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嗎?
在我還是一個熊孩子的時候,我爸給我講愛因斯坦怎麼怎麼認真學習的故事,催我上進。
我說:愛因斯坦他爸死了。我爸哭笑不得。我爸也是這樣,對於我爸,選擇忽視。
我親戚也這樣,對於親戚,直接開撕。
中秋回家,老舅問我考研讀的什麼, 我說法律 ,他說不好 。然後酒桌上直接開撕。不是瞧不起,就是覺得,他並沒有接受過教育,一輩子在家揮鋤頭,就憑著自己的判斷說這個沒用那個沒用的。和你一樣。
上初中的時候我媽病逝,對家裡影響挺大。我爸不喝酒都這麼說,滿滿的負能量有如洪荒之力噴薄而出,可以一個人吧啦吧啦說上兩小時起步。每次談完(其實就是他在說你我在聽)一定讓我淚流滿面生無可戀。真的是想死心都有,覺得生活毫無希望。在這種環境下,自然是懂不了什麼「人情世故」的。因為性格不受人待見。如果有機會,離開他們自己生活。
家庭不能教給你的「人情世故」社會會教給你。獨自生活一定不會一切順利,但至少不用活的那麼壓抑。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只不過你得自學。然而我老爺子告誡我人情世故都是可以慢慢鍛煉的,對於個人來說還是知識,本事最重要。我深以為然。
這跟人情世故有什麼關係很多家長不都是這樣嗎「哎喲有能力有什麼用,要有關係啦,要懂人情世故啦,要會倒江湖啦,才能混得有出息」「爸爸我不信 我相信靠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的 你看我同學某某....」「你不懂 你小孩子懂什麼 爸爸經歷得比你多 爸爸會騙你嗎?」
你爸雖然在各方面都漸漸不如你了,但還是在努力維護父親的尊嚴。這個「人情世故」的就要反覆拿出來說道說道了,潛台詞就是「我還是你老子」,你要做的就是「父親大人說的對,請傳授兒子經驗」。
這樣你不僅維護了一個老年父親的尊嚴,也在人情世故上也吊打了你爸,全面做到了青出於藍
看了幾個答主的答案,我要說的觀點和他們不同。
樓主是哪裡人?我在北方小城市,我這裡也有這樣的風氣,很多人在日常閑聊時如果聊起父母、親戚、孩子這些話題時都會說出和樓主父親一樣的話,舉例:A B是好朋友聊天時,A會和B說你孩子比我孩子優秀,我孩子沒你孩子好(事實上A的孩子考的學校比B孩子的好,A也會說B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好)云云。。。我以為A是謙虛,後來才知道這種話是套話(就和見面了互問對方工資多少的必說的話),就要這麼說才能給對方面子,才不讓對方妒忌自己。這種情況見得太多了。我現在覺得說這樣的套話是人情世故的一種。。。。。。
所以你父親這麼說可能是套話的原因。
還一種情況,無論你對父母多麼孝敬,只要有一點不順父母心意,會說你不好,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當私有品對待,一副老子給你生出來打你罵你,你都要忍著,反抗就是忤逆。
所以我覺得和你的人情世故無關,是你父親的做法有問題,思想需要糾正。
愛是不需要去理解的
剛開始的時候: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往後足夠強了,去制定自己規則,既然還在他人的評價體系裡面,就不要苛求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後,這種問題就不用去糾結了,理解他人,包容自己。
個人覺得答主的疑問不在於人情世故這一點,而是在於「父母總覺得我比別人家的孩子差一點」。
你看我爸就不抱怨我不懂人情世故,他只會說:隔壁孩子又給他爸送了件衣服,你給我送過啥?!學學人家的孝心!
答主內心裡應該覺得人情世故並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就跟我覺得送爸爸一件衣服並不證明多大孝心一樣。
但是我們心裡想想就好,反駁有時會帶來沒必要的衝突,而且答主也說你爸還喝酒了,為了家庭和睦。兩個「懂人情世故」的長者在一起,還能吵起來呢。
和一個年齡大或者上一輩的人交朋友,他會交給你很多,可能父母這一輩說的話,可以去慢慢理解,也需要借鑒。希望你我都能慢慢理解他們的想法。
找一位長者,聽取一點人生經驗!
除了年紀比你大之外樣樣不如你的人就會拿人生經驗當遮羞布。比如你也可以對你爸說:這是夢想,只有我們上過大學的人才懂。或者:你們老一輩的思想早就過時了。這些說法雖然中二,但是其實拿人生經驗裝13也是一樣,就是拿出一個對方不可能有的經歷來說明對方圖樣圖森破。類似的還有:女孩子大姨媽的痛苦男人不會懂,等你們當了老闆你們就知道,等到你退休的時候你就知道,等你有了兒子你就知道等等。
我也遇到這樣的人。能怎麼樣呢,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當耳邊風。唯有做出成績來,才是最有力的反駁。
雖然你自己沒有對自己進行任何描述,但可以看得出來,你真的不懂人情世故。自己老爸喝多了說你兩句,你卻公開的拿到這裡來曬,你覺得吃瓜群眾會真心的幫你嗎,恐怕連塊棒棒糖也不會給你,看熱鬧的不怕事大,圍觀群眾更不會在乎你生或死。家裡的事家裡解決,酒話一定要當酒話聽,這點道理都不明白,不是不懂人情世故是什麼?
前段時間被相親對象說我不懂人情世故,只因我和他兄弟沒話說,我很氣憤到現在也是,但慢慢在思考他說的是否真是這樣,但是還是改變不了我這樣的性格,和陌生人沒話說就是沒話說,怎麼改變得了,或許只有變得更強大了別人才不會拿你不懂人情世故說事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