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網路匿名特性是否有助於or有害於公眾議題討論?


網路匿名特性有害於公共話題的討論反方一辯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觀眾,大家好。

我方的觀點是:網路匿名有害於公共話題的討論。首先讓我開宗明義解釋一下有關概念。網路匿名即是在網路中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導致網上用戶和現實真人不能一一對應。而公共話題則是涉及大眾的,具有群眾性與普遍性的公共問題,這類問題往往能引起大眾熱議。討論的定義則是指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討論公共話題的意義在於可以幫助統治階級作出符合公眾利益的決策;或者在討論中促進公眾的認知,形成健康良好的公共價值觀。但我方認為網路匿名特性阻礙了討論意義的達成,有害於公共話題討論。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我方觀點。

第一,網路匿名特性讓網民在進行公共話題的討論時失去責任感。例如2008年的「蛆橘事件」。不明真相的網友們在網路上匿名討論說廣元的橘子里有蟲子,還說四川的橘子已被處理掉還撒了石灰。結果造成了,中國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水果——柑橘,嚴重滯銷。在湖北省,大約七成的柑橘無人問津,造成了約15億的損失。由此可見,在有了網路匿名特性的保護下,許多網民在討論公共話題時產生僥倖心理對自己的言論不負責任,進而造成了社會恐慌,人心惶惶。

第二,網路匿名特性不利於多元化聲音的產生。我們對於公共話題進行討論時就是為了想要傾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解到不同的意見和見解。就好比我們現在正反雙方進行辯論,就是要產生交換意見,形成思想上的交流,至於是否要形成一個正確而同一的觀點性的東西,其實不重要。所以說,在了解了對方身份的前提下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和分析他所討論的觀點和代表的層次,讓我們了解到社會不同角色的人的見解。這樣才會使公共話題的討論更有意義,更有內涵,更有內容。但如果是在網路匿名的前提下,所謂的理解分析、換位思考就成了空談,我們甚至無法考證他所討論的內容的真實性,以至於有害於公共話題的討論。

第三,網路匿名的特性讓我們在討論時不僅隱瞞了自己的姓名,同時也隱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在網路上我們隨口說髒話,不會有人在意,但在現實生活中,出於周圍人對我們的評價,考慮他人的眼光等客觀因素,就會督促我們提高自己的道德底線而不會那麼做。據調查顯示,在網路中,理性的進行公共話題討論的帖子只有11.46%。這說明,在「網路匿名」這把傘的保護下,很多人都降低或隱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在進行公眾話題討論時肆意發帖和評論,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就導致了討論時不文明現象的產生。

綜上所訴,我方堅決認為網路的匿名特性有害於公共話題的討論。


我是正方,貼思路貼思路(シ_ _)シ

網路匿名有利於公眾議題的討論

評判標準是:若網路匿名可以擴大人們對話題的參與度,使人們能更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對話題結果產生更多的參考價值。

匿名提供了更多的個人選擇:參與度高,積極性大

1.匿名保護機制:安全性

①匿名表達是個人選擇和免於恐懼的內心需求。匿名,可以為公眾創造一個開放的、免於恐懼的言論環境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而不用過多顧慮外界環境、自我身份及人身安全

②害怕被非議,害怕利益受損害,擔心遭受人身攻擊?③在敏感話題上,知情人敢於曝光黑幕而不受報復。網路匿名的環境,才使得廣大網民能夠更少顧忌、暢所欲言地對社會公共事務發表看法、大膽地批評政府及其官員的不當盲行而不用擔心被打擊報復。而我國近年來網路輿論監督、網路反腐方興未艾,也與網路匿名性有密切關係。在越來越常態化的公民政治參與和對政府的監督中,促進公權力在陽光下良性運行。

2.匿名:平等

①交流雙方可以更好的去除偏見。網路匿名有利於弱勢群體在網路社會中獲取更多的話語權。處於現實社會等級邊緣的人群就經常運用網路社會的匿名環境來伸張在現實社會中不被承認的主張

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接近完成,作為中國網民主體——主體是幾千萬大中專畢業生灰領蟻民和數億青年黑領農民工

3.匿名:討論為公眾議題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①參與度更高→各階層身份地位的人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見解,更能反映民意

②敏感問題上,知情人士能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駁論:

〖匿不匿名都會有〗

〖可以通過管理來解決,言論自由不可迴避的代價,但是可以降低損失〗

1.匿名使人們不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承擔真實的責任,因此也就可能暴露出許多人性的弱點〖惡性卻不違法的言論〗

①這些言論,我們個人是有分辨能力的

2.政府部門很可能為大量的匿名所誤導信息污染。各種冗餘信息、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大肆傳播,使得對於信息可信度的判斷變得非常困難〖匿名,信息更嘈雜〗

①這是網路造成的,不是網路匿名造成的

②一種是故意誤導

一種是發布者並不知道自己發布信息是否可靠

③〖即使不匿名,難道就不會造成信息的冗雜虛假不良了嗎?並不是所有虛假不良信息都回觸犯法律被追究責任。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是否匿名與信息的發布並沒有直接關係〗

④豐富和嘈雜是並存的,但是嘈雜只是豐富的一個副作用,對於公眾議題的討論而言,嘈雜我們可以通過辨別力去規避,但是豐富對公眾議題的益處不可替代。

2.網路謠言

①並非所有謠言的生成與傳播都與網路匿名有關,甚至在某些造謠傳謠活動中,傳播者主動亮明身份利用實名的影響力幫助謠言大量廣泛的傳播。由此可見,網路匿名雖然為某些網路謠言生成和傳播提供了庇護,但它不是網路謠言泛濫的決定性因素。

②辨別力

③危害性大的網路謠言是可以追究法律責任的:IP 實名制

3.實名制

4.水軍:網路水軍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製造輿論熱點,散布謠言,關鍵在網路匿名的掩護,一個表達主體可以註冊無數ID,造成眾人發言的假象

①實名制的普及

②人們對水軍的識別度提高

5.前後台匿名

①現在的趨勢是前台匿名後台實名模式,即使現在尚未完全普及實名制,然後實名制是大勢所趨〖微博QQ:以前不需要,現在註冊實名〗〖2012年月曰通過了《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②即便是現在,前後台匿名並不是完全無法追責:IP 〖互聯網上的IP 地址是惟一的

5.公眾議題需要群眾性和普遍性,?a)匿名讓公眾無法檢查議題討論的群眾性:身份隱藏,是利益集團的代言?還是真正的群眾??b)匿名讓公眾無法檢查議題討論的普遍性:馬甲橫行,表象的大多數真的代表大多數嗎??c)匿名讓公眾無法檢查發言人的背景和信用:發言人本身的信用度如何?

同一性。首先,網路匿名與實名是一件事物的兩種相對狀態,是相互衣存的,無法獨立存在。其次,網路匿名與實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絕對的匿名和完全的實名之間,存在著無數個中間狀態。再次,網路匿名與實名是可以互相滲透、相互轉化的

公共事務相關的言論特別是政治性言論。公共言論既具重要性又具脆弱性,公共言論的重要性表現在其具有公共價值而由憲法來保障,其脆弱性表現在因其指向、抨擊對象與公共事務有關,涉及政府政策及政府行為,易受政府的插手和管制。政府持有公權力,對於那些於自身無利甚或有害的言論,具有壓制的動機,也具有壓制的能力和手段。若政府對公共言論限制和打壓過度,便會出現「寒蟬效應」,意即人們因為害怕自己所發表的對於公共事務的看法會遭到政府的懲罰,所以他們不敢再在網路.上發聲。即使對政府政策和行為有諸多不滿,甚至對決策有誤的事項有整改建議,也不願意冒著被政府懲治的風險去建言獻策,以免招來「殺身之禍」。對於公共言論來說,真正的威脅並非來源於社會,而是來源於擁有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

網路匿名表達權是一項憲法權利

憲法保護的排除範圍

在我國《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網上表達自由的權利排除於保護範圍之外的內容分為三類:(1) 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言論。如利用互聯網公開鼓動顛覆國家政權、散布反黨反社會的言論,在網上公開誹謗、侮辱黨和國家領導人信息等。(2) 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的言論。如侵害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散布暴力、色情、恐怖信息等。(3) 侵害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言論。如在網上泄露他人隱私、敲詐和勒索、商業誹謗等行為。

以上內容,不僅為公民在網路空間發表言論預設了限制條件,同時也為公民的網路匿名表達權劃定了法律認可的范用。

目前的網路實名制實際上是一種「前台匿名,後台實名」的身份認證機制,要求用戶將真實身份信息提供給網路服務商或者網平台運營者進行身份驗證,在網路社會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仍然可以使用虛擬的身份從而保持真實身份的隱匿性。但這並不代表在網路社會的「前台」就沒有網路實名的存在。網路中存在的大量信息為鑒別行為主體的真實身份提供了可能,同時,是否在網路社會的前台使用真實身份也取決於行為主體自身的選擇。因此,網路實名可分為兩種類型:

(1)前台實名。指不論是否將真實社會身份提交給網路管理者或服務運營者,在網路社會活動中,主體都使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社會身份信息,在網路中以真實面目示人。

(2) 後台實名。指將真實身份信息提供給網路服務商或網路平台運營者,但在網路社會活動中使用虛擬身份。也就是說,主體身份的實名只是針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或者網路管理者,對於網路社會中其他人而言,其真實社會身份信息仍是隱匿的。


推薦閱讀:

知乎回答時忘了匿名就發出回答,怎麼才能恢復匿名?

TAG: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