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父母應從哪裡入手?——故事說孝敬父母需做到的「四個方面」

  • 之所以能夠感化父母,靠的是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心非常柔軟,不和人對立。
  • 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竭盡全力地勸導父母。
  • 「尊而不親」,雖然尊重父母,但是沒有親情,說起來是孝子,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孝子。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父子有親。事父母要盡心儘力。在哪些方面要盡心儘力呢?

一,養父母之身

養身的方面要盡其力,兒女奉養父母,即使不能夠使父母不匱乏、不缺乏,但是要竭盡全力侍奉父母,這才叫「竭其力」。

  • 東漢時期:江革的故事

當時社會很動亂,出了很多盜賊,為了避難,江革就背著母親到處逃難。在逃難的過程中,多次遇到盜賊,要把江革給劫奪去,每每遇到這種情景,江革就哭泣說:「我有老母需要奉養!」盜賊被他的這一片孝心感動,也就不忍心殺害他。

後來江革背著母親到了「邳下」這個地方,因為一路行走,錢財都用光了,很貧窮。為了奉養老母,他每一天就光著上身、赤著腳,去給人家做苦工,出賣勞力來奉養父母。老母親所需要的東西,他都給一一地籌備齊全,不讓她有任何欠缺。一個人已經貧窮到這樣的程度,但是還不惜勤苦地工作,甚至出賣苦力來奉養母親,不讓他的母親有所缺乏。

那我們想一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貧乏、困窮,能比得上江革嗎?

但是我們對父母的奉養,可能還不能夠像江革那樣盡心儘力,能夠讓父母衣食無缺。這個是說養父母之身要盡其力。

二,養父母德行

像遇到一些父母不夠慈愛,特別是遇到那些後母的時候,對待兒女非常地苛刻,甚至虐待,這個時候兒女也應該竭盡全力來養父母之德。怎麼樣養父母之德?

  • 閔子騫的故事

孔老夫子的一個弟子叫閔子騫,閔子騫的生母很早就過世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成為他的後母,這個後母也生了兩個兒子,但是這個後母比較偏心,對閔子騫非常地苛刻,什麼樣的活都讓他去干,而好的享受,好的食物卻輪不到他,把這些好東西都留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閔子騫穿的衣服都是蘆花做的,冬天天氣很寒冷,她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衣服是用綿絮做的,很溫暖,但是給閔子騫所做的綿衣卻是用蘆花絮的,一點也不保溫。

結果有一次,閔子騫和父親外出,他在外面駕車子,因為天氣太寒冷,車子沒有駕好,父親在盛怒之下拿著鞭子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結果一抽才知道,閔子騫所穿的不是綿衣而是蘆花所做的衣服。父親知道了之後就非常地生氣,回到家裡要把這個後母給休掉。

閔子騫這個時候沒有像我們所想的「終於報復的機會來了」,他馬上就跪下來給後母求情,說了一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母親在只是我一個人受寒,如果你把母親給休了,那麼這三個兒子都沒有人照顧,都要受凍了。

所以你看,他就是用這樣的寬宏的心胸解除了和後母的怨言,和諧了和後母的關係。

他之所以能夠感化父母,靠的是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心非常柔軟,不和人對立,最終能夠把這樣的後母也感化了,讓他們回頭,也提升了他們的德行。

三,養父母的智慧

特別是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竭盡全力地勸導父母。

在《德育古鑒》上,講到孝順的時候,它就這樣說道:有一些人,自己認為是孝子,但是實際上不能夠稱為孝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只知道「順親於情,而不知順親於理」,他們只知道從父子親情上一味地順從父母親,但是不知道要讓父母有道義,能夠順著理去做,這叫「順親於理」。

比如說有的人父母親非常固執,性格很不好,結果導致一家老少不得安寧,兒女還一味地順從,不知道耐心地勸導,就很難讓家庭幸福;有的父母親脾氣暴躁,非常自私,不能夠為別人考慮,結果攪得鄰里不安,和鄰居都搞不好關係,這個時候兒女一味地順從,也會讓鄰里對父母產生不滿;有的父母親作惡,做兒女的不去勸告,還一味地順從,結果導致走上違法犯罪的路。這個都叫順親於情,而沒有順親於理。

《孝經》上說:如果一個父親有能夠犯顏直諫的兒子,他就能夠使自己不至於披上不義的名聲

這就告訴我們要竭盡全力地勸告父母,當他們有過失的時候,不能夠任他們的過失去行事。

四,養父母之心

我們都知道有的人對父母的衣食供養地非常充足,要什麼都給滿足什麼,但是在養父母之心方面就做得不夠了。

在《德育古鑒》上也說,有些人名為孝子,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孝子。

比如有一些大家的、有錢的人,他嫌父母年老多病,就對別人說:「父母親不願意和我們一起住,他就到養老院去了」,把他安置在那裡;有的害怕父母太偏執,就找一個原因,違逆了父母的意思,離父母而去,和父母分家了;有的是厭棄父母耳聾眼花、腿腳不便、反應太慢,所以就不耐煩地,不以和顏悅色的態度來侍奉父母。

結果「遂至日遠日疏,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尊而不親。」對父母一天一天地疏遠,一天一天地冷淡,雖然物資都不缺乏很完備,但是很少有父子之間的親情。「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在心裡既不依戀牽掛,懷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對父母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尊而不親」,雖然尊重父母,但是沒有親情,說起來是孝子,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孝子。要盡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確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需要我們去努力。

  • 子路的故事

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這個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就來見孔老夫子,說了這樣一段話,「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時候,自己吃的就是豆葉等等,非常簡單的食物,而到百里之外為父母背米,」因為他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和自己吃得一樣地簡單,雖然家裡很窮,他自己吃的是豆葉做的糧食,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給父母背米,不論嚴寒還是酷暑都是如此。

等父母過世之後,他到楚國出遊,跟從的車子有上百輛,隨從也有很多,享受的俸祿也很多,可以說是至粟萬鍾,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麼樣呢?他說:「思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雖然吃的山珍海味,跟從的人很多,非常地豪華,但是他還想像以前那樣,到百里之外,為父母去背糧背米,但是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

孔老夫子聽了之後就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儘力,死事盡思者也」,子路這個人侍奉父母,可以做到了生的時候,盡心儘力地供養父母,到父母過世之後,還能夠思念父母,還有思親的這種情意。

所以中國古人,一年都有兩次祭祀,為什麼呢?「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就是你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風就淳厚了,為什麼淳厚了呢?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每年定時地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不是說父母過世了,就覺得沒有負擔,一下子就解放了,古人還時時惦記著父母的恩德,父母過世的三年之中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來還非常地傷心,叫「喪三年,常悲咽」。這是講子路的孝。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王威在「如何評價網紅徐小疼抄襲後賊喊捉賊的行為」問題下面的回答及評論?為什麼有很多人認同他?
有哪些有意思或者有爭議的倫理道德問題?
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說,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實踐的最高善就是幸福。怎麼理解,在實際中怎麼認識?
如何評價熱門微博「綠帽社」?
學校不讓養寵物,輔導員檢查宿舍抓到了一隻貓,然後貓被安樂死,他們真有權力這樣結束一條生命嗎?

TAG:家庭伦理 | 家庭教育 | 伦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