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學術筆記系列
可持續發展的文獻計量研究[20150126]
原創 2018-01-26 諸大建 諸大建學術筆記
[20150126]可持續發展的文獻計量研究
ISEE提名Daly為諾貝爾獎,有一篇很好的有關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性科學的文獻計量論文(Quental,2012),結論是從1972年每5年有一個里程碑式的出版物(1972,1977,1982,1987,1992,1997,2002,2007)。幾個主要的結論可以與自己、同濟、中國的發展整合起來看:
(1)討論最多的學科是生態經濟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政治學等。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同濟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活動主要與建築與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經濟與管理有關了,而基礎性的學科和人文學科為什麼不感興趣。這可以說明自己從地學、科技政策與政策走向經濟與管理是對的,也證明自己的研究興趣聚焦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城市轉型、合作治理是合理的。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搞可持續發展主要是環境、城市與經濟學有交集的人士,而不是純粹的經濟學、環境學、城市學。
(2)最有影響的著作是《我們共同的未來》和《增長的極限》,此外還有Daly的走向穩態經濟,Pearce的綠色經濟的藍圖,Costanza的生態經濟學導論,Ostrom的管理公共物品等。十多年前在上海科技報發表綠色前沿人物十篇專欄文章,與這個代表性著作是相同的。國內好好對這本書及其作者有研究的學者人不多,而我與作者Meadows,Landers等有了交往。
(3)最有影響的作者是英國的Pearce和美國的Daly和Costanza,強調可持續發展是政策和政治概念,而可持續性科學是支持政策的理論概念,真正代表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性科學的概念是強可持續性,說明過去20年來自己研究可持續發展是對路的。國內專門對這些學者進行研究的人不多,而我是研究並且翻譯了他們著作的人。
(4)最有影響的雜誌是EcologicalEconomic,Science和Nature。這些正是自己喜歡看的雜誌,特別是擔任了Ecological Economics的中國唯一編委。未來4年要做的事情是至少要在這些雜誌上發表一篇英文論文,或有關循環經濟、或有關可持續性科學,或有關綠色福利績效,或有關中國可持續城市化。
諸大建讀群書(8):《創意階級的崛起》(2004)
原創 2018-01-22 諸大建 諸大建學術筆記
諸大建讀群書(8):《創意階級的崛起》(2004)
人民日報舉行共享單車與城市治理研討會,我主旨發言強調共享單車引起城市交通結構變革:1.共享出行使得出行與物質消耗脫鉤;2.不能用美國的共享經濟概念套中國;3.中國B2C模式比C2C模式更加適應國情;4.城市交通要通過公共交通加共享去小汽車化;5.共享交通需要共享空間;6.政府應該用PPP促共享出行。
2005年要準備去哈佛做半年訪問學者,開始關注美國城市學家的代表及其思想。芝加哥社會學畢業的女博士R正好來訪,得知了Florida的新著《創意階級的崛起》(2004)。後來搞到英文本和中文本(台灣版)。讀了就很喜歡,特別是他的3T理論與Glasser的3S理論相對,但是各自有不同的理論主張和實證證據。3T強調市中心的復活,3S強調郊區的發展,我感覺更喜歡3T理論。特別是用來解釋上海楊浦區的知識轉型,即使現在對上海建設全球創新中心城市概念都有價值。
(1)關於科技(tech)。創新驅動的經濟依賴於科技。傳統上科技主要是指硬科學的工程師與科學家,Florida的科技包括了軟科學的人文研究成果,這樣就可以理解上海建設新版本的全球城市,需要把金融與科技整合起來,強調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同時科技中既包含科創,也包含文創,因此新版本的全球城市需要金融競爭力、科技競爭力、文化競爭力以及相互融合形成的競爭力。
(2)關於人才(talent)。科技來源於人才,把創意階級單獨列出來是Florida的創新,當然那個時候已經有布波族、文化資本、知識資本的說法。關鍵是Florida區分出創意階級與服務階級的區別是勞動的重複性,前者的勞動是非重複的,包括律師、教授、設計師、藝術家等等,後者的勞動是重複的,如酒店、餐館等的服務生、計程車司機以及鐘點工等。按照主導的產業和人群分,當產業從服務業和服務階級佔主導進入創意產業和創意階級佔主導的時候,創意社會就到來了,創意城市也是如此。
(3)關於包容(tolerance)。人才集聚源於包容的環境,包括觀念環境、制度環境、硬體環境。如果工業經濟和商業經濟是City follow business,people follow business ,那麼創意城市就是Business follow people, and people follow city。這個時候城市的成本競爭需要讓位於質量競爭,地點的質量成為吸引人才從而吸引企業的關鍵動力。上海要建設全球城市需要提升城市質量,包括硬體建設的質量,如小尺度人性化的城市空間。上海2035強調建設十五分鐘社區是有這樣的意義的。包容性好壞可以用人口的多樣性衡量,包括容忍各種高技術的怪人。
SDGs的5P分析[20180124]
原創 2018-01-24 諸大建 諸大建學術筆記
[20180124]SDGs的5P分析
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組織了SDGs專輯,表達了對SDGs研究的興趣。正好Nature雜誌發起Sustainability子刊,看來需要越來越多地在這方面發表看法。研究SDGs,以前習慣用4個支柱,現在越來越需要研究聯合國的5P理論,即以前的Prosperity,People,Planet,Partnership加上Peace。覺得可以講出一點新話來:
(1)兩個系統的對照。聯合國的5P與中國的5B應該進行對接,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就是peace和文化建設。中國可以從人類共同體的角度解讀peace,這樣對內就是區域合作的問題,對內就是人類共同體的問題。因此可以形成四個層次的分析,第一層次是三個支柱的發展內容,當中要強調人民為中心;第二層次要強調治理,強調正式體制與非正式體制的聯動;第三層次是要用人類共同體作為價值觀,引導合作治理。
(2)中美歐的總體情況。按照5個P的角度分析,對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文獻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發表量超過世界平均,平均發表量比重是3.9%;二是引用率超過平均?,世界平均引用率為1,於是可以得到兩者均領先的五個國家即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其中發表量中國最多(7.42%,31109條),引用率英國最高(引用率指數為2),中國的引用率指數在臨界點1。.
(3)中美歐的研究差異。美國的研究關注環境、社會、文化,對經濟關注不多;中國的研究關注環境與經濟,對社會關注不多;德國的研究關注環境與社會。大家均對參與和文化關注不多。對於中國進一步研究的啟迪是,一方面,對內要加強社會維度的參與研究,用SDGs提升中國到2035年的發展水平;另方面要與世界一起加強文化與治理的研究,在世界強調合作治理的意義。
公共治理的界面問題[20140125]
原創 2018-01-25 諸大建 諸大建學術筆記
[20140125]公共治理的界面問題
建立對象-主體-過程的政策分析模型,每個方面均有自己的視角與方法,主體方面就是界面管理。對於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任何一個主體,均可以分為三個不同距離的界面,即完全是自己事情的近界面,部分是自己事情的中間界面,完全不是自己事情的遠界面。於是就可以懂得,所謂政府改革從統制一切走向合作治理,就是做到三點:不應該政府幹的事情讓市場和社會來干,政府幹好自己應該乾的事情,中間的事情需要合作去干(包括外包)。合作治理應該細化為這樣三個方面。具體操作起來,仿效薩瓦斯的分析思路,就是要問清楚三個問題。
(1)問題1是遠界面的問題,要問這些服務可以完全由市場和社會來做嗎?如果是,政府就應該退出;如果不是,政府就需要進入。一般來說,市場可以乾的是私人物品的事情,社會可以乾的是池塘物品的事情,政府要乾的是自然壟斷和公共物品的事情。當然,許多事情,需要區分公共性和私人性的高低,然後才能決定屬於什麼樣的界面,特別是對於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例如,基礎教育屬於公共物品,大學教育屬於混合物品,博士和MBA一類教育屬於私人物品。後者完全是市場提供的物品或服務。
(2)問題2是中間界面的問題,要問這些服務雖然需要政府介入但是市場或者社會是可以承擔嗎?一般來說,有盈利可能性的自然壟斷事情,可以讓企業出錢去做,政府主要是合作以便保證效益和公平。這是城市基礎設施一類物品特別需要採用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的道理。這種情況下需要達到合同治理、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社區型的公共池塘物品,可以讓社會自組織去做,例如居民小區的內部管理等,政府也主要是起社會監督的作用。
(3)問題3是近界面的事情,要問這些服務需要政府出錢但是可以由市場、社會以及公共組織競爭性提供嗎。許多沒有盈利可能的公共服務事情,包括慈善、社區服務等,完全可以採用政府出錢購買服務的形式,競爭者可以是不同產權的組織,衡量的標準是在達到效益和公平的情況下何種形式效率可以最大化。
Prof SD的故事:研究要跨界(0551-0560)
原創 2018-01-27 諸大建 諸大建學術筆記
研究要跨界(0551-0560)
0551)SD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搞公共管理學科,15年後經受了全國性的雙重檢驗,學科評估在約150參評中列前10-20%,博士點被推薦沒有上。SD有情景分析在先,兩者都上是奇蹟,兩者都下是失敗,一上一下就是成功。因為前者可以靠理性努力,後者受到政策變動影響。
0552)SD有理由為學科評估取得的成績高興,一是他們沒有博士點,但是打敗了許多有博士點的學校,有一半博士點學科落在他們後面;二是他們只有一二十號人的小系,打敗了許多靠人多去參評的公共管理學院。按照人均產出,SD組織的宏觀政策與管理絕對是低投入高績效。
0553)至於博士點沒上,其實並沒有什麼丟臉的地方,因為布點美其名曰要考慮均衡性,北京上海已經有了多個博士點,因此主要名額被用來照顧中西部地區。打臉的是主管部門,因為學科評估結果與新上博士點兩者對比,明顯看出博士點不是純學術的選擇,而是行政在配置資源。
0554)SD自信,有沒有博士點既不應該作為學校好壞的標準,也不應該成為研究水平的標準。SD做學者,一直在向傳統進行挑戰,即學科邊界可以人為劃分門檻,博士點也可以政策選擇,但是學術問題不服從學科邊界。可以從邊緣化非典型方式開始,做出影響主流和中心的事情。
0555)SD搞研究,心中一直有幾個跨界研究的學者標杆作為北斗星在引導。科學範式研究方面Kuhn是榜樣。Kuhn從史學研究看科學變遷,當年在伯克利申請科學哲學教授,哲學同行沒通過,歷史學同行通過了。後來承認他給科學哲學帶來新視野,一舉當了全美科學哲學協會主席。
0556)許多人研究可持續發展,埋頭具體領域,學科邊界成為牢籠不敢逾越半步。SD喜歡用Kuhn方法感悟可持續發展研究最根本的本體論價值觀方法論是什麼,在可持續性科學範式原理方面進行大格局思考。這是從一般研究者到學術思想者的必經之路,SD非常享受這樣的磨練。
0557)研究經濟與環境之間互動,Daly是標杆人物。Daly是經濟學出身,但是有生態學背景,懂得把經濟系統放入環境系統思考問題。1960年代在AER上發過論文,發現他對主流經濟學是挑戰,有人開始抵制他。現在在新古典經濟學之外,誰都認為Daly是可持續經濟學大思想者。
0558)可持續發展討論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關係,沒有跨界研究容易得出兩極對立的認識。SD同意Daly所說,經濟學帝國主義,有把自然資本歸結為物質資本傾向;環境學還原主義,強調地球至上低估了經濟發展。SD理解可持續發展是整合思維,崇尚有物理極限的人類繁榮。
0559)對SD來說,合作治理研究方面的標杆人物當然是Ostrom。她的學術訓練是政治學,興趣卻跨越了政治學、經濟學、環境學和社會學,以對公共池塘物品的非經典式研究,以跨界方式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第一個在經濟學精英圈中稱雄的女性,使治理成為可持續性科學的支柱。
0560)Ostrom曾經加入哈佛Clark發起的可持續性科學多學科研究,從制度分析視角討論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多中心治理。SD效法Ostrom,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聚焦於准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給,對於公共池塘物品強調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對於自然壟斷物品強調政府與市場組織合作。
推薦閱讀:
※教科書重複使用為什麼沒有在中國推行開?
※可持續、生態、綠色、環保、低碳、節能在規劃建築中的關係是什麼?
※觀點 | 如何看待可持續時尚在中國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和時尚行業怎麼聯繫到一起? 有可持續發展的布料嗎? ?
※都有哪些持續百年以上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