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經葯為什麼能引葯入經?

???為什麼能引其他葯入某一經?


謝@月牙 邀

竊以為引經葯之說可存疑待考,因藥物歸經理論尚不完善,且不少藥物的歸經尚存爭議。

「病之分經絡臟腑,夫人知之。於是天下遂有因經絡臟腑之說,而拘泥附會,又或誤認穿鑿,並有藉此神其說以欺人者。蓋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經絡臟腑者,有不必求經絡臟腑者。蓋人之氣血,無所不通,而藥性之寒熱溫涼,有毒無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於人身,其功能亦無所不到。豈有其葯止入某經之理?即如參之類,無所不補。砒鴆之類,無所不毒,並不專於一處也。所以古人有現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錠、至寶丹之類,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蓋通氣者,無氣不通;解毒者,無毒不解;消痰者,無痰不消。其中不過略有專宜耳。至張潔古輩,則每葯註定雲獨入某經,皆屬附會之談,不足征也。曰∶然則用藥竟不必分經絡臟腑耶?曰∶此不然也。蓋人之病,各有所現之處;而葯之治病必有專長之功。如柴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蓋其止寒熱,已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能治何經之病,後人即指為何經之葯。孰知其功能,實不僅入少陽、太陽、陽明也。顯然者尚如此,余則更無影響矣。故以某葯為能治某經之病則可,以某葯為獨治某經則不可。謂某經之病,當用某葯則可;謂某葯不復入他經則不可。故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總之變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醫學源流論?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論》


我對引經藥理論持謹慎參考的態度,總的來說要靈活運用,並不是但凡組方必用引經之葯。這方面我同意吳鞠通是這個觀點的:

去柴胡、升麻者, 以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也,說者謂其引經,亦甚愚矣!凡葯不能直至本經者,方用引經葯作引,此方皆系輕葯,總走上焦,開天氣,肅肺氣,豈須用升、柴直升經氣耶?

所以總的來說還是要看方子的整體方向,就像吳鞠通所說的,只有藥力不能至本經的,才需要所謂的引經葯,否則就只需要考慮方子原來的升降即可。


謝邀。引經葯的使用理論得以完善,也是宋金元時期的事了,易水學派的張潔古在《珍珠囊》中正式把歸經作為藥性主要內容加以論述(沒看過原書),之後的王好古在《湯液本草》彙集了宋金元醫家的認識,歸經理論得以確立。

總的說來,引經報使學說是一種想法很先進,論證很幼稚的學說。其想法是類似於現在的靶向製劑,精準治療,所以說想法很先進。但是在論證過程中,這一理論就變得很幼稚,比如說,色白味辛的藥物入肺經,確實,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那大蒜也色白味辛,它就不入肺經了。

基本上藥物的歸經,不同醫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觀得很,比如大黃一味葯,就有十四種歸經說法,涉及十經之多。因此,完全依據引經報使來指導臨床用藥,肯定不靠譜。

那麼,藥物的歸經是怎麼確定的呢。個人認為是基於藥物功效,對臟腑經絡學說的附會。比如說桑葉,有疏散風熱、清熱潤燥、平抑肝陽的功效,因此,一般認為他歸肺肝二經。麻黃髮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所以入肺膀胱二經。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臨床中,比較有名的使用該學說的是在頭痛的治療中,比如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但人腦袋只有前後左右上六面,五種治法。少陰和太陰只能指一種疼痛的狀態,而非部位。所以這些引經葯在使用時還是用的他們的藥物功效。

最後引經藥物在傷科運用也很多。以前有機會看到一本民間的傷科手抄本醫書。同樣是打傷,傷在左手還是右手使用藥物都不同。但是因為沒有看到真的有人這麼用過,在此就不討論了。

謝謝大家批評指正~


放一篇綜述,大家先了解一下。

http://m.doc88.com/p-7045416710005.html


因為能,所以能。

我說能,就能。

親眼所見能,所以能。

反正,你也無法證明引經葯不能引葯入經。


根據我剛剛學了一點點的中藥學,其實就是一個經驗總結……不是一個嚴肅的可發展可推導的理論體系,比起理論指導,它更像是一種馬後炮的解釋,或者說是藥物用法的記憶方法。


這個經可以理解為特定位置!就是說每一味葯都有自己去的地方,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所以後人就來了引經葯-.-


現在一般國家醫生不提倡引經葯 認為有點牽強

我師傅跟我說 不用刻意 引經葯有自己的功能 一般某個臟腑有問題就會這個問題 所以就會用 比如脾一旦功能不好就會濕氣 但是濕多了肯定蒼朮 但是只是因為濕多才用 不濕多也不用


引經葯,比如引入脾經,最後發現它是個虛擬器官。引經葯:……

比如引入三焦經。引經葯:請問三焦怎麼走?


當然不能,所以是騙人的唄。


古代醫家的經驗,而且歷來引經葯也沒有金標準,經驗而已


推薦閱讀: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