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是如何演變成《不讓一個「富家子」掉隊》的?

根據考試成績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可以讓家長們加強監督問責,但也會拉大教育不平等。

政見觀察員/馬亮

圖片來源: Flickr

美國政府在2002年頒布了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旨在降低教育不公平。法案效果似乎不盡如人意,有研究顯示,政府期望沒有一個孩子掉隊,但結果卻是讓最不應該掉隊的孩子掉隊了。

加強對公立學校的績效問責,往往被認為是提升學校績效的有效舉措。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即是通過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來監測學校表現,公開披露績效信息,目的是匯聚民眾的力量去推動學校改進績效。

研究人員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大數據分析顯示,公布學校績效的確會對家長產生明顯影響。如果學校未能取得年度進展,那麼學校董事會競選的投票率就會顯著增加,競選也會更激烈,這說明家長會「用手投票」來維護孩子的權益。與此同時,這些學校也會流失更多學生,因為失望的家長會「用腳投票」讓孩子轉校。

但是,有如此舉動的家長集中在以白人和富人為主的優勢群體,以及校董會競選投票率較高的地區,而黑人、西班牙裔、窮人和投票率較低的弱勢群體則很少如此。

如此看來,原意是加強績效問責的政策,結果卻可能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並使階層差距進一步固化。

公開績效就能引導民眾施壓?

績效問責理論認為,如果公共部門為用戶提供公共服務績效信息,那麼用戶就可以通過「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等方式施壓,促使公共部門改善績效。但是,民眾是否會如此行為,以及不同民眾的反應如何,卻是一個尚未回答的問題。

一些理論認為,積極參政議政的民眾有許多其他渠道可以依靠,很可能對政府的糟糕表現無動於衷。也有理論指出,投票和抗爭是弱勢群體可以抓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們會毫不猶豫採取實際行動。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分析了北卡羅來納州包括15000多家公立學校在內的績效信息,以及上千萬人次的學生註冊數據和家長投票數據。

研究人員將家長同其居住地距離最近的學校相匹配,把學生的註冊信息同學校和家長聯繫起來,據此考察學校績效信息披露對家長行為的影響。

學校績效和家長行為可能共同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家長的社會資本。為了獲得學校績效對家長行為的因果影響,研究人員使用斷點回歸模型,即僅僅關注學校通過政府考核與否的臨界點對家長行為的作用。

最不該掉隊的孩子掉隊了

研究顯示,那些未能通過政府考評的學校,校董會選舉的投票率顯著提高。然而提高的投票率基本來自一直都很積極的家長,而以前不愛投票的家長變化並不大。

與此同時,績效不好的學校董事會競選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學校董事會來了更多「挑戰者」,他們期望競選成功並謀求教育改革。

除了投票和參選,家長們還會轉校。研究顯示,如果家附近的學校未能取得明顯進展,家長很有可能讓孩子轉校。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擇校的分布同種族、收入和政治參與有明顯關聯。相對來說,白人、高收入和積極投票的家長會更有可能選擇轉校。黑人、西班牙裔、窮人和不熱衷於投票的家長,不僅不會發聲,而且很少會為孩子另擇校。

這項研究表明,政府期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但結果卻可能是讓最不應該掉隊的孩子掉隊了。總體來說,披露公共服務績效有利於加強社會監督和民眾問責。然而不應忽視的是,弱勢群體在「拿起武器保護自己」時,仍面臨諸多障礙。

參考文獻

Holbein, John. 2016. "Left Behind? Citizen Responsiveness to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0 (2):353-368.

weixin.qq.com/r/fjmguD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杭州師大出了馬雲,而清華沒出馬雲?
分散的營地教育市場,營天下能否脫穎而出?| 愛分析訪談
為什麼很多老師認為教材編的不好?
做好孩子的榜樣!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我們父母完善健全人格?
知識和想像力矛盾嗎?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