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帶你吃天下」——咸陽:尋味千年古都!
五穀為料,麵食為主,是咸陽美食的主要內容,而用此以精細手法烹制出的簡樸而又大氣、精細而又美妙的諸類美食,味道令人折服,今兒,小蔥就和大家一起走進咸陽!
咸陽美景
咸陽美景
咸陽美景
來到咸陽怎能錯過美食!
花饃
民間花饃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黃河流域,更是得到廣泛傳承和發展,陝西關中、咸陽一帶尤為盛行。花饃又為面花、麵塑,造型以花鳥魚蟲、蝴蝶、疏菜、水果等萬物生靈為主,唯妙唯肖。其用途主要用於民間祭祀和老人、小孩生日慶賀等。
白吉餅
白吉餅是咸陽特有的一種烤餅。製作好後,兩麵餅皮粘連較松,俗稱"兩張皮"。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夾上臘汁肉,則稱"臘汁肉夾膜",味道更為鮮美,因其經濟實惠,很受歡迎。
荷葉饃
荷葉饃因面片對摺後入鍋蒸制,出鍋後形似荷葉而得名,軟騰騰的荷葉饃加上臘汁肉或蔬菜後更加美味。
三原千層油餅
三原縣的千層油餅名吃千層油餅也叫「金錢油塔」、「千層餅」。製作精細,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口感絲細多層,鬆軟綿潤,清爽利口。食用時,配上一碟泡菜和一碗豆漿,則更具風味。
蓼花糖
蓼花糖是三原縣的傳統名貴食品。蓼花糖原名「僚花糖」(「僚」為關中方言,意思是「好」),已有400多年歷史。據說清末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來到西安,對地方官員獻上的僚花糖大加讚賞。她見糖的形狀酷似在草原上見到過的蓼花,便饒有興趣地說了出來。後來人們便選用「僚」的諧音,改稱為蓼花糖。
泡油糕
泡油糕也被稱作「泡泡油糕」,是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見消」(油浴餅)。泡油糕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而原料麵粉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用麵包好餡料放到油鍋里炸,等面上一起泡便撈出來。成品色澤金黃油亮,糕面蓬鬆,發有大泡,吃起來綿軟甜香,入口即消。
乾縣鍋盔
乾縣鍋盔是乾縣的地方名吃。相傳在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而徵用的數十萬民工,吃飯成了問題。工匠們因陋就簡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鍋盔」。千餘年來經乾縣人不斷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乾縣鍋盔是直徑八寸、厚約六分的圓餅,呈菊花狀,表皮酥黃微鼓,剛出鍋的鍋盔面香撲鼻。乾縣鍋盔由於做工獨特,所以久放不壞。至於陝西八大怪中所言的大如鍋蓋、厚達數寸的鍋盔卻不是乾縣鍋盔,是大家的誤傳而已。
臘汁肉夾饃
肉夾饃得名古漢語「肉夾於饃」,臘汁肉夾饃是關中一帶的名吃。肉需用臘汁肉,用陳湯煨制,調料齊全,酥軟香醇。饃用咸陽特有的白吉饃,表皮鬆脆微黃,外脆里嫩,有「鐵圈虎背菊花心」的講究,單獨食用即是當地人日常的口糧,配臘汁肉做成肉夾饃則味道更佳。咸陽地區販賣臘汁肉夾饃的攤點遍地都是,幾乎隨處都可以買到。有商標名號的則屬「袁記臘汁肉夾饃」。
石子饃
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又稱砂子饃、干饃、打饃。做法是將小石子倒在鍋中燒熱,再把餅面埋入石子中烙熟,成品饃表面凹凸,留有小石子的形狀。餅面所用的麵粉中要加入油和鹽(吃甜味的則放糖),還要配上新鮮花椒葉及其他調味料,製成饃坯。口味咸香乾酥,易於消化,並且經久耐貯,不易變質。石子饃在關中農村不僅是經常食用的日常食品,也常用於招待親友,或作為產婦、病人的調劑食品。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陝西關中民間傳統風味麵食,特指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再手工擀成長寬厚的麵條。陝西有一句老話叫做「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即道出了麵食的香,又表現了當地人對其的喜愛。biangbiang面擀厚切寬像褲帶,吃時拌上油潑辣子和配料,即可口又耐飢。「關中八大怪」里的「麵條像褲帶」就是指這種面。
箸頭面
陝西著名的地方小吃,又稱香棍面,是在煮熟的麵條加入調料後澆潑上沸熱的菜籽油而成,別有特色,製法獨特。因為麵條似筷子頭粗細,故名。
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這就是咸陽,一座盛滿歷史韻味的城市,這就是咸陽,等著你的到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