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為什麼不出一個條降噪的藍牙耳機升級線?

熟悉SONY入耳耳機的用戶可能都知道SONY有出一些耳機升級線,比如下面這些:

今年SONY有推出一系列降噪耳機:

問題來了,那麼SONY為什麼不針對高端可換線耳機推出一個款「降噪藍牙耳機升級線」?知乎據說藏龍卧虎,不知道有了解這方面信息的朋友沒有?

——————————————————更新——————————————

非常感謝大家的回復,漲姿勢了,對降噪耳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大家的回復中也對「如果未來有相關產品推出」時的產品形態有了一個大致概念,肯定不同於以往已有的產品形態,可能更像是一個獨立(模塊化)的降噪單元,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現有hifi耳機使用,外觀可能是包耳耳機或者運動耳機的形式(內部有兼容現有hifi入耳耳機的介面)也可能是降噪豆的分體形式,但考慮到一個耳朵單獨降噪意義不大即使分體結構也是需要一起佩戴使用的,只是觀感更簡潔而已...歡迎牛人們繼續腦洞,^_^


結論,原理上「不可行」。

主動降噪耳機都有顯著的特點,收音MIC位於耳廓位置,而通過換線是無法把MIC放在這裡的,MIC與耳廓位置有差距主動降噪就成了瞎貓,所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降噪藍牙耳機升級線」是無法實現的。

好像有人還是不理解為什麼不會有「升級線」再說清楚一點吧:

如果用「線」的話,mic只能被安裝在頸部!頸部!(或者套個殼,不過這樣誰願意用呢)這跟其他的降噪耳機差的太多了,即使是大耳mic依然在耳廓位置。


這個線要是賣貴了沒人買,便宜了沒人買降噪耳機,經濟角度分析也不值


其實有人說原理上不可行,其實我覺得是可行的。

降噪耳機確實在耳朵外面要有外界的收音才能降噪,但是大家看一下這個。

1000x並不是像耳塞一樣直接在耳朵孔外面進行收音,也就是說和人耳實際聽到聲音的位置是有一點偏差的。

那開動一下腦洞,m2bt1的mmcx介面處,【耳機不在身邊直接拍盒子將就看

這樣的話理論上是不是也可以加一個降噪必須要的收音裝置呢?從原理上是否就能夠產生藍牙降噪么效果呢?不過這樣的話mmcx介面應該就不得不做得更大一些,像貼合耳朵的定製耳機(我就是拿來接的es50),佩戴是否合適呢?

不過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每個塞子自身的隔音效果是不一樣的,那怎麼保證他產生的反的聲波不會過大額外產生噪音呢?(比如ex750的實際降噪/隔音實際還不如我的es50)


這個藍牙升級線只是給一眾傳統hifi耳機用戶藍牙升級的。添加藍牙功能。

降噪問題不是它該考慮的。就像sony的產品線並不會把所有的強勢功能都做到一起。一是衝突。二是價格。因為價格因素,所以所有產品都必須有明確的定位。

降噪和hifi一直以來就是兩條路線,互相主打的目的很明確。帶降噪的幾乎不能叫做hifi耳機。而hifi耳機加一個簡單的麥克風都有人覺得影響音質。更別說降噪了。

就算現在技術有了進步,加上目前無線化的趨勢,降噪和藍牙也能擁有了一些音質。但是這只是在最初級的階段。給傳統hifi耳塞藍牙功能已經是不錯了。

君不見m2bt1還是老式的前出線不帶理線槽的設計。本就沒有更新到自家最新。更別說添加主動降噪了。以後或許能有,不過幾率很小。

因為技術上不成熟。或者說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要說的是主動降噪原理。麥克風檢測環境噪音,傳輸給運算模塊,生成相位相反的聲音播放出來,就會產生抵消效果。抵消噪音。

目前主動降噪的技術,分為前饋式和反饋式。

它們的區別就是採樣麥克風的位置。

前饋式麥克風與喇叭隔離。只採集環境音不採集播放音樂聲。所以不會對音樂聲產生干擾,產生誤把音樂聲檢測為噪音予以消除的現象。但是由於它與喇叭隔離,所以必定有一些距離。就有可能產生相位差。而且由於它與喇叭隔離,所以它採集到的聲音是未經衰減的。真實噪音是經過耳機腔體等的衰減才傳入耳朵的。如何精確計算出這個衰減幅度也是一個難題。不同耳朵的不同佩戴方法都會影響噪音衰減幅度,而且不同頻率的噪音衰減幅度還不一樣。

反饋式是安裝在喇叭附近的。這可以說是最接近人耳真實接收聲音的位置了。但是它同樣會採集到音樂音量。所以就有可能把音樂中的一些部分當成噪音消除。

有些高級降噪耳機可以使用兩種結構。實現互相配合達到更完美的效果。不過這樣勢必會有更複雜的演算法。佔據更多的體積和能源。

所以說降噪耳機線,這個採樣麥克風的位置就很難解決。不接近耳朵的話效果不好。

就算真有了降噪耳機線,並且把採集麥克風做到了效果最好的插針部位,但是問題就解決了嗎?當然不會了。還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就是藍牙升級線本身就是用來匹配各種各樣的耳機的,並不想qc30或者wi1000x這樣是統一的耳機統一的參數。

不同參數的耳機,有不同的發音參數不同的隔音程度,不同的阻抗和靈敏度。這樣一來,假設降噪模塊給出了正確的消聲音源,但是經過不同的耳機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有些耳機天然漏音,消聲聲波振幅就不夠不足以抵消,有些耳機天然隔音,振幅過大反而產生新的噪音。有些耳機發音參數,在各頻率上都有各種不同音染。或高或低或連綿或尖銳,根本無法統一的如實還原消聲信號,那主動降噪就是個夢。

現在的降噪完全是靠調試函數。也就是現有產品,產品的各個組件各個位置,都固定好,再去調。調到消音效果出色為止。其中任何一點改變哪怕導管變粗一點,都會導致這個各種函數組成的配置文件不適用。更別說各種亂七八糟的耳塞,降噪就不現實。老老實實靠被動隔音吧。

現在技術有限都是很蠢的降噪。

真正想要達到比較完美的降噪,應該是音源對比降噪。

即(麥克風檢測喇叭+噪音音頻) 減去 (音樂數字文件 乘以 實驗測得的耳機播放函數)等於(入耳噪音)。其中耳機播放函數是採樣麥克風收到波形與音樂數字音源的對比。

然後(入耳噪音)再除以(耳機播放函數)等於(數字噪音)。(數字噪音)反相後再乘以(耳機播放函數)等於消音聲波。

當然還是要調試。畢竟採樣的噪音音頻不等於入耳音頻,哪怕麥克風在腔體里。除非放在耳道里。但是這樣再完美,身體也能傳導聲音。還是不能達到100%哈。

目前我用的是m2bt1+se846。音質幾乎相當於手機直推,甚至比我幾千元線手機直推聽感還要好。底噪控制和手機差不多即使846這種底噪收集器也聽不見。耳機線上有一個卡子,卡在脖子前面,繞耳可以完美佩戴且長度合適。穿有領子的衣服可以藏在領子裡面不接觸皮膚超級舒適幾乎感覺不到。也看不見。至於有人說的,沒有耳掛,那絕對不是問題。對於hifi玩家,都受夠了了那粗硬的線,套一個熱縮管就比耳掛還硬。這個細線簡直是超喜歡。

我認為這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了。基本超越我的預期很多。各種藍牙耳機線我也買過不少,包括雜牌和威士頓鐵三角舒爾等大牌。可以說m2bt1完全碾壓這些。這些用csr8645做的。甚至還有用8635的。然後各種音質辣雞底噪逆天插針接觸不良。提示音震耳欲聾。我的天。讓人絕望。但這個m2bt1,就完全沒有以上這些問題。mmcx插針的牢固程度比歐亞德還要好。

至於缺點,就是沒有送3.5mm轉micro數據線。ex750bt和wi1000x都送的。這根線有淘寶無良商家單賣350。這價格可以買到二手ex750bt了,而且人二手線估計還是沒用過的。一怒之下為了這根線入了1000x。

實話1000x主動降噪效果還不如846。人聲高頻都降不了多少。還不如被動降噪更全面。於是線我留下1000x給家裡人用了。因為1000x音質確實不如一些hifi耳塞,而且像846這種低阻高敏的還比較省電,續航足夠也不需要換著用。

還有就是沒有送硬盒。是個破布套。mdzz索尼啥產品都是布套。耳機這種金貴的都專門買派力肯盒子的,布套有啥用啊?防塵嗎?

還有就是電量監控不準確。

價格買來六百多。這個價格真的不算貴了。要知道讓一個普通買家買這些可能覺得貴,但是這600多可能乘幾倍買不起一根hifi耳機線。所以我嘗試了這種無線音質之後出了幾條成色較好的耳機線,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有線隨身隨著技術發展實用程度將會大大降低。


其實,你多觀察索尼的產品,哪個是十全十美?都或多或少有個不大不小讓人不爽的地方。以索尼的實力不可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但總得讓消費者有個執念,以後拿出來擠擠牙膏,慢慢賺錢。

你看當年的A7系列,電池多麼蛋疼,難倒那個年代技術做不了大電池么?現在幾年一過,A9 R3出來了,嘿嘿,有錢的掏錢唄

再看索尼的手機,外觀設計美如畫,明明有能力優化相機優化一下音樂播放,人家偏不。說不定以後哪天突然就有了。

再看播放器,Zx1拿出來試水,那卡頓,那續航那音質,拿來回本用的吧?反正後面你們還會買zx2,黑磚金磚嘛,你看哪個不是一點點開始補齊前面的短板?沒錢,買zx300a(比如我)。

索尼不是有自家傳輸協議,技術解決完全沒問題,升級線先給你弄3.5,然後再來個4.4。先擠擠牙膏,過段時間先搞普通升級線,滿足你一下,差不多再搞點金寶什麼的線,讓你又惦記起來。鋪貨採取絕對控制,不讓你等上個把月你拿不著!我就是那個等一個月買m12sb1的其中一個,這條線你上淘寶還是找索尼商家統統沒現貨,話說這條線再牛逼也就是條線啊,至於這麼緊張么?

呵呵,索尼都是套路,技術沒什麼好黑的,但是產品處處要留餘地,才能讓消費者們保持期待。

關於你說的藍牙耳機降噪升級線,這個技術恐怕不是線實現的吧?需要環境麥克風和晶元就行了。

不然你見過哪個高手上台就放大招么?


其實這個功能sony做了 不過是在手機端做的 因為是遠離耳朵的手機麥克風所以效果也調試得很淡,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但這個效果做出來和「升級線」理論效果應該差不多,可能更好。


題主怕是沒有弄明白概念就把一堆關鍵詞搬上來了

藍牙:無線傳輸,解決了傳輸線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自由

降噪:在耳朵所處位置收音並將信號反向疊加在耳機實時輸出實現對噪音的消除

我猜題主想說的是帶有降噪功能的藍牙傳輸器,插上耳機線進行輸出,這種設備首先沒有單獨的收音麥克風,需要配合有降噪麥克風的耳機使用(索尼大法原來好像有在耳機上收音,配合自家手機進行有源降噪的耳機)

第二沒有這種產品需求,都快2018年了,主推的都是集成在一起的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題主要是真對降噪有需求就去買一個降噪耳機吧,頭戴式的有Sony MDR 100ABN WH H900N H800 1000X系列 Bose 也有很多不錯的降噪耳機,耳塞的話,看性價比我推薦航天金悅通 據說是國產軍工技術,體驗不比bose的差

另外,降噪無線耳機都是出門聽個響,聲場,解析這些還是使用老舊技術的有線HiFi耳機比較強

最後,耳機有風險,入坑需謹慎,萬元以下聽個響,出門的時候耳機音量開大點降不降噪都一個樣


一般耳機降噪都在腔體上處理 有線耳機你見過幾個降噪的 都是無線的有


瀉藥

這問題看了兩次才看懂。降噪藍牙線沒見過,但是威士頓家我記得有這種藍牙線。至於為啥不降噪........參考那位暴魚的答案。

其實也不是做不到,只是要做需要給耳機外面再上一層套........這就很尷尬了。


1、多出一筆設計開發成本

2、真出了會影響主打降噪藍牙降噪的耳機的銷量

3、為商之道,你能想到的他都能想到,而且比你想的多的多,但是,你爽了,他錢掙少了,他願意?


因為今年的這批新耳機已經是藍牙耳機升級線+n1的組合了 要的話直接買1000x系列就可以了

m2bt1才出多久 明後年估計還是有機會出降噪升級線的

再說今年連個有線耳機都沒有。。也說不定索尼以後會不會直接砍掉有線耳機了 砍掉了就沒有藍牙降噪升級線了


今年主打的是無線降噪啊,線只是備不時之需的


從理論上說就做不出來,主動降噪的麥克風必須離耳朵足夠近,才能收集到要抵消的噪音信號,連收集都做不到,更別提處理後發射反聲波抵消了,題主這個問題真是。。。。


只有把麥克風放在耳機腔體裡面接收聲音,才能對應降噪,因為降噪的原理是1+(-1)=0,但是如果把麥放在線上就成了1+(-2)=-1


索尼向我們證明,企業不是發福利,信仰就必須愚民。升級線就是擠牙膏和謬論營銷的重災區。利用基本電學原理的活學活用,就能讓線材影響聽音素質(對,是影響,並非升級),其核心只是電阻不一樣(不排除其他喪心病狂,主要是做減法)……一根同樣直徑的純銀和純銅線材,在2米的長度下,電阻差異萬能表都測不出來(低於誤差範圍),耳朵真比儀器強??(當然,人有腦放,秒天秒地)

這時候,就主要看電阻了。比如單元間導線用類鐵絲材質增加混響;比如原裝線暗淡,換線明亮了……經過實測確實如此。比較明顯的有飛利浦9500,陌生人妻,雅馬哈pro500(有線控),k812。這幾乎佔了我擁有耳機的大半。我也實驗性的做了兩條線,一條是佳耐美的廣電常用機內線和一條8編純銀線,接頭安費諾美國原裝。

原裝線對比這兩根線的任意一條都能聽出來區別。但是佳耐美線和純銀線,做ab對比的時候,很難辨別其中的差異,偶爾聽出細微的差異應該來自於腦放。

結論,信仰都是用來愚民的。

佳耐美的線3~5元一米。

我買的國產線線芯更粗屏蔽更好,還更便宜。


首先瀉藥,但是等一下我沒太看懂這個問題的意思,什麼叫降噪藍牙耳機線?

是降噪藍牙耳機的線

還是藍牙耳機的降噪線?

如果是後者,那什麼,從各方面考慮都不知道這貨的意義在哪裡((((要降噪就買降噪藍牙耳機唄?而且真的做的出來這種東西嗎(((對不起,並不是太清楚原理所以不多說這個

如果是1,講真,那麼這個線要麼賣得很貴,效果不錯但是性價比不高,要麼價位一般,效果一定有人不滿意,就是這樣咯,那何必呢,索尼又不傻

降噪耳機最大的意義本身就是出街,這個可能沒有太追求音質的理由

而且主打不就是無線自由的降噪嘛,換線怎麼不去換個有線戴?


謝邀,個人覺得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降噪拾音器的設置,二是降噪模塊的整合。

前者改造腔體困難,只能在耳機線上設置,但由於不在雙耳兩側,加上聽診器,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後者由於掛脖空間有限,再塞入耗電的降噪模塊,續航、音質以及體驗上應該會進一步妥協,很難比得上自家專門的降噪產品。出門聽個響的話,這個價格,換線意義也不大了。


有人邀請我......我不是索尼公司的我真不知道啊,雖然我也希望有,但是入耳的降噪性能不如頭戴


感覺換線提升不了什麼!可能感覺不出來,感覺索尼比較欠煲,聲音比較悶,我覺得應該裝一個專業音樂播放軟體,音質立馬大提升,煥然一新,高音立馬優化上去了,索尼耳機的素質果然不一般,很多人以為他強在中低音,其實他的高音也是非常強,很多人不懂!


降噪耳機必須在耳機背面安裝麥克風偵聽外界噪音並通過晶元計算生成一個相位相反強度相等的信號來抵消的。

所以沒法做帶降噪的藍牙線。


推薦閱讀:

TAG:索尼Sony | 降噪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