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增長的機制分析
財富增長的機制分析
財富的增長機制顯得較為複雜,我們思考的動機依然是將問題變得簡化,又不至於失真,表達方式尊重邏輯,這些嚴格的條件讓許多人望而退步,在理論的世界進行著不必要的複雜,所增加的是學科之間的壁壘,與學科之間的相互歧視,這與思考的初衷南轅北轍,好似這個社會發展著發展著,就會偏離人們的初心,既是一種無可奈何,也是我們缺乏自身的內省。本文的寫作方式是完全還原筆者思考問題的方式。
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處在一個膨脹(財富)的社會,膨脹是一種系統的正反饋機制,故而我們想像著能否建立這樣一種簡單的正反饋機制,讓現實盡量的簡化。
接下來我們思考財富的成形,這本身是一個及其簡單的問題,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所熱衷的經濟理論和數據報表,反而讓財富增長的原因模糊起來。毫無疑問,財富來自人們的勞動,更客觀的說是來自人們有效率的勞動,即人們在辛勤的勞動,並且保證這些都是做有用功,如戰爭、內鬥等這些行為人們也做功,但是反而是財富的破壞。
這個時候,我們思考財富的增長。顯然勞動力的數量增長,和勞動力有效利用的程度增長都能夠讓財富增長速度提高,即實現財富的指數增長,而我們所說的膨脹便是指數增長,這也是一個標準的正反饋機制。
接下來,我們思考效率和勞動力能夠建立正反饋機制嗎?顯然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啊!Why?也許是它們本身沒有因果關係,亦或是我們還沒利用足夠多的條件,這是我們思考的一個突破口,但是在此階段,我們是否真的一無所獲?也不盡然。顯然在勞動力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勞動有效率提高,同樣會實現財富的指數增長,但是勞動有效率是逐步趨於極限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引申為管理問題;其次如果勞動有效率不變,其勞動力數量的增長,也會實現財富的指數增長,而顯然勞動力數量的增長是沒有極限的,所以其財富的指數增長並未有極限,但是在現實中,勞動力數量頻頻達到極限。(勞動力數量:可以理解既包括勞動人口的數量,也包括個人勞動效率)
如上所講,沒有建立理想的反饋機制,如果是缺少條件,那麼我們必然有重要的遺漏,那是什麼呢!顯然我們一直開始所談的人,只是一個抽象的人,這個角色設定有些脫離於現實啊!我們必須要明白人們的所欲所求(行為動機)。
人們的行為動機有千千萬萬,在本文中,我們卻必須給它設置約束條件。一是一定要相對簡單;二是要切中我們所思考的主題;三是又要平衡(行為動機絕不是一個單一向量)。能夠滿足我們如此的苛刻條件,又被人們所信服,看來只有祭出「聖人之言」了,畢竟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是孟聖人的立場和理想,作為普通人,我們自然對號入座啦!——「舍義取生」。不過,很快我們發現我們不能都這麼干,否則社會就成為了一個野蠻社會。慶幸的是,我們發現社會並未朝著混亂的方向發展,難道是我們的立場改變啦?或許立場是有所提升,不過不要高估人們的改變程度,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制度,濃墨重彩的經濟制度。
現代制度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二者的兼得,沒有大範圍的出現二選一的尷尬。Why?因為我們實現了物質的充裕,更加準確和客觀的講是實現了大部分人的物質充裕。按照本文的主旨,我們肯定不是討論制度的內容,而是其發揮的作用。
回到文章的初期,財富是通過人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結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人們之所以努力創造財富,一方面他獲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故而他不需要「舍義取生」。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在我們落後的社會,人們相互之間的傾軋,也是源自於生存所迫啊!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下,人們對於個人辛勤勞動所獲得的報酬的期望,直接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動機,而顯然人們的勞動激情增長,是最直接的勞動數量增長。稍微帶入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現代社會是實行的資本社會化生產,所以人們的期望報酬成為了勞動分配。這個時候可以引用下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裝裝逼啦!因為,如果我們有著這樣認識,我們肯定清楚政府介入經濟活動的必要性啊!一是為整體經濟活動設定目標(宏觀目標),以此才能確定其效率問題;二是要對經濟活動的收益分配予以干預,以此來協調人們的行為動機。
所以其系統反饋機制可以簡單的表示:
這是一個簡單的系統圖,我們所需要記得的是有效率和公平性,擁有著其相應的極限,所以它們最理想的情況是,保持在一個大家在感覺上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就可以啦!切不可過於較真,或矯枉過正。其次是,所謂的勞動數量其並沒有極限,因為或許勞動人口數量有極限,但是個人的勞動創造力是沒有極限的,故而要保持永遠的思考狀態,活到老學到老。
最後是簡單的誇獎一下自己!極其簡單的分析,確實極為實用的表現!故而知識的最大作用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是否能夠領會其精髓,並擁有嚴格的執行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x*z?
推薦閱讀:
※Kenneth J.Arrow的學術成就(二):一般均衡理論
※經濟學中邏輯演繹法的勝利
※經濟學之上的視野
TAG:经济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