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執我見如須彌山,不執空見如芥子許,怎麼理解這句話?


第一,佛沒說過這句話,此話乃後人杜撰。

第二,此話有一定道理;然則要理解這句話,不能只從句子本身入手,還要回到相應的經文中去。

有此兩種認識,我們解讀句子才不會走入岔道。

好,言歸正傳。此話是後人改編三部佛經的經文,揉合而成。它們分別是:<大寶積經>、<無上依經>和<楞伽經>。

原文句子我列於其下:

「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大寶積經>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無上依經><楞伽經>

對照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後人杜撰的句子把「增上慢」三字給刪了!難怪後人寫的這句話如此難被理解。它閹割了佛陀的思想,把道理說一半又不說一半。

結合佛經原文來看,一切便變得很好理解了。

為什麼「不執空見如芥子許」?因為執著空見會生「增上慢」啊!

你會問,「增上慢」又是什麼呀?簡而言之,「增上慢」就是我們俗稱的「傲慢」。

放在佛教的語境里,就是指:一個人沒開悟卻自以為開悟,還要看不起那些沒開悟的人。這種態度很要不得的啊。不單佛陀這樣認為,耶穌也這麼認為。所以基督教把傲慢放到了七宗罪的首罪,告誡信眾要時刻謙卑。

執著空見的人會變得很傲慢,而傲慢的人是聽不進任何正法的。你跟他說:「誒,你錯了。」傲慢的人會立刻條件反射式地反駁:「你才錯了,你全家都錯了。你這麼蠢的人還敢說我錯,還不先去掂量掂量自己多少斤量!」

傲慢的人不會虛心地先接納別人觀點,仔細分析是否有理,然後心平氣和地反省和學習。他們那個傲慢的心啊,已經斷滅了一切能獲取智慧的可能。

所以佛才在<無上依經>里補充說:「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


比方說,有兩個用板車拉煤的。甲說:我們趁年輕多出點力,一天多拉兩車煤,多掙20塊錢,日積月累生活就會慢慢好起來。乙說:扯淡,我們就算一天多拉十車,拉一輩子還是屌絲,說著把板車掀了。

前者就是「有見如須彌山」,後者就是「空見如芥子許」。

但,關鍵不在這12個字,而在一個「執」字上。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乙說:扯淡,我們就算一天多拉十車,拉一輩子還是屌絲。嘴上這麼說,卻沒把板車掀翻,照樣賣力地多拉了兩車,多掙了20塊錢。——這就是「不執著」。


這句話一般常引述為「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介子許」或「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先找到出處: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1 冊 No. 0310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

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應修習正觀諸法。云何為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複次迦葉。真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複次迦葉。真實觀者。觀地種非常亦非無常。觀水火風種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所以者何。以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複次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無罪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乃至有垢法無垢法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受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複次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複次迦葉。我所說法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但為集成是大苦聚。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複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複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迦葉。譬如醫師授葯令病擾動。是葯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葯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大正藏 No. 0351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失譯

1卷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

複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如是本空末空。現在世空。當令依空莫依於人。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如是迦葉。寧猗我見積若須彌。不以憍慢。亦不多聞而猗空見者。我所不治。譬如良醫應病與葯。病去葯存。於迦葉意所趣云何。此人苦患寧盡不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葯在體故。如是迦葉。空斷一切見。若有猗空見者。我所不治。亦復如是。

大家可以參照大德的講記看。


這句話就是說,執分為」執我(我執)「和」執空「,執就是執著,」執我「就是對於自性的執著,認為萬有都有自性;執空,就是對於空性的執著,一般體現為認為萬有都沒有自性。」執我「和」執空「是」執著「的兩種極端情況,但在學佛者看來,」執空「是比」執我「嚴重的多的執著,因為」執空「者要比「執我」者更難於開悟。這是在實際修行中的經驗之談,按照次第,學佛者需要先破除「我執」,但在破除「我執」之後,容易「執空」,而且更難於破除,所以說「寧執我見如須彌山,不執空見如芥子許」。正確的做法是「守中」,即所謂「中道」


針對該問題的回答,從回答層面上, @Karma順超的答案已經很完美了。

可惜,所有的回答里,夾雜的私貨太多,當然,本來知乎就是談自己理解的地方,不夾雜私貨還來知乎幹嘛?於是我就在這裡論述一下這些私貨的問題。

總體概括下,首先,這些人認為,我執與空執,我執還好破除,而空執就非常難了。的確,讓一個人破除我執,只要讓他懂得舍,讓他脫離,就可以了;而空執,由於已經貼近了世界本源,想脫離,會發現無從下手。

但是,這些人的私貨就在於,他們對空執的評價是,「不要陷入空執」。這就是蠢了,因為必須要陷入空執,你修行的目的,也在於「陷入空執」。

我這個人懶得查佛經給你放這裡,但是我記得一些內容。悉達多喜歡用舟和彼岸來比喻法和覺的關係,這是很確切的,你要到彼岸,是需要藉助一些東西才能過去的。而且,這有兩層內容,看到彼岸,和肉身到達彼岸。

這是完全兩個事兒,相互之間有影響,不排斥,相輔相成。但是也並不是說,就取一個就可以了。

想要肉身到達彼岸,自然需要修行,這是必須的。你必須逐步學會舍,並且讓自己的潛意識逐步獨立。

想要讓眼睛看到彼岸,也就是思維達到彼岸的高度,那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學。這需要理解世界的運動性,理解空性,然後對生活中的一切做出合理的解釋。

這有三個層次,第一層,知道空是啥,但是想不明白為什麼;第二層,認為空就是無,啥都是無;第三層,認清空是無自性,是運動。所謂空執,是第二層的事情。

在中國我見到的修行者,腦袋裡都有一根傲慢的弦——他們無法理解,不修行怎麼能體會法,怎麼能覺?因為他們不懂得,看到彼岸與渡到彼岸的區別。

修行好比是一下一下划船,而看彼岸好比去找最近的路。所以二者相輔相成,你划船的時候,能夠抬頭看下自己的方向對不對,你就不容易出偏,甚至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你看了以後,覺得彼岸是好的,修行有價值,那麼你可以設計自己的修行方式,並且帶著明確的目的去修行,自然可以一日千里。

但是,我們同時也要認清,修行的門檻是很低的,但看彼岸這個事兒的門檻是很高的,悉達多是先看到彼岸,然後才修行的(或者是邊看邊修行),那是因為悉達多想清楚了。換個人,菩提樹下坐十年,哪怕你修行十年,你看得清么?後來悉達多在推行他的法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老百姓理解不了,當然那個時候更慘,連修行都推不動。

所以,有些修行者狂妄的號稱「光讀經,不修行,怎麼能體會法?」其實這樣的人是很可憐的,夏蟲不可以語冰,他們壓根不知道,其實人類的思維深度早就達到並超越了悉達多當年的程度——這簡直是一定的,兩千年過去了,人類若絲毫無寸進,可以一頭撞死算了。所以其實有另一條路幫助人們去理解法,去看到彼岸。

我接手一個新團隊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否則,這幫人以為自己做的就已經是宇宙間最好的了,彷彿全世界只有這一種方法。我每次都會用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告訴他們,我們只是井底之蛙,這世界上不僅有天才,這些天才還會幫我們制定出變成天才的教程。悉達多是天才,他不僅制訂了適合蠢材的方法,同時他也制訂了適合天才的方法啊!可是你不試試,你怎麼知道自己一定就是蠢材,而不是天才?

東方佛教神化悉達多太過了,導致連阿難那樣的笨蛋,居然也彷彿無法超越。悉達多就是一聰明的普通人,阿難則乾脆是個笨蛋。悉達多為阿難量身定做了修行體悟的方法,阿難靠大堅毅,大執著,最終得悟。笨蛋與天才,不過是距離遠了點兒,本質上沒區別。

於是他們選擇這條最蠢但也最保險的路,先拿自己當笨蛋,然後再重複笨蛋到天才的過程。他們告誡學徒,讓他們學習小學的課本,千萬不要碰初中的課本,否則「思想會亂」,然後持戒修行,船先划出去。邊劃邊看,看到了問題再來問。可是,小學課本里,彷彿海市蜃樓,彼岸被嚴重的扭曲了,甚至都不是彼岸了,這邊劃邊看,就成了不一定劃哪兒去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多人這輩子用了幾十年都沒見過彼岸啥樣,這輩子沒指望了,只能指望下輩子。可是悉達多很清楚,沒有下輩子,下輩子是小學內容……

你說這幫人,自己願意走彎路也就算了,居然還敢嘲笑別人?他們居然還用小學的內容嘲笑別人?

對於中土的修行方式來說,他們由第一層次入手,在不斷的修行中,體悟第二層次,有些人終於到了第二層次,這時候已經是大能了,很多所謂的高僧,就在這個層次為止了。你們知道我在說誰。你去讀佛經,你會看到,過去的好多高僧,所謂的菩薩,寫出的經書,也就到第二層次為止了。所以有些經書或者狂妄的僧人居然說,悉達多和阿羅漢們,都是一個層次,很遺憾,從思想性上來看,貌似不是。

但是,我也不能確定悉達多就到了第三層次,畢竟我水平不夠,沒研究過佛學歷史,我只研究過哲學。當然了,在今天,哪怕悉達多沒達到第三層次,我們也可以創立一個新佛學,用第三層次當內核。只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到第二層次就足夠用了,第三層次是否有必要,是另一個問題了。

----------------------------------------------------------------------------

後記,第一版有個地方記錯了,我記成了心經是第二層次,後來反思了下,發現並非如此,而是後人的解釋是第二層次,於是刪掉。


這是對「空性」最常見的誤解導致的,認為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這個說法為害甚巨。

實際上:空 不等於 無

因為既然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那就什麼都無所謂了。無所謂吃肉,無所謂修行,無所謂戒律。

所以現在好多人一張口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以至於影響了社會思想,普遍有種把」看透了「」神馬都是浮雲「,當作自我標榜的心態。

所以要以」有「,修」空「。

佛教種種紀律、法門,乃至種種世俗意義上的努力、奮鬥。都是」有「。

空,是達到了一定境界都得領悟。

」明朝有位大禪師叫作栯堂法師,他有兩句詩,「千丈岩前倚杖黎,有為須極到無為。」就是說必須要修到了極點,才能夠空。「-南懷瑾師《維摩詰經》講記

PS

望文生義,害人不淺啊。


談談我的理解。

這是個比喻,「須彌山」意指其大,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外部世界。「芥子」說的是「阿特曼(atman)」,指人的內心。外部世界種種光怪陸離只是內心所呈現出的「相」,並不是「須彌山可以納入芥子」,而是「須彌山只在芥子之中」。


可以笨點,但別耍小聰明。


我大概看了一下上面各位的解釋,似乎並不是很切合那句話的本意。

這句話的本意就是讓我們有奮鬥和拼搏的精神。

我們千萬不要聽信佛陀說的,世界一切萬法本空等等這樣的話,就認為世界是虛無縹緲。於是,我們就開始學佛打坐,沒事就死坐呆坐,這是非常愚昧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與其是吃飯打坐吃飯打坐這樣循環往複,不如另外一個人吃飯種地吃飯種地。因為,吃飯打坐的人什麼事情也沒有做,而且是真的什麼也沒有做。

一旦一個人只聽信了一切空,而不去過問萬事萬物,就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哎,算了,反正一切空,就當沒有過。這種非常消極的心態,正是由於偏執於空而產生的誤解。於是,這句話就是當即呵止,就是說,反問你,你憑什麼就不如人家?你憑什麼就不如別個的本事,你憑什麼就只配吃泡菜乾飯,別個就配吃大魚大肉。別扯佛陀的空,那是空見,不是真空。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我們努力拚搏。因為。。。

佛陀是精進,精進就必須勤奮。

佛教4個要義之一就是精進,所謂精進,就好像易經的生生不息。佛陀為了求道,他並沒有死坐在那裡對萬事萬物不聞不問,釋迦穆尼離開了王宮,來到山林野地拜訪賢者,這個全部都是精進。如果佛陀執著空見,一切都空了,他就會很自然的想,既然一切都空了,那還求訪什麼呢?繼續自己庸庸碌碌的生活算了。

空見讓我們懈怠,自大

我們見過多少,自己沒有修為,卻自以為很有修為的人。他們自己獃獃的坐在那裡,什麼也不聞不問。如果我們有事情請教他們,他們就非常的得意的搞一些形式,好像他們是很有修為的樣子。可是,如果我們拿把刀,抵著他們的脖子(別說是不敬,只是試試功夫如何的形式),或者拿錢要他們幫我們做做法事,他們就一下子表現的很不一樣。這就說明,他們為利益所動搖,根本上,還是沒有任何脫離凡塵的。

如果我們暫時無法悟道,千萬不要以為道是空於是不求自得。而是要上下求索,如果求不到,不如做一些實在的事情,上養父母,下養子女,親兄友弟,做好一個人,該有的品格。並且,注重自己的儀態禮節,因為這個身體就是你自己的全部。哪怕是認定這輩子死了就不會有下輩子所以要奮鬥,也比總覺得生生世世無窮無盡而懈怠,要好無數倍。


自思有類「無為而無不為」。


打上眼一看,感覺是這樣子~講點實在話,不準忽悠人~


佛教邪見分為兩類,一是常見,認為有一個常住不滅的五蘊我,一是斷見,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生滅五蘊之外沒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常見雖認假為真,但通過如理作意,觀察五蘊虛妄,終可認識到五蘊皆是生滅法,斷除五蘊我的邪見;可是如落了斷見,會使得修行無所依,二乘聖人滅盡五陰十八界後,不受後有,成了斷滅空,亦無涅槃可入;大乘菩薩證悟明心,修行佛菩提道亦成為戲論,因果輪迴也將無從談起。雖說真正佛法非斷非常,不落兩邊,但相較而言,斷見對於修行佛法,障礙極重,危害極大,難於對治。所以才說寧有深重的常見(我見),也不可有半點斷見。


妙法決定業障經:

複次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何以故?為障佛道故

佛告夫人: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


看了下回復的答案。

忽然覺得,既然為了這樣一句話都煩惱不已,倒不如先放放。

自心不持還能護持他心?

說實話,我都已經忘了題目的那句話。不過如果題主真心想知道,我幫你「艾特」一位師兄,請他解答吧。@劉俊


寧願我們起有神我這樣的執,也比起什麼也沒有這樣的空見好,我執好破,空執難破。

怎麼破空執?不以見為真,所見盡非真,破一切見。

也就是中觀,不落任何邊見。

這句話有一個重要前提:沒有正確理解空,把空當做什麼也沒有了。這句話是對沒有正確理解空的人說的。如果正確理解了空,則既不會執有,也不會執無,不會有任何執。


金屑雖貴,入眼為害,法執比我執更甚


《涅槃經》說:「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暗鈍「。

或許是指修四禪則入深定,入深定則住空性,住空性則不思惟,不思惟說得好叫心無旁騖,說不好就是土木頑石,不聽、不想,既斷了妄念也斷了慧見了。

故而如是說「不執空見」吧。


這種話怎麼能單獨摘出來呢。懷有深深的惡意。


觀空不空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外資品牌集體輸給了卡薩帝?
打電話時,覺得說的差不多了,如何禮貌的掛掉電話?
圍巾怎麼戴又保暖又好看?

TAG:生活 | 佛教 | 宗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