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真容 - 13:渤海,第一個海?
與東海和南海這種因方位而得的名字相比,渤海和黃海可謂「專名」。但研究上古的事情的時候,需要把黃海排除掉,因為它的歷史只能追溯到南宋 [1]。渤海之一名字的歷史卻古老的多,戰國時代的典籍中已有記載。所以在先秦時代,渤海是唯一有專名的海。
那麼渤海何以得名呢?渤的字義是「水涌之貌」。比如元稹詩云:「鯨歸穴兮渤溢」。這個含義顯然與其本字「勃」的「勃然而興」之義有關。所以」渤海」在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涌動之海」,這實在是非常耐人尋味。波翻浪卷、潮漲潮落顯然是海洋的共有性質,並非渤海之專利。以此觀之,「渤海」的初義似應不是專指某個海域,而是海洋的泛名。
實際上,在早期典籍中,「渤海」一詞確實有廣、狹兩義。廣義的「渤海」正是泛指海洋。比如成語「渤澥桑田」(「澥」通「海」)就與「滄海桑田」同義。關於「渤海」的這一廣義用法,我們不妨再多舉幾例。比如《漢書-郊祀志》:
「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隕,勃海不運,河不滿溢,川澤不竭」。
《淮南子-天文訓》:
「麒麟斗而日月食,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勃海決」。
《列子-湯問》: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莊子-說劍》:
「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魏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
李白 《大鵬賦》:
「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煊赫乎宇宙,憑陵乎崑崙」。
顯然,在這些例子里,「勃(渤)海」是作為海洋的泛名來使用的。
另一方面,「渤海」一詞也有狹義的用法,特指今日遼魯冀之間的北方內海--渤海,而且其歷史同樣久遠。比如在《戰國策》、《史記》、《漢書》中都說齊國
「南有泰山,北有渤海」。
齊國之疆域囊括今日膠東半島,南北皆臨海,比如其即墨城就在今青島附近,南濱黃海。既然諸書僅言「北有渤海」,可知此處之「渤海」並非泛指海洋,而是專指膠東半島北邊的今日之渤海。漢代置渤海郡,其轄域在京津唐和山東北部地區,恰好環繞今日渤海灣之西南隅。顯然在這些例子裡面,古人所言之」渤海」與今日之北方內海--渤海的概念是重合的,是此海的專名。
那麼怎麼解釋「渤海」一詞既是海洋的泛名又是某海域之專名這一現象呢?我們傾向於一個邏輯最簡潔有力的解釋:渤海應當是華夏先民所見到的第一個海,或者確切一點說:第一個地上之海。如前文所述,」海」字的原始含義是「天上之海」,所以先民們稱他們見到的地上之海為「渤海」,意即「涌動之海」,以與天上之海相區別。
如此說來,是不是天上之海的「海水」就不涌動呢?確實如此!
形成天上之海的夜光雲(微細冰晶層)當然會波動和平移,但在地面觀察者看來,絕大多數速度極慢,肉眼幾乎難以覺察。這是因為夜光雲的高度比普通雲層要高得多(兩者分別為80公里和10-20公里),見下圖中的例子。普通雲層的變幻速度尚遠不能與水的波動速度相比擬,何況更高的夜光雲呢?天空之海雖然有酷似瀲灧水波的形態,但它的波動卻是非常舒緩的,需要凝神仔細觀察才能注意到(網上視頻中的波動夜光雲是視頻快放效果)。這是它與地上之海最顯著的不同。上圖:與普通雲同時出現的夜光雲(注意兩者的高度差別)
老子《道德經》里說過一句很玄妙的話:「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
老子用它來描述一種虛靜恬淡、無掛無礙、無執無著的心境,是領悟了「至道」之人才有的身心狀態。「澹」之本義為「水波迂緩」和「恬靜安然」,那麼「澹兮其若海」的比喻本體是什麼呢?是地上的海洋嗎?
雖然曹孟德東臨碣石的詩篇中有「水何澹澹」一語,說明地上之海偶爾也有恬靜的一面,但這絕非它的基本性質。老子會用風濤莫測的海洋來比喻聖人的心嗎?這實在令人生疑。所以也有注釋家認為「海、晦」相通假,所以此處的「海」當解讀為「晦」,這樣可以把矛盾解決掉。但從「澹」的水偏旁來看,我們認為還應是「海」更合乎邏輯。只不過這個「海」,應當理解為「天上之海」。
老子是用恢弘闊大而又寧靜舒緩的天上之海來譬喻聖人的心境。「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看過夜光雲之後,才真正理解老子這句話的意境。用「澹」來形容「天上之海」,大概是上古時慣用的組合。曹操的「水何澹澹」不過是把它套用到了地上之海上了。不過這種套用,在中古以後毫不意外地絕跡了。
當然我們並不認為老子親眼見過「天上之海」,但他和孔子一樣,是那個時代的飽學之士,對口耳相傳的上古時代的事情多有所知。他的學問和思想並非無源之水,必來自於此。而他的孤獨也同樣來自於此。
有天上的澹泊寧靜之海,相比較而言,就有了地上的「渤海」--渤盪不休之海,這應當就是渤海得名的原委。
在一段不短的時間裡,今日渤海這片海域曾是先民們視野中唯一的海。所以「渤海」等同於海洋(由於語言的強大慣性,這一含義一直延續到戰國秦漢之際)。這即是它的廣義用法的邏輯基礎。碾轉千百年之後,當中國先民發現南方更廣大的海域,有加以區分的必要時,遂有東海、南海、黃海這些後起之名詞。此時的」海」已經褪去了它的原始含義,演變成為地上之海的泛名了。「渤海」的含義也因而收縮,還原為最初所見之海的專名。
[1] 黃海得名於黃河水給這片海水帶來的黃色調,黃河流入黃海始於南宋時代的一次改道,在那之前的古黃河是從天津附近流入渤海。近代黃河再次改道,復歸渤海,只是改為在魯北入海。
推薦閱讀:
※在國內的海島上出生並長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黃河攜帶泥沙是否會填平渤海?
TAG:渤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