗教生活中,即使在原始部族中,家庭的子女的誕生及其結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般都是通過具有神聖性的集會來慶祝。而天師道將生男女和娶婦而舉辦廚會的規定為律而是為了保證道民所生男女及其所娶之婦能夠及時入籍。入籍的必要性在宗教的解釋上,道籍與道民受守宅之官護衛直接相關。而在行政控制上,對道民的道籍進行嚴格的控制也是為了強化天師道對基層的掌握。作者進一步猜測,張魯時期的天師道的廚會其產生的最初應該是為了慶祝子女出生或者娶婦而舉辦的集會,很有可能一開始並不具有宗教性,而且還具有私人性的特徵。但是伴隨著天師道的發展,天師道進入基層社會生活,廚會與生兒女及娶婦而進入道籍的天師道制度聯繫在了一起。加之廚會可以有效地聚集基層社會中的人員,方便天師道的傳教以及對社會的控制。設立廚會的目的逐漸變得具有宗教性,而進一步有了消災祈福等一系列的其他目的。
2.家中出現疾病厄運而為了擺脫其影響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二引《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即廚會是為了解厄。
3.丟失道籙、失令而開展的懲罰措施
在天師道的現存文獻《正一法文太上外籙儀》中,有丟失符籙而需要舉辦廚會,罰薪的規定。
「凡失更令,罰薪五束,朱三兩,飯賢三人。皆中廚也。失一將軍,薪半車,朱四兩,飯賢五人。失十將軍,薪一車,朱五兩,飯賢十人。失七十五將軍,薪二車,朱七兩,飯賢五十人。失百五十將軍,薪三車,朱九兩,飯賢百人。失三官至百五十將軍皆輸。罰畢得受更令,隨功進,若有殊功異德,超復由師」。
劉仲宇著作《道教授籙制度研究》中,認為「籙的內容主要是道門內甚或仙皆互稟師資,結盟授受,以從俗登真」。即而此時的天師道的籙可以說是一個道民獲得神仙庇護,進入天師道治理系統的憑證。那麼這樣的籙丟失之後,自然有嚴厲的懲罰措施。在律中,凡是丟失符籙的道民,其基本的懲罰是「罰薪五束,朱三兩,飯賢三人」。這是最輕微的懲罰。如果所丟失的籙階級越高,那麼所要承擔懲罰就要越多,直到「失百五十將軍,薪三車,朱九兩,飯賢百人。」這樣的懲罰是為了「以贖除罪過,得受更令」。在這裡,飯賢成為了與薪、朱一樣的贖罪的物質信物。並且在外籙儀的後面還有一則《輸罰未備遷考章》1,其上章的原因是因為所授之符籙丟失,雖然按照外籙儀的要求去伐薪、飯賢,但是現在依舊遭受災厄。道民認為是自己「輸罰未備」而導致的,所以請求天師道的神職人員上章求情。在這裡,伐薪、飯賢成為了輸罰的內容。
4.道民更改所屬道治
而在《老君音誦戒經》中,還有因為所屬道民更改所屬道治的原因,而舉行廚會。這種更改所屬道治的行為,類似與我們生活中的改戶口。這樣的一種治所變更,其重要性與治下道民生子娶婦一致,所以不能不施用與之類似的廚會規定。
《老君音誦戒經》云:「詐惑之人,濁亂道法。若有此輩,此諸官參詳所集化戶,作廚會,取民辭狀,道官連名表章,聽民改屬。民不得輒自移叛」。
5.求福
在《老君音誦戒經》中,道民為了求福也可以設立廚會。《老君音誦戒經》云:「老君曰:道民求福願廚,先刺客齋,上中下齋隨意,明當設會。今日請客來在主人家中宿,諸求願還,官眾共保乃行,出無他適」。
6.求神
在在被認為是早期天師道修行法訣的《洞真三天秘諱》中,有大事需要急需招神下降時,需要「向東三聲大喚赤天三五左右大將軍,太上三尊」,承諾自己會通過設立廚會來對其他貧苦之人實施救濟。
《洞真三天秘諱·內九·臥斗訣》曰:「若有大事卒急下三五廚,向東三聲大喚赤天三五左右大將軍,太上三尊。某今有事云云,乞丐救濟須效即設某廚如幹人,言功報賞不負效信, 真絳五十尺為綱頭信,次二十尺,亦用四十尺,五丈七丈九丈,極十五丈,隨災輕重及家貧富量之,如願即解」。
7.謝守宅之官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有:「師以命籍為本,道民以信為主,師為列上三天,請守宅之官依籍口保護,禳災卻禍,雖一年三會,大限以十月五日齎信一到治,又若家居安全,設上廚五人,若口數減落,廚則不設,齎信如故。」在這裡,廚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感謝守宅之官對家族的保護,使得家族家居安全。
8.謝恩
在《真誥》的握真輔篇中有:「十月九日,詭上廚五人旨南山治,此長史自記事,旨應作旨,謂指誓雷平宅諍金也。牙詣夫人詭,當用雙金環,汝無,吾當具交以謝恩也。」這裡記載的應該是南方天師道所繼承下來的儀式,將上廚與詭信聯繫在一起。
9.慶祝三會日
在《玄都律文》中,在天師道最為重要的三會日時,也需要設立廚會,不過這個廚會必須是由代表公的男官女官進行主導,其廚會的資料是來源於天師道向道民守的租米,不可以讓普通百姓提供廚會的資料。「律曰:男官女官主者,三會之日,所以供廚,使布散租米。而比者眾官令使百姓以供會。此皆不合科典,違律罰算一紀」。但是在《玄都律》中否定了讓百姓供會的情況,這就說明當時舉辦三會日廚會的過程中,存在著作為廚會的組織者男官女官強迫百姓供會的情況,甚至其中可能還存在藉助三會日廚會來對百姓剝削的情況。
同時,在《無上秘要?卷之二十五》中的《猶五?三皇要用品?天皇文第一法》有對行廚的要求,不知道這裡的行廚是不是就是設立廚會。「第七,一十四字召司祿。若欲求昇仙致行廚者,書青上,圓二尺,東北向,如天帝法,司祿將來。求天祿行廚,避世昇仙,潔齋而百日必致行廚,得昇仙。諸不得爵祿者,求之必得矣」。
總的來看,廚會是天師道底層治理的重要形式,其既有宗教性的色彩,又兼具有社會組織治理的性質。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專門有一部分為「飯賢緣」。以上廚會設立的九種目的根據舉辦的出發點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了慶祝道民相關的事物,二是為了滿足天師道治理下的制度要求。根據廚會實施的規定要求廚會又可以分為慶祝性的和被強制性的。而根據廚會舉辦的食物來源來看,可分為公私兩種。從目前所總結的廚會目的來看,廚會與後世在佛道教中的吃齋並不是一回事。吃齋只是信徒為了在實施宗教活動中保持自己身心凈潔。而廚會是信徒邀請共同的信仰者參加的集會,目的是為了祈福與消災。
二、天師道廚會實行過程中的種種規則與禁忌。
(一)、天師道廚會的等級與規模
在天師道有關廚會的規定中,有不同的廚會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上廚、中廚、下廚三個等級。「律曰: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盛財,求官,保護延口,歲中無他,上廚之例。求度厄難,遠行,求遷官,中廚之例。求治疾病,消縣官口舌牢獄系閉,下廚之例」。根據家庭所需求的宗教目的的不同,而區分使用不同等級的廚會。這些廚會的等級區別,主要是在所邀請的人數上。其參會的人數越高,廚會等級越高。其內在的宗教意義應該是在強調人數眾多能夠給主辦者提供更多的祈福。
在《玄都律文》中,生兒女所設置的廚會,生男設上廚,生女設中廚。在設立廚會的同時,還要繳納或者可能是出示相應的信物。「生男兒設廚食十人,中章紙百張,筆一雙,墨一丸,書刀一口。生女子廚食五人,席一領,糞箕一枚,掃帚一枚。」 「若生男滿月,齎紙一百、筆一雙,設上廚十人,生女滿月,齎掃帚、糞箕各一枚,席一領,設中廚五人,娶婦,設上廚十人」。有趣的是,生男女所設置的廚會的規模等級是不同的,所使用的信物也是不同的,生男所使用的信物是文具,而生女所使用的是清掃工具。這樣的一種區別,更是可以看到當時人們世俗生活中所考慮的對男女不同分工期望。
而根據組織者和廚會消費資料提供者的不同,廚會又有公廚與私廚之分。不過公廚只出現在慶祝三會日的廚會中。而這樣的公辦的三會日廚會,其目的主要是對教眾的宗教教化,加深信眾的宗教信仰。在《要修科儀戒律鈔》的《飯賢緣》中就有:「《玄都律》曰,三會吉日,質對天官,教化愚俗,布散功德,使人鬼相應而有雜穢者,殃及後世主者,罰算一紀」。這樣的一種公共的三會日廚會,其規模應該要比私廚的規模大得多,甚至應該是所有當地道治下的所有道民所參加的一種廚會。
(二)、廚會的食物及其禁忌。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記載了當時道官恣意享受酒肉之情況:「恣貪欲之性,而耽酒嗜食。宣行道法,不期於功德,救治之日,非慈仁之意, 但希望財利,念在酒食,永不以科禁示民,惟課責重 詢求好食,五辛之菜、六畜之肉,道之至忌,瞰之已自犯禁,乃復宰殺雞豚鵝鴨,飲酒洪醉,乘以奏聞,遂有寢臥靖壇,吐嘔案側。如斯之徒,往往有之」。由於曹魏將天師道遷往許昌,原有的天師道的組織體系崩潰,男女祭酒沒有了管束。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去鼓動道民設立廚會,去食用道之禁忌的五辛之菜、六畜之肉。可見肉食與五辛是在廚會中被禁止的。在《玄都律文》也說到:「而比者眾官烹殺畜生,以供廚會,不合冥法,殺生求生,去生遠矣。」《老君音誦誡經》n也談到,「廚會......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可見在當時只是對廚會中的肉食提出禁止,並全面禁止飲酒,只是作出限制而已。《玄都律文》規定:「上廚,人酒五升,錢三百。中廚,人酒四升,錢二百五十文。下廚,人酒三升, 錢一百文。」《老君音誦誡經》也規定了「廚會之法,應下三槃,初小食,中酒,後飯。今世人多不能三下槃,但酒爲前,五升爲限」。從其後道教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樣的飲食傳統一直為後世道教所繼承,比如在重要的宗教活動中,正一派道士一般都是要忌葷口,但是不忌飲酒。
在舉行廚會的過程中,也有各種禁忌。大致說來,主要是不斷進行房事,不得有處於守喪、月事、新產子的人參加;不可以談論殺生漁獵等事情。
在《老君音誦誡經》中強調「廚會之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先宿一日。齋法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勤修善行,不出由行,不經喪穢、新產,欲就會時,向香火八拜,使大德精進之人在坐首。」
《玄都律》中也有相應的禁忌:「律曰:夫為廚,客一時來,不得參差坐,並皆心存太上善心,不得語殺生、畋漁、獵捕之事。違律,主客被考病三年」。「律曰:若道士為人設廚時,客前燒香,不得葷穢。違律,考病百日」。
通過以上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天師道的廚會成為了溝通天師道道民世俗生活與神聖活動的橋樑,而這樣的一種集體飲宴的聚會方式也一直的流傳下來,成為了中國人處理家庭重大活動的一個習俗。
1輸罰未備遷考章:上言謹案文書,某州郡縣鄉里,男女生姓名年歲,妻息年歲,叩頭自搏,首罪乞恩辭,列素肉人,頑愚無知,貪生樂活,以某年月日,詣某官祭酒姓名,受某籙吏兵,以自保持,從來受恩,身體強健,肉人奉法懈怠,防險不固,以某年月日,行於某處,忽然失去符籌,思過責躬,累自首謝,從道求一及,比加賞慕,四齣尋博,遂失所在。有罪雲頑愚觸壁,致招深尤,某年月日時,為某事犯違師法,所佩某錄被奪,悔謝克躬,誓自改勵,叩頭向臣求乞平省,伏案師法,去失有罰,罰後更署,立功依科,某失如幹將軍錄,罰薪如干車,飯賢如幹人,制罰責者,以肅其違,值今災厄,私門困苦,敢綠大道慈仁含弘,每愍凡愚,法有申延,某失某籙,即應被罰,但某童蒙,加且女弱,或又老年,不任樵伐,未辦飯賢,誓志為計,展其立功,求乞哀恕,臣輒愚情,量儀准法,使行送罰,薪如干車,飯賢如幹人,以為微漸,懼不上合,伏用悚息,如蒙矜允,所送薪及飯賢如幹人,共值如干,又詣治請受,更令九官錄,謹為上聞,尋願白刺,其飯賢如幹人,別克良日,於治施設,所余薪及飯賢未具,須責詣治,解了解了,之後進受仙靈二官,某自申明太上天師洪澤大恩,臣草苗小子,不明大度,謹冒湯火,拜章上聞,願上官典者特垂矜省,原某愆失,千罪萬過,若有考召君吏為言功舉遷,加官益秩,無令患恨,恩惟太上云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