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人喝酒看起來大口大碗的特別爽,那是什麼酒,好喝不?反正不像現在的啤酒那味道。求解釋?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通過蒸餾提高酒度。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地的蒸餾酒還沒有完全火起來,或者是說當時由於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們覺得發酵酒好喝,沒有高濃度烈酒的辛辣苦澀,所以還是將發酵酒作為高級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裡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

  而到了元朝因為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以及完全統治中土後,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他們生於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1.榨制酒,這些在一些當時作家的文中可以窺探到:

比如《水滸傳》第四回描寫五台山下的一家小酒店,有這樣的詩句:「破翁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簾。」第六十五回寫張順在楊子江遇險的一個情景:『張順爬上岸,水淥淥地,轉入林子里看時,卻是一個村酒店,半夜裡起來醡酒,破壁縫透出燈光,」這醡酒與榨酒相當,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名詞用,根據《詞海》釋「醡,榨酒的榨床。」黃庭豎《詞韻楊君全送酒》:「醉頭夜雨排檐滴,杯麵春風繞鼻香。」這裡用釀酒的方式告訴了咱們,是榨制酒

而我們現在所喝的白酒這類的為蒸餾酒,現在學界主流的說法是,蒸餾酒起源於元朝,由阿拉伯人傳入,在明代李時珍的記載中:「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乘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黎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當然也有種說法是蒸餾之術宋代便有,但是是秘而不宣的。

可以說有這項技術,能夠釀造蒸餾酒,並不代表在當時能夠普及到底層民眾,所以大部分當時的古代人喝的還是所謂的濁酒,也就是榨制酒,至少到了宋朝,底層民眾更多的喝的還是榨制酒。

據不完全統計,宋朝詩詞中出現的「濁酒」有295處,比如陸遊的「濁酒一尊和淚斟」,黃庭堅的「濁酒黃花」,辛棄疾的「素琴濁酒喚客」。

2、葡萄酒

據《平預覽》中記載,唐太宗征服高昌的時候,將高昌關於種植葡萄和釀酒的工人帶回,在宮廷中開始釀造葡萄酒,在李白的「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可以看到。

3,、當然還有一些類似於菊花酒啊,桂酒之類的酒,古代人民智慧是無窮的啊~~

————————————————

以上回答,來自酒研社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我


古代沒有蒸餾技術,酒的度數很低,可以那樣大口大口的喝。


古代的酒叫水酒,酒精含量低,就像現在的散啤,米酒之類,你也能大口大口拿碗喝。


估計就是黃酒之類的╭(╯ε╰)╮


推薦閱讀:

在中國白酒釀酒領域,傳統釀酒工藝和現代釀酒技術比,哪種方法造出的酒更優?
20161112水井坊典藏評分
金酒有啥簡單的調配方法?
中國傳統的白酒和世界其它種類烈性酒(威士忌等)釀造工藝上哪個複雜?有何區別?
高年份的威士忌真的好喝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