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符號學與第二符號學之間的聯繫體現在哪裡?


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標誌著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問世。電影符號學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其代表理論家及理論著作有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還是泛語言》、義大利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節》以及義大利帕索里尼的&<詩的電影&>等。

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不過,電影符號學從誕生起就受到諸如「學術神秘主義」等激烈的批評,而且其靜態的、封閉的結構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顯。70年代初期,電影符號學的研究重點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隨後,意識形態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了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符號學,其標誌是1977年麥茨發表&<想像的能指&>一書。

——————————————————————————————————————————————————————————————————————————————————————

看了幾個月前自己的這個回答,覺得好笑,感覺不符合知乎的精神,正好前幾天又看到符號學這一部分,所以決定再來好好回答一下,希望多少能給讀者一些幫助。

首先談符號學的興起是受結構主義的影響,而結構主義的興起主要來源於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所以電影符號學的研究是從語言學的研究過渡而來的。但是電影又不同於語言,電影無法像語言系統中的語素、音素一樣進行自身影像符號的確定,所以在早期,讓*米特里、帕索里尼、艾柯、彼得沃倫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對電影的符號性進行確定,這裡就不展開詳細敘述了。以上諸位均沒有取得好的進展,但是艾柯的「三重分節」的理論算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1964年麥茨發表《電影:語言還是言語?》,標誌著電影第一符號學的誕生,並指出:電影肯定不是一種語言系統。然而,他可被看做一種語言。

那麼,問題來了~~

電影第一符號學太注重於電影本身了,所有的研究都是圍繞電影來了,把作為觀影主體的觀眾忽略了,所以電影第二符號學的研究又引入了精神分析的內容,開始強調電影與觀眾的關係,其主要內容就在麥茨的《想像的能指》一書中。

關於電影符號學的具體理論及內容太龐大,我就弱弱的到這裡了。。希望能幫到各位。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精神分析 | 符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