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吐魯番不算「四大火爐」?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在2006年發布的《中國均一化歷史氣溫數據集(1951-2004)》,在1956年-2006年之間,平均高溫日數最高值位於新疆吐魯番,達到93.4天。觀察50年間各區域高溫日數的年際變化也可以看到,全國最高氣溫和高溫日數的高值中心均位於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如此說來吐魯番不僅要列入「四大火爐」,甚至排在第一也不過分。

▲2017年7月10日,吐魯番以49°C的高溫再次刷新歷史記錄

▋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N大火爐」的說法最早似見於民國時期,具體已不可考。

1912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在北京籌辦中央氣象台,氣象事業草創,各項設備及專業人員皆極匱乏。1914年雖然開始陸續從國外購入先進設備,不過工作團隊卻仍然是草台班子,而當時的氣象科僅有2人工作。

1916年中央氣象台正式開始了天氣預報的嘗試,是我國天氣預報工作的一大革新。不過地域限制十分很大,當時國內發報的台站僅有海關測候所十餘個,且集中分布在沿江、沿海一代,並且因人力物力的缺乏,1921年天氣預報事業便宣告破產。

▲省立昆明氣象測候所及工作人員合影

1921年北洋政府通過決議,計劃於全國建立共10所測候所,其中是包括迪化(烏魯木齊)的,不過卻最終夭折。氣象人員多從東南各省招來,無法適應西北地區的艱苦環境,紛紛跑路,最後勉強成立了張北、開封、西安三個測候所。1927年便因經費沒有著落就全部停辦。

民國時期零星的、漫無目的的氣象站規劃籌建直接導致了新疆地區氣象測量條件的落後。離東部十萬八千里的吐魯番根本沒有溫度測量並大範圍發布天氣預報的條件,而普通市民更是缺乏了解內陸地區氣象情況的渠道,自然在民間評選「N大火爐」時不帶新疆吐魯番玩了。

▲19世紀的新疆地區 by Boiarskii, Adolf-Nikolay Erazmovich

▋潮濕悶熱才是真熱

民國史氣象測量條件落後,「N大火爐」的評選不帶吐魯番玩尚可理解,何以建國後,氣象測量條件相當完善後仍然被排除在火爐之外呢?尤其在近年吐魯番不斷刷新最高氣溫記錄的情況下,就更令人奇怪了。

▲吐魯番火焰山景區的「金箍棒」溫度計景點

實際上,溫度高的地區反而不一定更熱。相較於每天晚上七點半播報的天氣預報給出的溫度,自己主觀感受到的「體感溫度」才是更為直接的直觀感受。體感溫度(或叫感覺溫度、舒適度)是指人體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體感溫度受風、濕度、日照、衣服顏色的影響,人們的體感溫度往往與實際氣溫感覺上不一樣。

相對濕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巨大。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溫度為35°C,相對濕度為30%時,體感溫度就只有35°,當相對濕度上升到80%時,體感溫度就直接上升到了40°C,人體會感受到難以忍受的悶熱。以2013年7月數據為例,南京、杭州、上海等傳統火爐城市濕度都達到78%,同期吐魯番地區甚至不到30%,如此看來,江南、華南地區才是「火系魔法攻擊」的重災區。

▲江南地區夏季雷雨前的悶熱,實在是太要命了

事實上,這類沒什麼參考且純為消遣的民間評選一直是話語權的較量,江南與塞北天南地北,當地人民體會不到十萬八千里外是怎樣的炎熱法,便只能吊起嗓子來為自己所在的地區吶喊助威 「我們才是最熱的」,城市居民數量多的自然嗓門更大,也不意外「N大火爐」的稱號總是在重慶、南京、武漢等老牌城市中來回倒手了。

▲天貓根據消暑商品購買指數評出的2017「四大火爐」,人多力量大

全球年平均溫度在連續多年屢創新高。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火爐無疑會越來越多的,熱會成為一種新常態。如今遍地都是火爐,誰是「四大火爐「還重要麼?

參考資料:

  1. 洪世年, 陳文言. 中國氣象史[M]. 農業出版社, 1983.
  2. 高榮, 王凌, 高歌. 1956-2006年中國高溫日數的變化趨勢[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8, 4(3):177-181.

推薦閱讀:

鯉魚為什麼有鼻孔?
智利為什麼叫智利?
為什麼歐洲的很多足球俱樂部隊服都是那種間條衫?
頭髮自然卷的痛苦有哪些?
撥打電話時聽到的等待音「嘟-嘟-嘟-」是怎麼來的?全世界是統一的聲音嗎?

TAG:历史 | 文化 | 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