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葬禮上主家要送賓客毛巾?

馬爾斯·莫斯在《關於原始交換形式——贈予的研究》一書中,詳盡地分析了禮物交換的實質,同時禮物的交換往往伴隨著三種義務,即隨禮的義務、收禮的義務以及回禮的義務。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禮論》

▋回禮的本質

葬禮上回禮毛巾或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孝帕」一俗,來知德《來瞿唐先生日錄》中有記載:「今俗有剪麻布散弔客,名為孝帛。殊不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之縷,各有精粗;今不論精粗,而亂加人之首邪。」主家要分發給白布條給親友,謂之「散孝」。近現代則逐漸轉變為贈送更方便的白色毛巾。

除非他能夠證明他為財富之靈所附、所寵,否則他就不能夠保持他在部落、村莊甚至家族中的權威,不能保住他在族內或族際各個首領中的排行。而要證明他擁有財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財富揮霍掉、分發掉,從而壓低別人,把別人置於「他名字的陰影下」。 ——馬塞爾·莫斯《禮物》

事實上,沿襲了明清時期達官貴人的禮尚往來,葬禮上主家的回禮便帶有明顯的「好面子」的意味,不僅要宴請來往賓客,回禮同樣是禮節來往的重要一環,送怎樣的物品才能在自己使自己盡量顯得周全而不落人話柄呢?歷經時間的檢驗,人民群眾最終選擇了毛巾。毛巾作為洗滌之物,寓意著滌盪晦氣,一來可以給前來幫忙的鄰里擦汗用,二來也可以預備給送葬路上悲痛流淚的至親拭淚。比起明清時期鄉紳顯赫出手闊綽的隨禮回禮,毛巾屬大量消耗的日用品,價格不高,對於要承擔葬禮及白宴的主家來說,也算是降低了不少開支費用的折中手段。

▋毛巾、巧克力、壽碗三件套

葬禮回禮長久以來流行於江浙地區,已然形成了毛巾、巧克力、壽碗的標配三件套。

中國人歷來講求事死如生,對待死者如同生前,不僅是晚輩是否盡孝的重要表現,更是祈求先祖保佑生業繁榮的重要形式。在江浙地區,桑蠶養殖與手工棉紡織業一直是當地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部分販夫皂隸主要的生計來源。因此在當地喪葬習俗中,桑蠶與織棉的因素一向不少。

「扯蠶花挨子」

蠶花挨子即絲綿胎,是海寧舊時喪葬習俗。死者入礆時,親屬按長幼親疏,依次每兩人用手扯一張薄薄的絲綿,蓋在死者身上,越厚越體面,有保護死者遺體之意,也含有請死者保佑後輩生活安康、蠶花豐收的祈求。

「盤蠶花」

海寧喪葬習俗。死者入礆前,親屬繞遺體三圈,口中念念有詞,稱盤蠶花。這時點燃的燈燭未熄盡,親屬可帶回,亦稱「蠶花蠟燭」,謂置於蠶室中可保佑養蠶豐收。

此外,鄰里鄉親得知主家有人亡故,前往死者家弔問悼念時都會帶一床棉被以示哀思,「鄰里親友以纊帛禭之, 曰上襄」。

鄞(yín)俗初喪, 懿親昵友臨吊, 俱送被, 紅表雜色 , 裡布帛隨宜 , 襯以薄棉 , 納棺中 , 謂之重被, 亦曰情被 。 ——《鄞縣誌》

至於滬上又比其他地方額外多出兩件,則是因為商人對厚葬風尚的格外推崇。「從前婚喪兩事,都是稱家之有無,不過盡其禮而已。今上海一味奢華,雖中人之家,凡遇婚嫁喪葬,無不極意鋪張。商界中人,尤事事裝闊。做上海人安得不窮。」三件套中的其他兩件,壽碗多用於喜喪,寓意子孫後代受先祖福澤庇佑;巧克力則是為了緩解沖淡悲痛之用,代表了「斯人已去,生者何哀」的希冀。

▋兩岸同俗

海峽對岸同樣有葬禮送毛巾的習俗,喪家接受親友之吊膊,禮需答之,謂之「答紙」。於三旬、五旬、七旬或百日、或對年時,以「糕仔」、「饅頭」、「面龜」等回贈親友以表謝意。現在則回贈日用品,而以臉巾肥皂者最為普遍。台東呂銘傾曰:「本省現行喪禮,贈送弔客以毛巾、手帕,習以為常,這完全是日據時代日本人留下來的風俗…。」

喪葬習俗同樣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

以毛巾答紙,肇始於日據時代,晚近則收禮之同時即以毛巾答之。也因此,有說法認為當時毛巾生產過剩,或是官方鼓勵喪家來給弔唁的親朋好友以及幫忙辦事的鄰里戒飯擦汗用,從而沿用至今。「現今各地幾乎都是沿襲日治時期習俗,回贈毛巾一條,這種小細節,不能忽略。」

毛巾於日治時期,使用並不普遍,毛巾臉盆通甚至是多家合夥共用一個;甚在當時的公共澡堂,澡堂也會有免費毛巾供顧客臨時使用,也有客人希望毛巾長久不換新的抱怨的記載。據日治時期所做之各州保健衛生調查書,發現台灣大多數人為共享毛巾,鮮少有個人用毛巾,且毛巾用途混用,無論擦食器、傢具均混為一用。總之,毛巾在日治時期當屬較奢侈之用品,生產過剩拿來送人也並非靠譜之說,不過是古時習俗延續至今日罷了。

參考資料:

  1. 徐吉軍. 中國喪葬史[M].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
  2. 朱海濱. 近世浙江喪葬習俗的區域特徵及地域差異[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1, 26(3):92-103.
  3. 韓碧琴. 答紙禮俗研究[J]. 國文學報, 2012 (51): 71-108. 4. 徐福全. 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M]. 徐福全, 2008.

推薦閱讀:

都說成王敗寇,為什麼項羽在歷史上沒有以反面形象出現呢?
歷史上有哪些人精準的預言到自己死後的事情,這件事與自身關係密切?
三分鐘看懂日本歷史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孫子兵法?虛實篇》這句話應該怎麼解讀?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TAG:历史 | 文化 | 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