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普遍說中國教育體制抹殺人才,那年輕人自己該怎樣學習才能自救?

本人大一即將大二,比如拿高等數學為例,怎樣才算不按中國教育體制的學。考試那是另一回事


我覺得要想成才,首先得佔有資源和機會。如果這兩樣全都搶不到,你頂多學成民科。


人才,從外因來講,是物質財富堆積出來的!

愛迪生成為發明家前,做凳子做壞了15把,發明個燈泡做了上千次試驗。。。。。。

背後都意味著不務正業,浪費糧食。

人才,要在適宜的環境才能表現出來。過去的中國,人均GDP那麼低,能供養的人才當然鳳毛麟角。而現在能供養的人才,逐漸多起來了。

如果真是教育制度抹殺人才,那這幾年科技水平的突飛猛進,都是哪裡來的?當年一樣樣國外進口的昂貴的用品,如今變成了白菜價,這不正是人才作用的結果嗎。

正好我也學高等數學,雖然我和很多同學一樣完全用不上,但我一個做衛星接收機高工的同學,最感嘆的就是當年這個高數太有用了。

用不上,是沒有給我們這個條件。給了條件,你沒料,那也成不了才。

學以致用,學是根本,致用是發展。不學,指望投機取巧是不行的。


不用亂聽人說,把考試考好了是根本。拿平時不聽課考前突擊考試水過的人抨擊教育制度,怎麼也沒有說服力吧。

個人認為除了把考試考的盡量掌握,尤其是你們專業需要的基礎課掌握紮實,沒什麼其他要做的。學專業課的時候能把相應知識點關聯起來,這樣能達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學信號處理的時候你把傅立葉變換都忘了那肯定學不好。


謝謝邀請

所謂的抹殺人才是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說的,在國內正是這種體製為本社會培養「精英」的

在任何社會就必須適應社會的文化,這樣才能讓社會認可,才能攫取更多的資源為理想服務。如果不適應就只能認栽,只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多練習和應用。

把學到的 教給別人。或者在專業問題中使用。收集一些概括、理念的資料。或者自己整理。

沒事學點編程也不錯。


說實話,我只見過有那些學得特別好的人甚至出國到世界前五大學深造的人的思想以及學術都比較自由。若你想在某方面不守體制約束,那麼很簡單,要麼你成為體制的制定者,要麼你就學得特別好,打破自己身上的束縛。


抹殺就抹殺吧。在校期間考試考好成績,拿獎學金。畢業考個985研究生,然後找個高薪的工作,買房買車娶老婆。至於你作為人才抹殺就抹殺吧。


我所認識的所謂體制內的好學生,他們在少年養成的良好習慣可以讓他們受益終身。具體表現在對自我強大的控制力上,比如我們周末一起玩lol的時候的時候他可以跟我們一起玩的很開心,可是他永遠可以在自己規定給自己該停止的時間停下來。而我卻總會在這個時候安慰自己再來一把就結束。所以不要覺得國內教育體制有百害而無一益,任何事情的存在本身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改變不一定一定會變好,也許更糟也說不定


推薦閱讀:

TAG:創造力 | 教育 | 人才 | 自學 | 高等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