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意志下的產物,能多大程度上保證公平公正,何以實現?


「意志」這概念太無形了,根本沒法說清;「公平公正」更是個危險地帶,因爲太多人嘴上喊「不公正」,其實真正在說的是「爲什麼不按照我想的來」。

要我說的話,諾貝爾文學獎(以及所有其他由西方人主持的獎項)是基於評選者讀得懂的語言的獎項。如果說某些地區受到不公正的冷遇,首先就要看是不是語言有距離,不見得有所謂意志差異的。放在中國就是這樣,論不到意志出來搞事,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們都寫了些什麼。如果說這些年我們把外文翻譯到中文的工作打50分,那麼中文翻譯到外文的工作,有10分嗎?

其實迄今爲止,中文書的外文譯本,像樣的就那麼幾本,其他的慘不忍睹,透著旅遊手冊的水平(和觀念)。再看看英譯的日本文學。

什麼時候開始體面、嚴肅、準確地用對方的語言——無論是自己來做,還是幫助外國人來做——介紹自己了,我們才有機會考察這裡面是否有意識形態差異在起作用。


我不能贊同「西方意志」這種泛著令人噁心的政治泡沫的說法——我認為那叫「先進意志」,這種意志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公平公正」。相對於這種意志,「中國意志」(注意中國是不能代表東方的)——如果中國有「意志」這種玩意兒的話——那也屬於「落後意志」。

只要是人選出來的東西,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諾貝爾文學獎的口味雖然一直都偏保守,但已經最大程度上照顧到全世界的各種文學風格和體例,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評獎標準也在不斷順應著時代的改變。


其一是語言,中文翻譯成英語或者歐美語系基本很難保持原有的味道,紅樓夢的英譯本我也看過,慘不忍睹。《靈山》的中文版本也比英文版本好。語言問題還牽涉到評委,諾貝爾文學獎裡面沒有足夠的懂中文的評委。日語相對來說介於中文和歐美語系之間,比中文稍好一些。其二是中國當代作家的創作局限性,有一些政治敏感地區不能碰,不過這不是核心原因,歐美日本有很多從不寫政治的作家也取得了很高成就。總體上我覺得客觀來說諾獎不見得能代表歐美讀者或者藝術上的審美,更不用說代表全世界。我倒覺得和政治沒有太大關係。但是諾獎反映的是中國讀者的數量和質量問題,沒有足夠高質量的讀者,不可能出現高質量的作家,發達國家民眾的讀書習慣比中國好太多了,當中國各大書店的排行榜都是教育類、心靈雞湯類、如何成功類書籍,這個國家的文化欣賞水平可想而知。


絕對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至於說的文化意義上,個人不認為有先進落後之分。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非歐美作家很少獲得諾獎的主要原因,我個人以為還是語言因素,很多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之後慘不忍睹,諾獎委員會裡,似乎只有一位漢學家,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翻譯成英文的話,基本上沒啥戲的。這點上你看看泰戈爾是怎麼獲獎的,他自己把詩作翻譯成英語(人家是很地道的英語),才獲獎的。不清楚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怎麼獲獎的,但是我個人以為好的翻譯也很重要。

第二點,文學和藝術本身就很難用科學的那些指標來評價。諾獎最重要的一條是要表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作家還真沒有這麼nb的。而且很多真正有份量的作品,是需要不在這個圈子裡才能看明白,所謂旁觀者清。另一方面,還不能距離你想描述的東西太遠,否則根本沒有吸引力,從這方面來說,中國現代的作家,幾乎都沒有機會得諾獎。

第三點,政府的存在。。。


好文字跟好電影一樣 都是區域性的

這種植根與文化的東西,沒人評價得出優劣


1.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程度上都是西方意志的產物——因為設定者和評選團全部都是西方人。

2.是否公平公開,干卿底事?既然不公平,那便是個垃圾,為什麼渴求?

這個問題問得跟一邊宣揚校花是婊子一邊哀怨為什麼她不肯接受自己表白一樣,很下賤。


同意@負二

不是「一定程度」,是完全程度上西方意志的產物----這種意志就自由平等。

這個就像,一個非洲食人族部落的首領說:「恩,不吃人肉是那些北方大陸意志的產物,我們這裡是吃得越多越好,他們不公平。」


西方人的審美跟中國人不同,如「呂燕」在西方人眼裡很是標誌,但是在國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就不好說了。中國的文學積攢了5000年的精華,老外怎麼能看的懂中國文學的優美與厚重!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