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中是否缺乏浪漫呢?不要抖機靈,學術一些,如中國傳統文化重入世重實際,浪漫主義曇花一現等等
其實我挺討厭「主義」這種後綴大詞的,如果一個問題在討論之前沒有辦法確定論題定義的一致太容易雞同鴨講了,謝謝大家推薦的書,不過關於浪漫和浪漫主義,每次我查「中國人浪漫的缺失」總是會蹦出一堆大談特談浪漫主義的東西,浪漫一定要與主義掛鉤么……於是才來求教。不介意噴,噴出1w點,我能挑出1點有幫助的唾沫星子撿回去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鑒於我對問題的混亂程度我也搞不清我的著重點是否在與浪漫與浪漫主義的區別,很明顯,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可以以作家群和作品以及各種運動來定義的,而「浪漫」這個詞就不是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浪漫」法則,但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統一答案而放棄討論,不然就又是不可知論了。所以希望大家把自己認為的浪漫定義清楚後,再討論中國文化(中國人)是否缺乏「浪漫」,THX。
學術的回答就是:中國傳統有屁的浪漫主義。中國沒有,西方也沒有。浪漫主義,無論其含義如何含混,最早也只能追到十八世紀,如果我們相信盧梭是浪漫主義者的話。更嚴格的說,浪漫主義作為文學思潮,起源於19世紀的德國,19世紀以前,這東西就不存在。
學術的建議就是:滾去讀書。最起碼,讀本雅明《德國浪漫主義中的「批評」觀念》、艾布萊姆斯《鏡與燈》和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其實這個問題挺好的。不過菜鳥茫對於浪漫主義不通,但也知道,浪漫和浪漫主義不是一回事。浪漫後綴上「主義」,並不是表示「浪漫」這個好端端的詞變成了一個裝逼的大詞,而是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同理,古典文學,德國古典時期的文學,這些不是有專有名詞規定的就不能亂叫。不是要學術一點嗎?學術,要規範。浪漫和浪漫主義,絕不是一個定義哇。
浪漫是一種情懷,這並不是一個學術上的名詞,反而是一個普通形容詞或者名詞。這個不分中國人外國人,是個人都有吧。這些是基於人性基礎上的東西,你要說因為特殊社會原因缺失的話,該有一個詞叫物極必反了。在明朝這種環境下偏偏產生了金瓶梅。在貞節牌坊林立的情況下,還有牡丹亭。金瓶梅姑且不去說它,牡丹亭可是上得了檯面的。杜麗娘由情到愛,至少對於我來說,已經是蠻開放了。
至於浪漫主義,這是個特有的概念。這並不是一個中國特有的概念,而是西方文學的標杆在中國文學中的衡量。這個衡量可以往前移,就是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這兩大標杆去套中國古典文學。你學過語文的話一定可以回憶起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個源泉。一個是詩經一個是楚辭。還有杜甫李白,不是在語文中被稱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高峰嗎?如果在用這個概念去套的話,一般認為,西遊記啦牡丹亭啦等等,都是浪漫主義力作。其寫作手法、追求目標(主題)和語言使用等等,都是浪漫主義的體現,具體就不分析了。但是(我冒昧把這個但是加個粗好嗎因為但是後面的才是重點),我說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不是因為這些。首先我之前不知有沒有表達到位,就是你既然要學術一點,恐怕不能討論浪漫這個詞。請題主取捨你要說的是浪漫還是浪漫主義。如果題主要討論浪漫這些事情,大抵可以翻看一些愛情啦傳說啦竹林七賢啦私奔啦之類的事情。如果是浪漫主義,可以冒昧把它伸到古代文學的研究範疇。用浪漫主義來衡量中國古代文學,是跟中國傳統國情有關的。中國近代的積貧羸弱,向西方學習那一股股大浪潮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導致西方文學的衡量標杆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學中去。舉個例子,像王國維談紅樓夢,用「欲」代「玉」,這固然是一個比較好的角度,很新穎,但這隻能當成他的本科論文來看,因為在攝入西方思路的時候,他把中國思路給堵上了。這個意思就是,在古代文學的研究中,西方話語剝奪了中國話語。回到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個問題上來,這是一個典型的用西方標尺來衡量中國文學的例子。可以說,中國文學,無論是詩經還是離騷的創作,自發的都不存在一個浪漫主義或是現實主義的標籤的,這個標籤是後來加上的,不止是後來加上的,它甚至不是按照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脈絡來的。曹順慶先生提出了一個「失語症」的概念,如果你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去看一看這個概念。這種「失語症」的表現很多,還有比如悲劇這個概念,等等等等,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當然再廢話一句,我也不是很相信 @海尼森所說
學術的回答就是:中國傳統有屁的浪漫主義。中國沒有,西方也沒有。
這個回答。因為西方能提出這個概念,是自身發展的脈絡中有這個雛形。一個概念的提出,不會在文學發展的源頭就顯示出鮮明的特徵的。它需要積累,絕不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你要去看西方浪漫主義傳統,我覺得題主也不好只看這一思潮盛行時刻,還得從兩希來源去看。
不過西方文學的發展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但它和中國文學發展決不能混為一談。中國古代文學不是沒有和外界的交互,但大多也是一個向外輻射的過程。我覺得是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比較獨立的發展過程的。那它就需要一個自己體系內的概念產生。借鑒西方,個人覺得是一定需要的,但不能是一個具象的概念直接拿來用,而是要借鑒方法。中國古代文學,也不能停留在一個考據等外圍層面,也不能停留在古代文論範疇上的文學批評。現代文論的概念需要介入。這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見。當然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在慢慢改善的。像是馬克思的幾個社會階段那個理論也是慢慢的在史學界退出了一樣。總的來說,菜鳥茫覺得,綜上,缺失這個詞不合適。體系和概念的不對應才是根源。菜鳥茫愚見,歡迎商榷。(ˉ﹃ˉ)題太大,足夠寫一本學術專著。就個人印象簡單地說說吧。在漢代之前,中國的文化思想是十分豐富且多樣的,所謂「百家爭鳴」。漢代以後統治階層推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漸漸地成為了主流。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到民國吧,解放之後就無所謂討論傳統文化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類的經世致用的思想在讀書人中可以說是一種主流的思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重入世、重實際」。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以來都有「浪漫」因素的存在,漢以前,「老莊」算是浪漫的典型、漢以後有魏晉風流,唐有李白(唐詩中的浪漫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宋朝徽宗皇帝自己就是個浪漫的主兒,元朝中原受外族入侵,漢文化受到了壓制,但也出了關漢卿等一系列劇作家(那時既沒有稿費也沒有小劇場,寫劇本實在不是一件講究實際的事情),明朝有大名鼎鼎的唐伯虎,清朝的紅樓夢算是「浪漫」的傑出作品吧。
個人覺得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其實都不缺乏浪漫的因素,並且傳統文化的範圍實在太廣、古琴、繪畫、書法、雕刻、曲藝等眾多藝術形式都在傳統文化的範圍內,所以很難說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浪漫。
寫到這裡,我仔細看了一下題目,可能題主的主要意思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特質中是否缺乏浪漫,而重入世、重實際。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從小讀聖賢書、考取功名、謀得官職、為朝庭效力乃是一條主流的人生道路,大多數讀書人也都是遵循這麼一條路線而刻苦努力,從這一角度說,確實是「重入世、重實際」。但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也有一套精神審美的標準——清新脫俗、不為名利所惑者,很容易得到讚譽與欣賞;而太過功利事故之人,則容易為人所不齒。所以我認為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來說,即使有著一條主流的「入世」的人生道路,但是骨子裡依然存在著浪漫的細胞,浪漫這東西,雖然不多,但一直都有吧。
浪漫主義某個角度上可以是一個評價,而浪漫是確切存在的,不謝
從 入世 這個畸形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人太愚蠢,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浪漫。
古中國文化在現代人 看來「脫離科學,缺乏根據,但的確挺有道理」,它就可以被評價為浪漫主義
在中國人看來,傳統的中國文化還是挺浪漫的,「質樸純潔」,「自由宗族」。反之觀看西方老文化,充滿宗教,戰爭暗示,這就不是浪漫。浪漫的主要特徵就是短時間內不能夠完美演繹,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礪,證明。很容易會被蠢貨當成是」先洗禮,後傳教」的模式,本末混亂,連所謂的「入世」你都沒有資格。就像「興趣是學習的老師」,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興趣的引導能力我無需多說,的確不大。本來這句話起碼有四個考慮元素,但被蠢貨處理成「一對一」用來解決問題,肯定事倍功半。浮於表面的知行合一不就是自套籠牢?你先要豐富自己的學識,而不是人云亦云。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中國文化體系四個要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