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陳凱歌的《風月》是為張國榮量身打造的作品,是繼《霸王別姬》之後再一次合作,投入很多了心血,為什麼這部作品那麼失敗?
其實我一直覺得《風月》是部還不錯的電影,首先故事完成度有,況且從演員陣容到攝影美術,分分鐘秒殺當今99.9%片子——儘管陳凱歌導演的middle 2氣質嚴重浸染了這團華麗的基底,但這點卻還應是毋庸置疑的吧。
就像指望王家衛在某天能再剪一套春光出來一樣,很多人也希望陳凱歌導演能在清醒冷靜理智的狀態下再把風月剪一剪,把那些神經質氣質太過嚴重的片段縮減一下,去掉些奇奇怪怪的對白,然後再多放一些張叔叔的片段——這樣改造改造說不定會是部好片子。
陳凱歌導演為了實現風月宏偉目標,動用了比霸王別姬多好多的資源,耗費了比霸王多好多的時間,對張叔叔和劇組其他演員進行了比霸王多好多的折磨——按說來這份豪華禮包不應該就這樣沉沒,我也覺得很可惜,畢竟這部片子有幾多可圈可點之處。所以啊,還是類比王家衛——他不也因為「覺得沒有好好對待《東邪西毒》」而出了終極版嗎?希望陳導演借鑒啊。到時候還可以再出點小謝圖案的周邊什麼的,回本應該是沒問題的。
有意思的是,當時Leslie在接受國內某節目訪問時,說了一句話:「其實呢這個片子,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兒小的典型代表。」面對一個香港人用標準普通話進行這樣典邪精確的用詞,我當時有點接受不了。也不知道這叔跟誰學的這句話。這部張國榮小眾電影,第一眼是香艷肉體,再回味卻成了經典~
很久沒寫電影了,今天推薦一部老電影,20年的《風月》,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鞏俐、何賽飛、主演,周迅客串。
以前的國產電影真的有種天然的詩意美,復古黃的畫面,還有模糊的顆粒,那是屬於膠片特有的味道,我愛這種拙感。
在張國榮主演的眾多電影里,《風月》不是那部經常被人提及的一部電影,因為他的好電影好角色太多了。常常被說及的多是諸如《霸王別姬》、《阿甘正傳》、《春光乍泄》、《倩女幽魂》、《槍王》這些電影,所以《風月》常常是被排在十之後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恨不得把張國榮的每一個鏡頭都截圖保存下來。
菌菌總是忍不住感嘆: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看的一張臉,天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看的一張臉還有這麼無可挑剔的演技?
一面欣喜一面惆悵,帶著極複雜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突然發現自己還是更愛從前的電影。
電影名之所以叫《風月》是因為裡面有著很多的風月鏡頭,風月當然不是指清風明月,而是指男女情愛,它跟「雲雨」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哥哥張國榮在影片中和好幾個不同的女人有親熱戲,大多數是點到為止,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風月」的後面常常是接著「無情」的,而這裡的風月既是無情,也是深情。
在這部電影里,「色誘」不再是女人的專屬,好看的男人也是可以「色誘」有錢的女人的,而張國榮的皮相無疑擔得起這樣的角色。
在《風月》中,張國榮飾演一個專以勾引有錢人家的太太然後配合團隊夥伴敲詐被勾引對象的壞傢伙,欺騙女人的感情,取悅她們,然後敲詐她們的錢財,他穿梭於風月場所,讓那些富太太們對自己情難自控,幾乎沒有他搞不定的女人。
他有一個和人物一點都不符合的善良名字,郁忠良,忠誠和善良,可他一點都不。
因為取悅女人的才華出眾,所以他被委以重任,要去干一票大的。
這票大的要被欺騙的對象就是鞏俐飾演的女主角如意。
一個鎖在深閨的女人對外面的世界毫不知情,碰上個見慣了花花世界的情場高手,一經撩撥一下子就淪陷了,男人給女人描述了一些她從未抵達過的外面世界,讓她換上外面女人穿的洋裝,讓她騎上那時候的新上海的單車,給她的世界帶來各種新的東西。
正如觀眾猜想的那樣:沒有見過世面的女人對一個見過世面的男人,眼裡滿是崇拜,如意之於畢忠良就是這樣的:一見傾心,再見就只有仰望的份,三見就恨不得把自己的身和心都交付於他。
她甚至為了能在床上迎合這個男人,知道他喜歡成熟老練的女人,而事先拿其他的男人做了練習。
電影里有句很值得玩味的台詞:在男人的眼裡,女人比姑娘好看。
這句話的深意想必大家明白,姑娘和女人的本質區別在哪裡,成年人也都懂,如意終於成了那個走路都帶著韻味的真正女人了。
不記得是誰說過的,「愛情就是一物降一物」,即便是高手如男主角,總歸也會遇到對手。如意為郁忠良的見識而折服,而郁忠良卻是為她沒有見識的簡單天真而動了心。
從小到大,環繞在男主角身邊的女人都是熟透了的,反而是如意這樣的生澀讓他有了別樣的感覺,如意的那一句「為了你,我跟端午試過了的」讓他感到心痛又絕望。
心痛是因為他沒有想得到,居然還有這麼蠢傻的女人,他意識到如意有可能是他過不去的劫,絕望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和職能,他必須完成任務。
故事發展到後面,郁忠良愛上了如意,可那個時候的如意已經決定不再愛她了,時間和對象的錯誤都是造成愛情悲劇的原因,一個是愛卻得不到回應,一個是愛而不得,前者選擇放棄,後者選擇毀滅。
如意決定嫁給別人,而郁忠良則在愛而不得之人的新婚之夜,親手毀了愛人。
這樣的故事放到現在,其實沒什麼新鮮的,無外乎就是偶像劇里經常出現的那些情節:我是閱女人無數的高富帥,偏偏就喜歡傻白甜般的灰姑娘。
可它贏就贏在:那時候的電影靠的不是明星和顏值,靠的是演員和演技;那時候的電影靠的不是特效技術,靠的是真正的鏡頭語言,靠的是好的電影故事。
張國榮和鞏俐的演技自然是不需要再多加描述了,雖然受劇情所限,沒有《霸王別姬》里那般的淋漓盡致,但絕對是上乘表演,何賽飛飾演的女二號姐姐,完全就是實力吊打現在的小花小旦,而僅僅出現兩幕的周迅,真正示範了什麼叫「天生的演員」。
何賽飛
忍不住多說兩句周迅,周迅在這部電影里只出現了兩幕,沒有台詞。但足以驚鴻一瞥,令人難忘,那一個眼神,那一滴眼神真真示範了什麼叫「一個鏡頭看演技」,給個截圖,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周迅
那時候的激情戲是情緒來了、情感到了而自然生髮的愛欲,是故事劇情自然而然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迎合觀眾那根敏感的情色神經而強推硬塞進去的吸睛點。
影片中張國榮和鞏俐唯一的一段激情戲,是用背景音樂代替原聲的。
沒有男女陷入雲雨時情難自已的銷魂呻吟,卻是無聲勝有聲的激烈,這段激情戲完美地解釋了什麼叫「翻雲覆雨」, 可它又是沒有半點情色的味道,而是美麗又哀傷的。
這部風格清冷凄迷的電影並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設置,也沒有所謂的高潮情節。
它全是暗涌,一群要想要掙脫又沒法做出離經叛道極端行為的舊時代男女,一段段隱忍而熱烈的舊時代愛情,剋制著內斂著,卻比張揚激烈來得更入心。
《風月》,是風月,又無關風月,可能只是懷緬。劇本不好,故事不吸引人,女主角的個性也明顯不適合鞏俐,感覺鞏俐比較性感,有風情的女人,但是風月里的女主角性格是深閨大院里非常清澈單純的人,怎麼能合適呢?!這個電影就是把張國榮拍的特別美,我完全是當做他的移動寫真看的。
《風月》挺完整的,不算好片但也絕對不算爛片,大家不買賬是因為邪氣太重,看《霸王別姬》很容易對蝶衣,對菊仙,對小樓甚至對袁四爺有認同感,看《風月》會覺得裡面角色個個乖張變態,最後好容易熬到忠良轉性,卻立馬秒掛,觀眾的感情在片里找不到依附點,反正就是氣不順。
至於陳凱歌說《風月》為張國榮量身定做……這個角色除了長得帥之外,從品行到作風到經歷到性向,有那點能看出來是量身定做了?因為張國榮看了《風月》,又因為《風月》一口氣讀完了葉兆言的小說《花影》。已經很久沒有過想要一口氣看完一本書的衝動了。看完《風月》才知道導演是陳凱歌,覺得它的藝術成就是要高於陳凱歌后來的很多電影,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從沒聽別人提及過這個片子。我一直很喜歡民國的氣息,那種男歡女愛的細膩和旗袍的婀娜,第一次看《風月》就覺得感情欠缺很多,邏輯也稍有瑕疵,但總體氛圍可以遮蔽這些。再加上杜可風的攝影指導,畫面是絕對沒話說的美。後來再讀《花影》便覺得陳凱歌的改編實在太差,原書的情感張力和戲劇衝突要比電影來得細膩和完整的多,也不明白明明在書里迷樓的情節那麼精彩怎麼在電影里就變成了幾句台詞。當年葉兆言和陳凱歌在選角上的巨大分歧也成了電影最大的敗筆。葉兆言是希望張國榮和梅艷芳來演,可是陳凱歌卻選擇了鞏俐,個人認為在這部電影里最適合的演員應該是梅艷芳,不是鞏俐不夠美,她的美是一種大氣可惜透著笨拙,而梅艷芳才能駕馭小說中那種嫵媚卻調皮任性的美。張國榮是絕對可以勝任袁小雲這個角色的,他很適合演那種外面浮華內心凄涼的角色,他就是文人筆下的翩翩公子。王安憶和葉兆言的小說本就不是一個風格,雖然他們都寫民國,都是以女性為主體,可是王安憶筆下的女性是柔弱的,是作為男性附屬品存在的,可是葉兆言《花影》里的女性卻是自我而獨立的,她是一個強勢到要支配男性的女人。所以這可能也是改編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吧。想想如果主演是張國榮和梅艷芳,編劇把王安憶換成原作者葉兆言這一定是一部會超過《胭脂扣》的電影。可是人生錯過,哪來如果。
首先個人覺得關於陳凱歌拍《霸王別姬》靠槍手的說法真的有些搞笑。一個導演,坐在現場當傀儡,一字一句都靠幕後高人進言,實在是有些異想天開。
關於《霸王別姬》和《風月》,我認為後者最欠缺的就是好劇本。
《霸王別姬》的故事,跨越了晚清,民國,新中國,這大約是中國有史以來變化最洶湧的幾十年。而無論身邊的環境如何浪淘沙,蝶衣卻如岩石般巋然不動。觀眾很容易把這段歷史與聽說或者經歷過的百年風雲結合起來,跟著演員「入戲」,一起在科班吃苦,一起名揚天下,一起飽受日寇欺凌,又一起經歷十年動亂。主角雖然是京劇名角,但幾乎每個觀眾,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誰年輕時沒有奮鬥過?誰沒做過萬夫寵愛的美夢?
《風月》的原作是葉兆言,改編是王安憶,都是文壇巨人。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雖然亦跨度很大,但豪門爾虞我詐的故事,在當時還未受到大眾關注。那是1996年,《金粉世家》這類經典的豪門劇還沒上映,觀眾對於豪門的理解,還停留在民間藝人對他們的嘲諷上,比如《宰相劉羅鍋》之類。是啊,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會有什麼情感糾紛呢,那不是無病呻吟嗎?
以上。其實我覺得《風月》還不錯啊,感覺《風月》是被低估了?同時我還覺得《紅色戀人》也非常好啊。
陳凱歌自己的說法是《風月》太過赤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陰暗面。哥哥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大概是這樣的一段話,陳凱歌是地道的北京人,張國榮是典型的香港人,鞏俐是山東人,在一起拍一部發生在江南和上海的電影,拍不出那種獨特的味道。私以為讓鞏俐演如意實在是太違和了。。忍不住想如果是關錦鵬來執導會拍成什麼樣。平心而論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就是可惜了這麼好的選景,可惜了杜可風和張叔平,可惜了哥哥和何賽飛,唉。
個人以為《風月》並沒有大家以為的差,只是當年《霸王別姬》太轟動,兩部時間間隔太短,前者完全蓋過了後者。
誰說這部片子是失敗的?題目的發起者本身對《風月》這部電影就並沒有看明白好嗎。。。
杜可風的手持拍攝中當年可以說是很超前的拍攝手法了,晃動中引領觀眾看清楚這風月中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我都覺得很痛心。一部好好的電影被你們解讀成了這樣。那麼,我想反問那麼一句:現在,你想看這種文藝到不行的電影都看不了了,時代的變化,很多人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當時當景的心境了。我覺得是一種可悲吧。《霸王別姬》的豐功偉績擺在那裡,《風月》和《霸王別姬》的立意首先就完全不一樣。至於選角兒,我反而覺得沒有選錯,就是那種感覺。老杜的拍攝手段也是錦上添花。只是可惜,再也看不到陳凱歌導演這麼好的作品了。可惜可惜。風月里張國榮表演出神入化,看哭了。
才看了風月,首先不能說是爛片,劇情攝影也都還可以,但是從這個電影的選材應該不止於此,應該可以做的更好的,主題想要揭露人性陰暗面,但導演想做的又做的不夠徹底,很多地方處理的過於拘泥隱晦,搞的觀眾不僅看不懂而且還很靈異,這種想用靈異去揭示陰暗的處理方式算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但是沒有平衡好二者的關係,邪氣太重,以至於容易忽視電影本身想刻畫的陰暗,對比霸王別姬,可以看出陳導對電影主題的表現希望能更加多元化,霸王別姬的處理更加中和,很大的突出了戲劇矛盾,主要涉及了傳統京戲精神,同性愛戀,文革浩劫等,同性貫穿始終,京戲精神伏在人物背後,最後加上時代劫難將整部戲的矛盾乍現在批鬥的舞台上,整個電影非常流暢,帶動觀眾心理。風月依舊想表現多元主題,比如新舊思想、性愛啟蒙、違背人倫的姐弟關係、人本身的自私等,但這些東西都太虛了,但是電影是實的,必須要用矛盾、鏡頭、語言、色彩等去寫實,這塊應該是這個電影處理的最大敗筆了,最後的結果就是電影是懸在半空的姿態,看懂了故事卻體會不到故事的心情,對於陰暗面其實人人都知道,但是小心翼翼的藏好了,血淋淋的揭示怕觀眾受不了,到處隱晦又會削弱電影思想,找到一個臨界點應該就能把風月做的更好了,最後一句,儘管沒那麼出彩,但是放在當下也算是獲獎作品了。
前段時間剛看完風月,看完覺得挺好的,電影的深層含義半懂不懂的,張叔在這電影里各種大特寫,美翻~周潔也好美
小道消息。
天涯論壇華東版官方微博發布「熱帖」,標題是《〈霸王別姬〉不是陳凱歌拍的》。該帖稱陳凱歌少有拿得出手的電影作品是1983年的《黃土地》和1993年的《霸王別姬》,其中《黃土地》是陳凱歌與張藝謀的首次合作,雖然導演的署名是陳凱歌,但明顯電影是張藝謀的風格。該帖還稱,《霸王別姬》應該算是陳凱歌父親、資深導演陳懷皚的作品,因為陳懷皚「用自己的精力和影響力,拉攏了當時最豪華的製作班底和演員,還請來了張進戰做執行導演輔助陳凱歌」,而且《霸王別姬》是陳懷皚手把手指導陳凱歌拍攝而成的,拍完一年後陳父便離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