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勵志大姐!

白大姐的故事

文 | 悟恩 圖 | 網路

01

大姐成長的土地,在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處的涼山。

那裡的首府西昌市,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雲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

但大姐小的時候,哪知道這些。

她只知道她所在的村子,藏在大山裡。

大山之外,還是大山。舉目遠眺,層巒疊嶂,重重複重重。

去縣裡,要經過九曲十八彎的公路。

那裡的村民很窮。

窮到什麼程度呢?

直到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在3000-4000元之間,差一點的,只有1000元。這是大姐的原話。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7年一季度,按常住地分,涼山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元,同比增長10.5%,比全省9.4%的增幅高1.1個百分點,比全國8.4%的增幅高2.1個百分點,涼山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21個市州排20位,增速在全省21個市州排3位。(來源:涼山州政府門戶網站 )

現在尚且如此,那在大姐成長的五六十年代,就更不用說了。

但大姐很幸運,她所在的「家支」是彝族中的「名門家族」,在彝族同胞中備受尊重。

所以,她還能上學。

但總歸還是窮啊!那時候沒有義務教育,她上學,更令家裡捉襟見肘。

後來,父親去世,家裡境況更是雪上加霜。幸虧鄉政府替她免了學費,她才得以繼續到學堂讀書。

學是能上了,但學校設施簡陋,教學條件極差,等大姐上到初一,連學校都垮了。

02

但大姐愛讀書,而且很勤奮。

那時候,她和大多數稍微見過一下世面的少年/少女一樣,總想著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她想,於她,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談何容易。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如果漢語學不好,即便走出大山,與外界溝通也是問題。

但大姐不放棄。

廢寢忘食,頭懸樑錐刺股,學漢語,學知識,自不必說。

那時候,她到了縣城念中學。每一次離家,因為車次少,更為了省錢,她得從凌晨3點開始步行,一直走到晚上9點,才能到學校。

多年跋涉,終見曙光。

後來,大姐考上了西南某大,再後來,考上了四川某大的研究生,讀碩讀博,再再後來,她回了涼山老家,進了某研究所,成了博士生導師。

我們都叫她白教授。

「白」姓聽起來不特別,其實很特別。

因為白字是從她的彝族名字里抽出來的一個字。

03

白大姐決定做少數民族農民工調查時,也有人勸,因為涉及到農民工,還涉及到少數民族,太敏感,到時吃力不討好。

但白大姐不聽,一做就做了五年。

跑了北上廣深,跑了江浙滬閩,拿了第一手資料。

工作也做得很細

——為了了解彝族務工人員在珠三角打工的真實情況,大姐試過連續半個月,在工廠里與彝族農民工同吃同住。

她相信彝族同胞「一人打工,全家脫貧」,所以,為了支持他們,她四處奔走,為他們拿政策,為他們解窘困。

不分時地,事無巨細。

04

第一次見到白大姐,是在會議室。

我急匆匆地衝到門口,見到三個人:兩個我認識,是同一個課題組的;一個我不認識,就是白大姐。

我小心翼翼地走向座位,坐在她的正對面,然後正兒八經地做筆記。假裝自己沒遲到。

白大姐長得很普通:圓臉,大眼,臉色黝黑,有些高原紅。

短髮,剛蓋過耳朵,有些凌亂。

穿著一件暗藍色的棉衣,棉衣連著帽子,帽子的內里是紫色的格子圖案。

還有一條暗灰色的褲子。

就像一個不起眼的大媽。

唯一顯眼的,就數放在椅子上的背包:紅色的,有些臟,好像有段時間沒洗了。還有一個帶輪的行李箱,擱在她的手邊。

果真是風塵僕僕。

然而,聽她對彝族農民工的了解之深入,之細緻,便不得不佩服,並肅然起敬。

事實上,就是因為聽說有幾千彝族同胞忽然一起來穗務工,怕政府、企業的服務跟不上,所以才不顧路迢,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而她的研究,恰好對我們最近在做的少數民族工作的課題很有幫助,於是走到了一起。

05

這幾天,跟著白大姐跑了幾個單位和企業,還去了某電子廠。

電子廠很大,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今正在幫蘋果代工某配件產品。

廠區很大,車間卻不大。

坐了很多彝族同胞——因為她們過的彝族年是在11月份,所以大多數漢族務工人員回家過年的時候,他們也能在這裡一直干到2018年11月前夕。

白大姐能一眼看出對方是不是彝族人。

看到了,就用彝語打招呼,然後用彝語聊些我們聽不懂的話。

她認真聆聽,細緻周到,偶爾皺皺眉,偶爾開開玩笑。

後來聽一個彝族兄弟說起,但凡出來務工有些年頭的彝族同胞都認識白大姐。他們都說,她是真心實意為他們服務的,為他們反映了很多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

06

白大姐把很多時間投入到工作上,對彝族同胞在全國各地打工的狀況,她基本是了如指掌,但卻不知道老家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所以,每次有人到涼山,需要接待的時候,她都不得不叫兒子指路,問他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好玩的。

是的,白大姐愛自己的民族,所以一心撲在為彝族同胞服務上,還為此成立了一個公益組織,並親任會長。

與此同時,到處弘揚彝族文化。連去調研的路上,她都不忘滔滔不絕,給我們說彝族的種種:彝族的音樂,彝族的飲食習慣,還有彝族的一些禁忌。

她說不能摸彝族人的頭;她說彝族不吃狗鷹蛇蛙貓;她說彝族講究尊長排序,喝「轉轉酒」時要先客後主,先酒後飯;她說彝族同胞很聰明,學習能力強,還能歌善舞……

她還說,五月份的時候去涼山,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候,因為天氣不冷不熱,還能看到無邊的花海:漫山遍野,都是映山紅……

而我,對她說的兩句話記憶尤深:

1.節制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2.不是你能賺多少錢,而是你成就了多少人。

南北朝時期有名的文學家庾信在《徵調曲》中寫道: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在白大姐的身上,我看到了。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周末愉快!

推薦閱讀:

懂成功學的人一定會成功嗎?
追求錢權利不是問題,貪著才是!
施者與受者
真正的勤奮是什麼樣子的?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TAG:励志人物 | 人物 | 生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