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家族——連載92】尋找人類的第二家園:類地行星的硅酸鹽表面

現在我們對地球的結構很了解了,地球有一個鐵質的內核,中間層是熔融的地幔,主要成分是硅酸鐵、硅酸鎂和少量的硅酸鋁,其表面的地殼主要成分是各種各樣的硅酸鹽,其中硅酸鋁最多。

我們相信,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之時,其化學組分和原初太陽系的平均組份差不多,氫、氦最多,然後是碳、氮、氧、氖、鎂、硅。後來,為什麼只剩下氧和硅最多呢?

我們一個一個看,首先,氦不能組成任何化合物,又很輕,不斷漂浮到大氣最上層,最容易被太陽風帶走。

氫要好一點,雖然它也很輕,但是很容易跟氧組成水,水的分子量只有18,沸點100度,所以一部分散逸到太空,剩下的一部分形成我們現在的海洋。

【地球上為什麼氫和氦這麼少,現在你明白了嗎?】

再看看碳,碳會和氫結合形成甲烷,甲烷的分子量只有16,沸點在零下162度,太容易散逸到太空里了,所以甲烷帶走了一部分氫和一部分碳,現在的地球上很難找到大量的甲烷。好在碳還可以跟氧生成較重的二氧化碳,並進而和其他元素生成碳酸鹽。碳酸鹽基本都是固體,一部分可溶,所以固定下來了一部分碳。碳元素還會搭起長鏈有機物的骨架,分子量大的有機物都不太容易揮發。地球上誕生生命以後,光合作用又將碳元素進一步固定下來,我們才看到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神奇生命現象。

【煤炭,這種較「純凈」的碳元素,來自於遠古植物的碳固化過程。】

氮和碳類似,最簡單的化合物是氫化物:氨,分子量僅僅比甲烷大1,也容易散逸。氮氣的分子量28,跟空氣的平均分子量差不多,可以勉強保留在大氣圈內。好在氮可以形成硝酸鹽,大多數溶解在海洋里,少部分殘留在礦石內。

氧氣分子量32,比空氣的平均分子量29要大,因此不容易散逸到太空中,氧的反應活性很強,很容易和各種元素形成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大多是固體,非金屬的氧化物一般也比較重,容易形成含氧酸和含氧酸鹽。因此地球上的氧元素最多,它還幫忙固定了很多元素。

在氖元素的篇章里我們已經說過了,氖是單原子分子,雖然原子量是20,但是單拳難敵雙手,也逐漸散逸。

鎂是金屬固體,不容易揮發,而且由於硅酸鎂的熔點超級高,當別的礦物已經處於熔融狀態,密度降低的情況下,它卻仍然保持固體本色,不斷往下沉,終於沉底到地幔。所以地球上的鎂元素基本保留,讓它穩坐地球元素排行榜第四把交椅。

【從地幔噴到地面的硅酸鎂,形成了美麗的橄欖石。】

最後到硅,單質硅是固體,其主要的化合物中,只有氟硅烷、氯硅烷和氫硅烷是氣體,這些硅烷的反應活性還很強,很容易生成硅酸鹽或者氟硅酸鹽。此外,硅的氧化物二氧化硅是固體,熔點1650度,碳化硅是超級難熔的固體,熔點大約2700度,各種各樣的硅酸鹽更是固體,也都是超級難熔的物質,只有到了地幔中的高溫才會熔融。

前面提到,氧和很多元素形成氧化物,但很多氧化物仍然具有反應活性,比如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鈣等,只有硅元素才能讓這些氧化物徹底「安定」下來。

這裡插播一個笑話,硅元素:「來吧,氧mm,不要總在外惹事了,來跟我一起過日子吧。」於是氧元素和硅元素結合成了穩定的硅酸鹽礦物,過起了安安穩穩的小日子,氧順便帶來了一幫硅的小姨子們:「那家美女」(鈉、鉀、鎂、鋁)。

【因為硅酸鹽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地球有一個固體穩定的基底,然後才有萬物繁殖,尤其對我們陸生生物來說。】

所以我們看到,硅元素和氧元素一起,將其他各種元素固定下來,而它們倆本身就是我們星球上最多的元素。這兩種元素形成的硅酸鹽構成了眾多岩石、礦物,讓我們有一個堅實的落腳點。平時我們在奔跑行走的時候毫不在意,但這卻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基礎,試想一下我們去木星這種氣態星球怎麼走路?如何生存?

宇宙中,由於氫、氦元素最多,所以大部分行星都是氣態,但還有類似地球的行星,這裡的「類似」最主要是指這樣的行星有一個鐵質核心和硅酸鹽的地幔和表面,這種星球叫做「類地行星」。在太陽系內,類地大行星就有四個: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此外,小行星:穀神星由於也有一個硅酸鹽表面,所以也勉強算得上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表面都會存在山峰、峽谷、火山、環形山等等,跟地球的地貌比較類似。有一些「類地行星」會有大氣,但都屬於「次生大氣」,由火山噴發而來或者由彗星帶來,而大型氣態行星的大氣屬於「原初大氣」,是它們形成的時候就有的,來自於原初太陽系星雲。

對於這些「類地行星」,人類基於目前的認知,理論上可以將它們改造成宜居的星球,因為好歹它們還有硅酸鹽的基底。我們之前在二氧化碳的篇章里就討論過改造金星、火星,雖然你會跟我說改造水星有點難度,但是你去改造木星、土星試試?

【太陽系內的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相對於類地行星,還有一部分行星叫做「類木行星」,太陽系內就有四顆類木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的特點是體積大,主要由氣體組成,距離太陽較遠。

它們的體積大是相對於類地行星來說的,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但是相對於恆星,它們仍不夠格。低於0.1個太陽質量的星球引力還不夠大,因此不能啟動核聚變,只能屈居為一顆類木行星。

它們的氣體成分主要還是氫和氦,一方面由於它們相對較大,有足夠強的引力吸引住較輕的氣體;另一方面它們距離太陽較遠,太陽風吹到它們那裡已是強弩之末,不能帶走較輕的粒子。

【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自左向右)】

太陽系內,還有一些較大的衛星也有硅酸鹽的表面,跟「類地行星」的概念很類似,未來將它們改造成人類進入更深太空的中繼站,也不是夢想。

地球的衛星月球有一個很小的鐵質核心,但是有一個硅酸鹽的表面,現在的理論認為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受到小行星撞擊,拋射出去的物質形成了月球。

火星的兩顆衛星太小,不作考慮。

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又稱「伽利略衛星」,它們的結構都和類地行星很相似,其中木衛二歐羅巴的表面還有冰層,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甚至進入眾多科幻小說的場景。

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也是改造為宜居星呼聲很高的候選者。

【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和類似的衛星們。從左到右、自上往下:地球、金星、火星、木衛四(卡里斯托),土衛六(泰坦),水星,木衛三(伽尼墨透斯),木衛一(艾奧),月球,木衛二(歐羅巴),海衛一,冥王星。】

太陽系內,還有一群不速之客:隕石,大多數來自小行星帶,也有一部分來自火星和月球。每年有記錄的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500顆以上。

按照它們的成分,可以分為石隕石和鐵隕石,其中石隕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硅酸鹽,其礦物組份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這些在地球上也都能找得到。所以從物理、化學的角度去看,宇宙也沒有什麼神秘的。

按照隕石內部的結構,隕石又可以分為球粒隕石和異隕石,90%以上的隕石都是球粒隕石。之所以叫做球粒隕石,是因為其內部含有大量微小的硅酸鹽球體。這些礦物是太陽系內最原始的物質,從原始太陽星雲中直接凝聚而來,它們代表了原始太陽系的化學組分,因此很有科研價值。

【1976年,我國吉林下了一場隕石雨,留下來的最大一顆隕石重約177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顆石隕石。】

天文學家們對太陽系內的天體早已經如數家珍了,他們的視野早已伸到了遙遠的太陽系外。我們的太陽系很熱鬧,有八大行星,還有很多的小行星、矮行星、彗星,其他恆星系會是一番什麼景象呢?是家家門庭若市,還是一個個光桿司令?會不會也有一些「類地行星」,成為我們未來的家園?

這個搜索計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如登天之難,通過光年尺度的距離去觀察那些不發光的行星,就好像在月亮上架起望遠鏡尋找地球上的一顆細菌。

【想像圖,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家園嗎?】

對於科學家來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思考。他們發展了很多方法,比如:凌日法。行星圍繞恆星旋轉,當行星擋住恆星的時候,恆星的光度會略有下降,通過觀測這些細微的變化,就可以總結出有沒有行星。

還有天體測量法,行星受恆星引力的同時,恆星也在受到行星的引力的作用,因此從觀測看來,它會有輕微的擺動,通過觀測這種細微的擺動,可以計算出有沒有行星在吸引它。

這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此外還有利用相對論效應、引力透鏡等方法。截至2016年8月份,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已經有3310個之多,原來,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不孤獨。

【向大家推薦這個APP:系外行星(Exoplanet),只要新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都會更新它的數據。此外還可以用天文尺度的視角來看銀河系之大,3D,感受一下宇宙的浩瀚。】

發現的系外行星中,大多數是氣態的類木行星,因為他們足夠大,容易找得到。現在的天文學家對系外的類木行星基本已經麻木了,因為類木行星畢竟沒有硅酸鹽基底,不適合生存,如果能找到系外的類地行星,則一定是重磅消息!

2016年5月,《Nature》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原來,早在2015年底,科學家們在一顆距離地球約40光年的恆星Trappist附近發現了三顆系外行星,它們極有可能都是類地行星,最外側的那顆行星溫度約為30度,和地球十分接近。

這實在是一個振奮人心的事件,我們相信,隨著科技手段的提升,我們會不斷發現更多的類地行星,這些硅酸鹽表面的星球會不會成為人類今後的殖民地?

【恆星系Trappist的假想圖,三顆行星圍繞它旋轉,最外側的那顆很類似地球。】


推薦閱讀:

海爾集團旗下有哪些品牌?
可樂里充丙烷(丁烷)氣體做成「火箭」是什麼原理?
【元素家族——連載64】史上最暴烈元素是怎樣煉成的

TAG:化学 | 科幻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