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低質的勤奮者」還是「完美的懈怠者」?|如何有效努力?

無意中看到同事A在網上發布的文章,數量很多,看得出他特別努力。

但仔細一看,文采一般,反響也不盡人意,有點自娛自樂的感覺。

他不會停下來想下為什麼反響一般嗎?需要做什麼調整嗎?

我很怕自己會變成這樣——廢寢忘食地努力而沒有思考總結,陷入了無效努力的漩渦之中。

這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只去做而不去思考,會讓我們越來越迷失自己。

這同樣也是很多現代人的寫照:我們以為「天道酬勤」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便用自己的方式去做,結果只是感動了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收穫。以為離目標越來越近,實則南轅北轍。

於是我引以為戒,開始追求所謂的「完美主義」:多看反饋,反思不足,每一步都走得謹小慎微。

卻陷入了另一個極端:

凡事不會一帆風順。用心寫了很多文章卻沒達到預期效果,常常讓我倍受打擊。我時常會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太注重反饋,太在乎結果,我開始患得患失,開始害怕失敗。最後思前顧後的越來越多,寫的卻越來越少。

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如此。

如何擺脫無效努力,讓自己的付出得到預期的效果?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無意中發現了《刻意練習》這本書,它對我的困惑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讓我大受啟發。

我將文中觀點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算是回答了內心的難題:什麼樣的努力才是有效的?

1、分解目標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將整塊技能分解成技能點。

太大的目標通常沒有實際操作意義,比如「考上心理諮詢師」、「考上985」,這些目標很好,但無法指導你的具體行動。

首先就是要細化,比如將上面的目標分解為:「在真題測試中達到80分」、「月考進入全年級前100名」。

當然,這些目標可能還不夠細,那麼需要你繼續分解,直到能夠指導你的具體行動。

"理解本次作業所有的錯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目標越細越明確,對你行為的指導效果就越好。

另一方面,對於技能要分解成技能點。比如,你想練習演講,那麼要如何做呢?

思考後把演講分解成:文字稿水平、面部情緒表達、肢體表達三個方面。如果你前兩者做得不錯,唯獨肢體表達不夠好——有聳肩、歪頭等不自然的肢體習慣,那麼練習目標就很明確了:練習改掉壞毛病。

側重練習不足之處是很好的策略,因為技能水平遵循木桶原則——整體受制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當你有針對性的練習後,整體水平自然會有明顯提升。

2、專註練習

所謂高手都是在幾千上萬小時的積累下練成的。

然而研究表明,短時間內100%專註比長時間投入60%-70%專註的效果更好。

所以我們的策略是:集中全部精力去做,發現無法專註時,停下來休息,再循環。

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現代人的大腦深受手機、遊戲、網路等大強度、快反饋刺激的「毒害」,保持專註成了一件很難的事。

所以我推薦番茄工作法等方式,養成專註習慣,重建大腦迴路,在學習工作中達到「心流」狀態。

3、即時反饋

簡而言之就是聚焦不足,反覆改進。

這裡注意下:我們對於反饋——也就是失敗通常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情緒角度,另一種是信息角度。

我之前的問題是:過於用情緒角度來解析反饋。失敗的情緒解讀一般帶有悲觀色彩,它似乎在告訴你:你不行!你做不到!長期以往,很容易打擊自信心。

而好的解讀方式是——把失敗當做一種信息。它告訴你,有哪些不足。一旦我們能夠克服那些不足,必然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正的強者就是不斷找尋他們的不足之處,如果看到自己的破綻可能會欣喜若狂——這意味著他們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所以,每次失敗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只要正確對待,它就會告訴你——那條路走不通,想想辦法吧。

4、走出舒適區

開了五十年車的司機就一定比剛開五六年的技巧嫻熟嗎?事實證明不一定。同樣的,你看到有些人日復一日地加班加點,他們的能力就一定提升了嗎?也不一定,這是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只是不斷地重複他們已經掌握的技能。有個概念叫做「邊際效應」,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也只是把某一技能點從90提升到了95,其他不會的部分仍然是一片空白。而能力是多個技能點的綜合,你的短板還是短板,盲目的努力無法帶來明顯進步。

如果你在工作學習時感覺很輕鬆,那麼就要引起警惕了,說明此時正在舒適區,反覆的練習不會帶來任何提高。

那麼如何走出舒適區?

簡而言之就是增加挑戰:自己增設一些苛刻的條件。

比如,跑步不再是反覆地達到同樣的成績,而是設置條件「這次的平均配速比上次再快30秒」,這樣每次練習都需要你全力以赴去對待——每次都是自身極限的突破,你的成績將會越來越好。

再比如,做數學題不再滿足一種解法,而是設置條件「用三種方法來解這道題」。

增設條件,迎接挑戰,你才能成長。

5、高手指導

向此領域的高手學習。最好的情況當然是面對面和高手溝通,他們將會把豐富的經驗傳授給你,並指出不足之處。所以「拜師學藝」是古今中外成為高手的必經之路。

很多人會問,假如沒有高手幫助我們怎麼辦?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源獲得高手的幫助。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可以學習高手的作品。

比如,學習寫作就把大師之作拿出來看看,不斷問自己問題:

此文的結構是什麼?

它好在哪裡?

我該如何借鑒?

...

學習繪畫的就看大師的畫,以此類推。在他們的作品中,你不斷地解讀,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穫。

6、有效休息

這或許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點。很多人常常廢寢忘食地努力,卻不知道這樣收效甚微。

前面提到了:只有100%專註才是最有效的,其他長時間低品質的工作學習效果十分有限。人的正常體力不能支持太久的全神貫注,研究表明累積起來可能不超過2-3小時。

如果不顧疲勞而繼續學習,不僅達不到效果,而且會影響下次學習的狀態,造成惡性循環。

經過調查,各個領域專家一般都有充足的睡眠,所以有效休息是精進技能的必要條件。

寫到最後,我開始意識到追求卓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感動自己式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重方法。

有人會問:努力還要這麼多條件,你累不累啊?

答案是:不累,因為我在過程中感到了創造的快樂。

就好比走在去山頂的路上,雖然還不知何時能到頂峰,但路邊的一花一草已讓我心曠神怡。

推薦閱讀:

女生比男生更喜歡粉紅色的原因是什麼?
理性究竟如何戰勝慾望?
如何定義「眼高手低」?
當我自稱抑鬱症患者時,我需要證明我是抑鬱症嗎?

TAG:努力 | 心理学 | 学习 |