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年終盤點 | 2017年五大商業熱點
2017年已經塵埃落定,回顧這一年,紛紛擾擾的商業世界,又發生了哪些事情?有的企業乘勢而起,二分天下;有的行業水落石出,卻又撲朔迷離;有的技術爭議不斷,卻又引起極大關注。今天,我帶大家回顧一下2017年的五大商業熱點。
一、相互融合的新零售
2017年商業世界的第一大熱點,我覺得就是新零售。這個話題我專門寫過幾篇的文章。比如天貓小店、無人超市、以及對雷軍的專訪,都是講新零售的底層邏輯。
新零售之所以會在2017年大熱,是因為新零售的概念,是馬雲在2016年10月的一次活動上提出來的。當時提出了「5個新」的概念,新零售是其中的一個大的概念,因為阿里之前是做電商的,而在過去,線上電商和線下零售打的不可開交。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2012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馬雲和王健林打了個賭。十年之後,如果電商占商品零售總額的50%,王健林輸給馬雲一個億。反之,則馬雲輸給王健林一個億。
到了2017年,這個賭局剛好過半,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局的數據。根據雷軍提供的數據,到2017年12月份的時候,電商在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佔比,大概是10-20%。也就是說,時間過了一半的時候,佔比還沒有過半。因為電商如果10年要佔到50%,5年佔比至少要達到25%。
而且,總體上來看,電商的增長速度從2015年開始已經放慢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的話,王健林贏的機率會比較大。
2017年新零售變成一個大的熱點之後,很多人也開始討論,說你看,零售終歸還是要回到線下,線下的零售才是未來。2016年,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說過這麼一句話,他說王健林和馬雲的賭局,王健林肯定會贏,如果王健林輸了,這一個億他來賠。現在看來,王健林會贏,這一個億他不用賠了。但是為什麼會這樣,未來又會怎樣?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2015年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陸續發現,電商的用戶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了。也就是說越來越多人上網的趨勢仍然在,但是沒有以前增長得那麼快了。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容易上網的人群,都已經觸網了。比如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靠近互聯網行業的這些人:IT業,金融業、辦公室白領,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工作又和互聯網相關,很容易就上網了。所以,網民前期的增長速度很快。
而後面還在上網的這些人,比如老年人、4,5線城市的人、工作與電腦和手機接觸不多的人,接受移動互聯網的速度比較慢。這些人終究也會上網,但是增速是在放慢,整個過程可能需要1代甚至2代人的改變,才能達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也就是說,10年之內要達到王健林所說的50%,挑戰會非常大。
那麼關於新零售,2017年出現了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我們看到,2017年新零售大的趨勢是從線上到線下。
阿里其實很早就開始布局線下的零售了。2014年3月,阿里戰略投資銀泰集團53.7億港幣;到2015年8月,阿里又283億入股蘇寧;然後到今年又投資了歐尚和大潤發。
那小米呢?小米在線下一直都有體驗店,大多是開在很深的寫字樓裡面,是完全以服務和展示為主,不以銷售為目的門店。但現在這些店在陸續關掉,重新開一些線下的「小米之家」。小米之家以銷售為目的,開到了優衣庫、星巴克咖啡旁邊。其選址標準是三個核心:核心地段、核心商場,核心樓層。小米在20月之內開了242家小米之家。
而京東正在大面積推線下便利店,劉強東在今年宣布,未來5年,將會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
你會發現,這波新零售還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導。未來線下的新零售,在2018年,依然會是個巨大的熱點,只會比2017年更加熱烈。因為2017年很多只是嘗試,2013到2016年,很多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上獲得成長之後,很多線下企業試圖跟線上去結合,這是一個方向。
而2017年明確的趨勢該反過來了,就是互聯網公司開始和線下結合。過去是線下企業開始上網,現在則是互聯網企業開始落地。這個趨勢到2017年只是個嘗試,到2018年會有更多新零售的業態出現,這些業態會不斷被驗證:成功或者失敗,低效或高效。
2018年會出現一些真正有效率的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可能未必是無人超市,也有可能是,或者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無人售貨機。
新零售是今年最大的一個熱點,2018年線上和線下將進一步的融合。2017年就像是把墨汁滴到白水裡,還是一團可以看得見的墨汁。到2018年的它就會真的散開,線上跟線下融合。到了2022年,就是王健林和馬雲打賭的10年之後,到底誰會贏呢?
我們倒是很可能發現,當墨汁融到水裡面之後,那個時候我們再也分不清楚什麼叫線上,什麼叫線下了,所以那個時候大家可能就真的搞不清楚誰會贏了。
2012年王建林和馬雲打賭的時候,也就是五年之前,是線下往線上沖;2017年,五年之後,是線上往線下沖,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是2017年的第一個盤點。
二、「不明覺厲」的區塊鏈
2017年的第二個大盤點,就是一個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都在說,但是很少有人能講清楚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甚至讓我想起了在2000年時候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叫做千年蟲。
千年蟲是說電腦在很早的時候沒有考慮過跨越千年的問題,設計上的缺陷會導致99年過去之後變成00年,不是進了一點,而被認為是倒退了99年,可能會導致很多數據出問題。
1999年年末的時候,每個人都在說,但是很多人真的不理解。導致了很搞笑的一件事情,就是超市裡面雷達殺蟲劑賣得非常好,因為很多吃瓜群眾真的以為千年的時候,有一種蟲會出來,所以殺蟲劑在美國居然賣得非常好。
今天的區塊鏈,讓我產生了一個類似的一個感覺,就是每個人都在說,但是很少人真的弄明白。為什麼區塊鏈這個的概念在2017年會如此的火,首先是一個外部的極大刺激,就是基於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比特幣,在一年之內價格漲十倍,最高的時候,達到了十三萬多人民幣一枚。
我記得在2010年的時候,有一個人花一萬枚比特幣,買了兩張比薩餅,如果按照這個價格來算,當時一張比薩餅的價格就是五億人民幣,這是史上最天價的比薩餅。在2017年的價格已經漲到了十萬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這讓很多人都瘋狂了。
我自己是在2013年買過,當時的價格是4000人民幣,覺得很貴,後來跌到2000元,心想就算了吧,就當做玩唄,沒想到現在漲到了十萬多。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不管是因為眼光好,還是運氣好,買了一些比特幣,現在都已經漲的非常可觀,一不小心就暴富了,這種事情在很多人身上發生。但也因此激勵了更多人加入,比特幣暴漲,反過來激勵了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這個概念的火熱。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因為今天是盤點,不是來講課,我只能簡單來說一下,它叫做分散式的記帳技術,是來解決信用問題。過去都必須有一個第三方來充當信任的中介,但是,現在靠技術就不需要第三方了。這聽上去很美好,未來如果不需要第三方,社會的交易效率就會有極大的提高,區塊鏈就是用技術解決信任,提高交易效率一個特別重要的工具,所以在2017年出現了很多的各種各樣的基於區塊鏈的創新應用。
比如說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我們倆之間簽約,到時候出現違約,我把貨交給你,你不給錢怎麼辦,由合約自動來處理這個事情。
在前段時間甚至出現了self sale,就是把自己給賣了。我把我整個一生未來可能產生收益的5%都分給你,價值100萬元,用智能合約來實現。就是相當於買了一個人的人權中的收益權。很多可以想像或不可想像的商業模式,都基於區塊鏈的技術正在實現。
這些事情導致了區塊鏈在2017年的大火,我們認為這兩個概念,比特幣和區塊鏈,更火的概念是比特幣,因為它可以看得見的短期的上漲和下跌。但是我們認為從2018年開始,比特幣價格可能會趨於平穩,因為對沖機制,也就是比特幣期貨出現了,有人可以做空,所以它會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價格。
2018年,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將可能在除了比特幣之外的很多領域大放異彩。
三、「愛恨交加」的人工智慧
第三個熱點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也是在2017年極火的一個熱點。
有一本書叫《奇點臨近》,估計有很多人聽說過,也有一些人看過。這本書說,到了2045年,也就是大概是在27年之後,機器智能的發展將會到達一個突飛猛進的奇點。所以從那天開始,突然之間,2045年的某一天,強人工智慧會出現,然後會在一個多小時之內,就推導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過一個多小時,它的智商超過人類的一萬倍,所以這個就導致了很多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
這本書的作者叫庫茲韋爾,是谷歌的科學家,他堅信自己的理論。現在他已經69歲,堅持每天吃150個藥片,就是希望自己能活到30年之後,看到那天的到來。
過去我們在科幻片裡面討論的問題,居然跑到了現實世界來討論。2017年這個問題確實從科幻界,跑到了企業界,很多人覺得人工智慧會毀掉人類,包括物理學家霍金,微軟的比爾蓋茨、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可是還有很多人,覺得這就是瞎擔心,比如得到專欄作者吳軍、谷歌CEO埃里克.斯密斯,李開復等。
所以不管誰是對的,這個問題很有趣的是,過去只在科幻界一笑置之的話題,居然在企業界如此認真的討論。這說明人工智慧這個問題真的是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我們把2045年,27年後的問題先放一放。我們看到過去幾年,人工智慧技術確實在突飛猛進的發展,不用說阿爾法狗戰勝了柯潔這件事情,我們就說人工智慧在幾個領域的發展。
一個領域就是視覺識別,有些公司今天可以大面積地去識別人臉並且做區分,比如說曠世科技。在這部分未來取代一些工人,或者保安就會非常容易了,提高了商業效率,
第二個就是語音和語義識別,科大訊飛。我有一次去做演講,科大訊飛的人和我同台,他在演講的時候,旁邊同步更新的字幕很自然,就感覺是有人在打字。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另外的場合演講,當時的同聲翻譯問我,說我們會不會被幹掉啊。我說同聲傳譯這個技術還做不到,不用特別擔心。說這話的時候是2014年,三年之後,現在的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取代同聲傳譯了。
還有一個就是深度學習。我在五商的課程裡面舉過例子,coin公司的人工智慧律師服務,已經可以取代美國的律師,幫助美國的銀行摩根大通審閱貸款合同,並且比人工更加標準,更加準確,幾秒鐘之內就能幹完過去人類30萬小時做的事情,這非常可怕。
所以我們不說那麼遠,在2017年,人工智慧已經在人類社會裡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我們相信這個部份會越來越明朗,但是相對於取代誰的工作,我更喜歡用解放這個詞,就是說很多人因此從工作中被解放出來,他就必須干更有創造力的一些事情。
在強人工智慧沒有到來的那一天,人類將會從繁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四、「花開兩朵」的共享經濟
盤點2017年的第4個熱點事件,就是共享經濟。
2017年共享經濟,我覺得有些東西正在水落石出,另外一些東西,正在愈加迷惘。
水落石出的是什麼?共享經濟大概的邏輯主要是指向Uber和airbnb,一個是租車的,一個是共享房子的。
uber最開始的故事是,某一個人上下班的時候,順便打開uber,看看有沒有人和我順路,捎上他還能賺點油費。
airbnb是有個美國老太太,你去美國旅行的時候,你用了她們家裡面的一張床,然後第二天早上了,老太太給你做一份早餐。一張床叫bed,一份早飯叫breakfast,你自己買了張機票叫air,所以叫airbnb。
大家過去認為共享經濟太美好了,把社會閑散資源的充分的利用起來了。但在2017年這個模式開始水落石出,我們發現在uber上,真正去開車的人越來越多是專職司機了,越來越少是順便開個車玩的人。在airbnb上去出租房子的人,也越來越多是那些專門拿出自己的一套房子,甚至專門去買了房子的人,越來越少的是把自己的家出租給別人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資產端的業餘,必然會帶來整個商業模式效率的下降。這句話聽上去很專業,意思是說我有空的時候就共享一下車子或房子,服務沒經過訓練,態度、品質都很難控制,所以,最終在資產端走向集中,變成了一個趨勢。一旦走向集中,你會發現那個所謂的共享經濟,不就是過去的租賃嗎?比如說我在西湖邊上,做了一個小的業務,就是買了幾艘船,你到西湖邊來划船,你交押金之後把船划走,還船之後,再把押金還給你。
共享經濟不就是租賃嗎?資產端越來越集中,使用端越來越分散的時候,共享經濟在2017年開始變得水落石出,回歸到它的本質,它的是本質就是一個租賃生意。
所以不管是叫租賃還是共享經濟,它都極大的提高了效率。但在2017年,共享經濟也出現了一個趨勢叫做撲朔迷離,在中國的共享經濟,出現了兩種在美國甚至都很少見的商業模式,一個是共享單車,一個共享充電寶。
這兩個模式,首先它也是租賃,因為資產是集中在公司手上的,公司買了車,買了充電寶給你來用。一開始很多人不看好共享單車,沒想到做得挺大的。很多人不看好充電寶,還真有些共享充電寶公司是賺錢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又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把共享經濟推到了一個大家又進一步看不懂的狀態了,這叫做超級租售比。
自行車和充電寶,單價很低,但是每次的租金,再低也得一塊錢。所以只要使用次數稍微多一些,在它的生命周期的很小比例內,就能把成本收回來了,所以叫超級租售比。
共享經濟加超級租售比,又催生了共享經濟一個撲朔迷離的現狀,所以未來到底會怎麼樣,比如說共享單車,摩拜跟OFO會不會合併?共享充電寶會不會死光,還是會有一些人能夠活下來?這些問題還沒有一個定論,這要到2018年繼續來看。
五、趨於冷靜的知識付費
盤點的最後一個商業熱點,就是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這個話題,差不多是從2016年的11月,突然熱起來了。五分鐘商學院就是在2016年的九月份正式上線的。我們因為運氣比較好吧,踏中了這個節奏,在那個時候做了五分鐘商學院,獲得了不少同學的認可和喜歡。這個產品到今天,第一季加第二季已經有超過20萬的訂閱用戶。
感謝這20萬人的陪伴,也讓我們對2017年這一整年的知識付費,有了很多的理解。2017年有很多人衝進這個領域,知識付費變成了一個絕對的大熱門。
當然大家的打法各不相同。比如得到,是一個以精品課為主的平台,它會刻意控制自己的產品的數量,所以在得到這樣一個領先的平台上,目前也只有30個左右的大專欄和少部份的精品課。
而喜馬拉雅,又是個典型的淘寶模式,裡面有無數的產品,願意合作的都能來,然後通過大浪淘沙的方式,自然篩選後浮現出一些優秀的作品。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還有以他們倆為基礎的,很多其他的模式。
比如說分答,是一分鐘的回答以及分享的模式;知乎live,是視頻直播的模式。網易的雲課堂,還有36氪、十點課堂,也推出了自己的知識付費。單獨做的吳曉波頻道,以及頻道所依託的小鵝通,還有做知識付費社區的知識星球等等,都是在2017年,開始如日中天地蓬勃發展。但是在一年的大浪淘沙之後,慢慢地,到2017年年底的時候,這波知識付費熱潮,有一種冷靜下來的趨勢。
因為知識付費這個東西,它是預付費的產品。這個特性對知識付費者來說是優點,但對消費者是缺點。就是你付了錢之後才知道這產品到底好不好,在之前只能試聽幾節課,不能聽全年的。
有一些像精品課這樣的,你聽完前面的覺得很好,全年可能也還不錯。有些產品,你開始聽你覺得挺好的,但是,這個產品品質沒有控制好,後面越來越差,可是沒法退錢了。
這打擊了很多人對知識付費的熱情,因為發現有些產品跟免費產品沒什麼區別,甚至有些人收費的還不如免費的產品好。所以到最後大家對知識付費的熱情和信任,有一定的降低。再加上一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最大的資源還不是錢,而是時間的資源,所以到2017年底的知識付費,大家趨於冷靜。
趨於冷靜,其實是一個淘汰賽,就是把那些相對沒有品質控制的平台,以及不注重口碑的產品,慢慢淘汰出局,整個市場會回歸到一個理性的狀態。
2018年,相信知識付費,還會是一個巨大的熱門,但是從事知識付費的作者,會慢慢意識到,它終將是一個把更好的產品,更貴的內容,用真正產品化的形式,向用戶交付的方式;而不是原來便宜、雜亂的內容,今天終於可以向用戶收錢了。
小結
這就是我對2017年五大商業熱點的回顧和點評,2018年這些依然會是巨大的熱點,但它的商業形態,可能會更成熟。希望大家能在這些熱點中間,繼續找到自己的商業機會。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劉潤(runliu-pub)
推薦閱讀:
※7000平英國玩具店Hamleys南京首開業
※研發一個比特幣礦機難度在哪?
※噹噹網為什麼在不同平台之間價格(商品售價,運費)不一樣?
※今年聖誕星巴克出了一款綠杯子,然後國外網友就炸了
※SE蒙特利爾:站在商業和獨立的邊緣
TAG:商业 | 新零售 | 区块链Blockch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