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四十也「不惑」的活法
孔子在《論語·為政》里,有一段關於自己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的「四十而不惑」,說的是孔子活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能夠明辨事理而不至於迷惑。如今,我們也常用「不惑」,來作為四十歲的代名詞。
當然,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活到了四十歲,就一定能夠「不惑」了。不惑的意思其實是指一個人在過去人生中有著大量的經歷,這些經歷足夠以支撐他判斷目前遇到的事物,而不至於感到迷惑。
那麼四十歲之前,我們面對困惑和迷茫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是不是只能在漫長的時光中,一點一滴去積累自己的人生經歷,在個人成長中慢慢領悟?
除了不可缺失的個人成長之外,參考智者對於生活的哲思,或許也可以讓我們達到一個接近「不惑」的境界。
稻盛和夫是日本戰後經濟的傳奇,他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1932年生於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業部畢業。1959年創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歷任總經理、董事長,1997年起任名譽董事長。此外,1984年創立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在的KDDI公司)並任董事長。2001年起任最高顧問。1984年創立「稻盛集團」,同時設立「京都獎」,每年表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同時,創辦「盛和塾」向年輕經營者講授經營理論,為培養經營者傾注心血。
稻盛和夫在《活法》這本書里闡述了他眼中的「人生活法」。這本書不僅是一個人的人生活法,它還是企業和國家,甚至社會、全人類的生存之道。
稻盛和夫在這本書里,提到了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其中的「努力」、「利他」、「理智」這三項精進,回答了三個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感到困惑的問題。
為什麼有時候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果?
為什麼好人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好報?
煩惱纏身時如何去繼續接下來的生活?
或許這些問題也曾令你感到過迷茫,現在,你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不妨一起來看看稻盛和夫對這些問題有何高見。
為什麼有時候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果?
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績,必須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的努力沒有讓你看到想要的成果,可能是你的努力沒有達到最大極限。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是,除了少數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的幸運兒,拚命工作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是一件辛苦的事。稻盛和夫建議讀者,有必要做出努力,讓自己去喜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比如,調整自己的心態,全力投入目前的工作。
稻盛和夫說,當你全力投入工作的時候,低效的、漫不經心的現象就會消失。不管是誰,只要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只要進入拚命努力的狀態,他就會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尋思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除此之外,稻盛和夫還提到的一點是,拚命工作可以磨練靈魂。古話說:「小人閑居不為善」。人這種動物,一旦有了閑暇,就會動不正經的念頭,干不正經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專註於工作,就不會有非分之想,沒有時間考慮多餘的東西了。對於工作,稻盛和夫更多地把它當成了一種修行。
為什麼「好人」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好報」?
《活法》中也建議人們,多做利他的事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有時候做一個「好人」並不一定會得到「好報」,比如,有時候你借錢給一個人,結果卻把自己也給搭了進去。
對於這個現象,稻盛和夫認為,並不是每一個借錢的人的實際情況都適合你把錢借給給對方。有時候你借錢給別人,或同意作他的連帶保證人,這似乎也算一種「善行」,但它是「小善」。這種「小善」會把你自己牽連進去,弄得你自己也很狼狽。在需要做出判斷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斷的基準是「大善」還是「小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煩惱纏身時如何去繼續接下來的生活?
稻盛和夫告訴讀者,要忘掉感性的煩惱,不要讓感性影響你的判斷。擔憂、煩惱、失敗等等,這些都是人生的常事。但是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再為過去的事情悔恨或者悶悶不樂都是沒有意義的。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當我們被煩惱纏身的時候,往往比較容易被感性牽著鼻子走。《活法》勸諫讀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總結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推崇的,是一種內斂、自省、剋制的人生態度。這種活法,也可以說成是,把一生當成一場修行的活法。要學習這種活法,也許還是需要一定的人生歷練來打底。
推薦閱讀:
※你想對十八歲的自己說些什麼?
※Scalers:《精進》是新時代的青年文摘
※在奮鬥路上的沉淪?
※有些事,做過就是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