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國生涯系列(十六)——我在德國教過的學生(二)-呂律

今天是今年最冷的一天,冰天寒風,冰冷徹骨。放假了,我在北京家裡看著網上的一些關於東南亞華僑遭遇的文章,雖是歷史,仍是心懷恐懼,同時也心寒徹骨。這是前言。今天說說我20年前在德國學習工作時教過的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不是德國人,是個印尼華人。

我的德國生涯系列已經寫了不少了。2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異國他鄉時的震驚和「文化驚詫」,可能現在的新留學生不可理解。現在我們國家,雖然人均GDP 還落後,貧富差距和地區差異有待縮減。但是我們國家整體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在2017年已經超過了80萬億,達到了82萬億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這說明什麼?國家富強了!

我之前寫過,中國婦女在西方語境中的形象曾經是我當年在德國想做的一個博士論文題目。不僅中國婦女形象,而且中國形象(China Image)更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在我20年前到德國留學時,大概也是因為我看上去就是個比較窮困的中國留學生,德國人問過我:「中國有沒有自主品牌的汽車?」 在食堂吃飯,還會有來自越南的留學生在得知我是中國人之後,語帶驕傲地問我:「中國有沒有電腦?」 這樣現在聽來很可笑的問題。

二十年後,現在的中國不僅有自主品牌汽車,而且汽車還大量出口國外。至於電腦的普及就更不用說了。一言以蔽之,國富民強,國家越強大,民眾越有尊嚴。現在的中國留學生出國,應該不會像二十年前那樣,被當年的信息不通暢所導致的文化隔閡和文化差異所困惑。也不會被問到像我曾經被問到的問題了。

今天說的是一個我20年前,1998秋天,初到德國後,短暫教過一個學生德語。這個學生不是德國人,是印尼人,確切點說,是印尼華人。為什麼會給一個印尼華人教授德文?我之前不是在文中提過,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漢語,是不允許課下給學生補習的嗎?

是的,是不允許。只是我當時初到德國,不知道這點。一到德國,新鮮好奇之餘,除了每周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教漢語課外,還去德語系聽課,周末還會參加外事處組織的郊遊。當時,德國人和中國人的收入差距很大,課餘,我非常想再多掙點錢,於是就在學校食堂布告欄看各種小廣告,其中就有一條想學德文的廣告貼條, 而且離我住的宿舍不是很遠。於是我就應徵了這個德語教師的家教工作,聯繫後才發現對方是個印尼華人。

這個家教課上了一兩次就不去了。一是因為學校不允許,二是因為這位印尼華僑課餘給我講的她因98印尼發生排華慘案,所以在大規模排華前倉皇離開印尼,來到德國學習。雖然驚訝,但這也在我意料之中,於是我也是很鬱悶,畢竟還是想愉快開心地度過那為期一年的德國交流學習時光,不想上課氣氛這麼壓抑。所以還是建議她找一個正式的語言學校儘快開始學習德語,語言能力很重要。家教不是個辦法,太慢了。而且我也沒有很多時間。很可惜,這個學生的模樣和姓名我都不記得了。只記得她說起印尼排華慘案種種事件的平靜。希望這位學生在德國學習和發展一帆風順。

那時我年輕,剛剛22歲出頭,印尼排華事件有所耳聞,只覺悲慘,也沒過多關注,那一年,我的關注點更多在夏天長江流域發大洪水的新聞上。那裡是我的家鄉,無數人在抗擊洪水,保衛家園,甚至命喪大水。而那一年,98年,也發生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而歷史上素有排華歷史的的東南亞國家印尼經濟大蕭條,又出現了針對印尼華人的排華和屠殺慘案。

我一直是個比較喜歡看新聞的人。國內外大事都會關注。東南亞遍布華僑,自是知道。直到後來,我在德國上漢學博士課程的時候,因課程原因在教授的課上課下閱讀了大量古代海運文獻資料,更多了解東南亞華人前往東南亞的遷移和分布史,以及生活情況。也了解到,東南亞華人和各種族之間的融合在歷經上千年,仍舊是衝突不斷。歷史上,屢次遭受排擠打壓和屠殺。這裡面有政治,經濟,宗教各方面的原因。但究其一言歸納:異鄉的生活不易。

這位我僅僅教授了一兩次德語的印尼華人,給我講述了在98印尼5月排華事件前被父母送出了印尼,來到德國學習,或者說逃到了德國的經歷。這不是第一次,印尼在60年代也出現大規模排華事件。而我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聽過的那次「最為奢侈」的課,作為唯一聽課學生的課,是一位印尼華人老師教授的。看年齡,那位老師可能是在60年代印尼排華事件前背井離鄉,到德國學習工作,然後紮根下來。參見我之前的文章:[德國生活] 我的德國生涯系列(一)——我迄今上過的「最奢侈」的課 當然, 也有很樂觀向上熱情開朗的東南亞華人同學,只是已經失聯了。

在德國,後來,我還遇到一位從馬來西亞到德國留學,學中提琴,想在德國考音樂學院的馬來華人。因為同住在一幢宿舍樓里,所以也聽這位馬來華人講述過在馬來西亞,普通華人與其他種族的隔閡,在生活上幾乎不相往來。關鍵這種場景在當時的馬來西亞不是個例,而是普遍。

2006年我回國後,在北京就職的第一個學校里,有一位很早就歸國的馬來西亞華僑老師,非常和藹可親。他兢兢業業地工作。是深受大家愛戴的老教師。後來這位歸國華僑因病去世。我還去八寶山參加了這位愛國老歸僑的葬禮。那是我第一次去八寶山,離人的「往世」最近的地方——無數人來人往,或悲痛或沉靜或麻木。悲痛,感慨。所幸這位老人在年輕時回到了祖國的土地上,才得以頤養天年,桃李滿天下。如果他年輕時留在馬來西亞,命運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模樣了。

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個人的命運也是時代命運的折射。我年近42,自己是個前半生遷移了若干個地方的中年婦女了——從西北貧困西海固地區,到江蘇經濟發達地區,到北京,到德國,再回到北京,不會再走了。我的遷移之路是一個家庭或個體努力奮鬥,想獲得更好發展和更好生活的遷徙之路。

我想歷史上我們無數次的人類遷徙之潮,湧向四面八方,到近代的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還有現代的若干次的出國大潮,這滾滾的洪流中的每個身影,都是時代的小小載體。他們的命運和時代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一起。

但異國,或他鄉的生活是那麼容易融入的嗎? 看看東南亞華人的歷史遭遇,不由得令人想到四個字:寄人籬下。我沒有去過東南亞國家,一是囊中羞澀,二是總有隱隱的擔憂。我就做電腦手機上的「遊客」好了。可以漫遊全世界而不費一絲辛苦。異國他鄉,從來都鳴響著遊子匆匆的腳步。只是,這腳步只有在身後的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前提下,才會更為穩健,踏實,自信和勇敢。看最近新聞中報道的海歸「歸國潮」有感。

我曾寫過關於「移民」主題的文章,[德國文化]移民這個單詞和1816「無夏之年」 移民的德語表達是:

auswandern 指的是從本國遷往目標國度:移民出去

einwandern 指的是從其他國度遷入本國:移民進來

無論是去哪裡,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好。


歡迎大家來到這個小小的律一德語學習室,希望我的努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喜歡,歡迎掃碼關注,謝謝!

weixin.qq.com/r/mzqUjD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需轉載分享,請標明出處:呂律:律一德語學習室。謝謝!

有任何問題,請聯繫我:

電話:18101072751

電子郵件:lillylu0321@sina.com

微信號:nickel0321(呂律)

我的個人網路平台:

個人微信公眾號:律一德語學習室(lvlvgerman)

個人喜馬拉雅電台:律一德語學習室

個人微博號:呂律德語老師

個人頭條號:呂律德語老師

個人知乎賬號:呂律

個人知乎專欄:呂律:律一德語學習室

個人豆瓣閱讀專欄:呂律:我的德國生涯系列

歡迎關注,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多提意見!


推薦閱讀:

[正義與善 28] 本色與職業 - 「一場陪聽課」與《暗時間》
最實用的教學技巧分享在這裡 對外漢語老師必須收藏
教育互聯網化真的存在千億級的大市場嗎?它的形態會是最近很火的這些搜題產品嗎?
讀書時做課程設計,被老師罵過最慘的樣子是什麼?

TAG:德国 | 教学 | 东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