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對美國人、美國文化有哪些刻板印象呢?
02-04
他們的性觀念有那麼開放嗎?學校生活那麼不注重成績之注重創新嗎?亦或是他們的民主。。。。請詳細說明
鏡像問題美國人對華人有哪些刻板印象?
相關問題中國人對美國的偏見有哪些?
一是關於宗教。
一談到去教堂做禮拜,大部分中國人也許會聯想到衣著嚴肅的人安靜而有秩序地在裝飾華美(哥特式建築、彩色窗戶、管風琴、蠟燭、唱詩班)的大教堂里的一排排木椅上坐著,聆聽牧師講述。當然,這樣的教堂是有的,甚至華爾街就有一個,高大氣派。但是也許現在的美國人有更實用主義的禮拜方式。11年去美國夏令營的時候,寄宿家庭帶我們去了一次禮拜,我們問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衣著?行為?他們說其實沒啥,不要穿得太誇張就行了。結果我穿了一件桃紅色的體恤,而同行的另一個同學還是佛教徒。到了教堂,發現根本和想像不一樣。那是一個挺新的建築,簡潔樸素,像一個大廠房,只有房頂上一個十字架看起來有點宗教味道。進去之後,寄宿家庭的媽媽向會場負責人簡單說了兩句,負責人看起來非常高興,問了我們的名字,拿記事貼寫下來粘在我們胸口。我們才發現所有人胸口都有自己名字的簡易胸牌,也不知道到場的人認不認識,大家都熱情地招呼著。進入會場,下面幾排椅子,然後是一個舞台(對,舞台!),感覺就像一個小型演唱會場。開場是一個樂隊(吉他架子鼓那種)演奏,有燈光有音效,是很好聽很流行的歌,但估計還是跟宗教有關,最後大家都一塊兒唱起來了。之後,牧師,穿著敞開口的休閑體恤(對不是黑色長袍),開始跟大家講故事。他嘰嘰咕咕說了一大堆我也聽不懂,但是最後讓一個人訴說了自己最近的一次遭遇(似乎是喪親之類的),然後最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場景就出現了:先是講述者身邊的人把手搭在他肩上,然後大家互相把手搭在對方肩上,整個會場的人都低著頭搭著他人的肩膀,分擔講述者的痛苦和悲傷,鴉雀無聲。隨後,又是一次動情的大合唱。
宗教在美國得到了一種新的詮釋,美國人似乎就是這樣喜歡簡潔方便,但同樣地毫不含水分,專註而虔誠。一個同學告訴我,她寄宿家的老婆婆說:我並不視之為宗教,它就是它,我相信的我愛的,僅此而已。二是關於繁華。
好萊塢電影里總是各種高樓各種繁華,但事實上,也就曼哈頓那一塊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夠蜘蛛俠蕩來蕩去。初到紐約,甚至會覺得破舊——不管是街道、地鐵還是高架,都有一種很舊很老的感覺,並不比國內新修剪的設施豪華靚麗;而其他地方更是很少有密集的高樓群。但是,這卻並不意味著蕭條落後。
關於老舊,有幾個原因。一是美國政府要撥款新建並不容易,公民會說:拿我們納稅人的錢都花哪兒去了!所以,既然大錢不讓花,就小錢修修補補能用接著用。而是之所以看起來老舊是因為真的很舊了,好多街道房屋都已經幾十甚至上百年了。當初設計的時候就是按照百年來設計,後期適當修補,可以使用相當長的時間,這確實是我們應該深思和學習的。第三,第三我還沒想出來。關於並沒有許多高樓群,其實美國相當人口都住的是小鎮的社區,大城市也並不是處處高樓。美國作為一個資深的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城市化、逆城市化甚至在城市化等多個階段。另外,也並非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成熟度越深。總之,一個好的城市並不一定需要密集的高樓,反而像華盛頓首都那樣建築高度不能超過方尖碑、雲集博物館、處處草坪花園的城市規劃引人入勝。暫時先寫這麼多吧,歡迎指正。謝邀!
就說一個:以為「白宮」真的是座宮。其實英語里就是個「House」,而且不少地方長期開放給公眾參觀。
愛聊天,包容性強。
美國的城市越小,成里的人確實更加友善並且喜歡互相打招呼聊天,但是並不意味著包容性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有些美國人在職場上愛聊的話題都是取笑同事,這樣的談話還不如沒有。推薦閱讀:
※國外關於華人的陳詞濫調有哪些?
※唐三藏在什麼情況下會變成女的?
※國人關於日本人的陳詞濫調有哪些?
※你見過那些意料之外潮汕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